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次大選,美國社會分裂為何如此猛烈(圖)

[複製鏈接]

3159

主題

547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2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寒冬開梅 發表於 2016-11-7 13: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寒冬開梅 於 2016-11-7 13:19 編輯

    (2016-11-07 09:51:27)   錢克錦

  每逢大選年,媒體都會感嘆美國社會的分裂,「兩個美國」的說法屢見不鮮。

  不過2016年的大選,在美國社會掀起的風暴以及暴露出的美國分裂,是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動蕩以來,最厲害的一次。

  為何如此?簡言之,因為有「特朗普現象」——並非單指特朗普這個人,而是他參選后引爆的社會和政治現象。

  

  特朗普的一次競選集會上,支持他的人和反對他的人在對峙 (圖片來源:abcnews.go.com)

  懷疑美國民主

  在選舉日即將到來之際,不妨看看特朗普現象是如何反映美國社會的分裂,以及如何加劇這個分裂狀態。

  ​這次大選帶來的衝突,不僅完全包含正常的政黨攻擊、候選人相互抹黑的因素,更因為選民是在兩個都不受歡迎的候選人中「兩害相權取其輕」,整個大選的氣氛更加惡劣。與往屆明顯不同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過去選舉中的分裂,基本上是以自由和保守兩大陣營為根據,在政策方面產生極大分歧,但無論怎麼分歧,雙方對美國的民主制度,還是高度認同。

  這次選舉中,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則是不是對美國的民主制度提出挑戰。他們多次聲稱「這次選舉已經被腐敗破壞」、「選舉將會出現作弊」。

  儘管專家從美國制度設計、法律規範、投票操作等方面說明,美國選舉作弊可能性非常小,而且歷史上也極少有作弊的例子,但路透社最近公布的一個民調結果顯示,41%的受訪中相信美國選舉「被破壞」「會有舞弊」,其中19%態度很肯定。

  對美國基本制度的懷疑在以往很少見,這種懷疑對社會分裂的深層影響不可小視。

  其次,這次選舉中缺乏信任的程度也是過去所少見的。美國過去選舉雖然吵得你死我活,互擲爛泥也不遺餘力,但總會保持一定的風度,表現出起碼的相互尊敬和互相信任。這次不僅候選人自始至終互相缺乏尊重,連支持者也是如此。

  再次,這次分裂滲透力也很強。從美國媒體報道看,族群分野固然依舊,族群中代際分裂也嚴重,比如西班牙裔中,老一輩的偏向希拉里,年輕一代中很多喜歡特朗普;白人中也有此現象;亞裔群體也不例外;甚至不少家庭內部,也因為這個問題陷入極大分歧。

  有分析者認為,隨著社交媒體興起,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更加直白、激烈地表達自己觀點(畢竟比面對面表達不同觀點要舒服得多),因此而導致的親友間、家庭間的分歧更加激烈。

  「特朗普現象」

  當然,社交媒體只是手段。造成上述廣泛和深刻分歧的最主要原因還是「特朗普現象」。

  特朗普為什麼會這麼成功?人言言殊。不過有個共識就是,他代表了美國一個廣大的群體。

  這個群體中相當一部分人在美國社會經濟中失意者,他們在全球化過程和技術浪潮中,所失大於所得,甚至被逐漸邊緣化,從美國現存的制度和政治現狀中看不到希望,因此希望有激烈的「革命」。

  另外,媒體多認為特朗普支持者受教育程度不高,但特朗普支持者認為並非如此,他們中很多都受過良好教育,但在思想上是認同這種「革命」。

  特朗普的大嘴言論,恰好符合這種「革命」的慾望。在這種情緒的推動下,共和黨主流無法阻止特朗普成為本黨總統候選人,民主黨對付特朗普也甚感吃力。

  這種所謂的民粹主義(也稱平民主義)的浪潮,是全球化和技術浪潮帶來的必然後果之一,不僅美國有,歐洲有,亞洲和其他地區也有,很可能成為未來幾十年世界政治中的一股強大力量。

  只不過,在歷來以善於調和、自我修復能力很強的美國社會,因為特朗普的個人品行,這股力量顯得格外刺眼,「特朗普現象」格外令美國社會分裂和不安。

  就目前選情看,希拉里獲勝的可能性要大於特朗普。不過就算特朗普輸了,「特朗普現象」對美國社會的影響也會存在,不僅政治學家,而且美國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都有必要對「特朗普現象」進行研究和反思。

  (本文刊於 11月7日 新京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2: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