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他是大漢最失意的將軍,飛將軍難道是浪得虛名?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11 06: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夏煒東(專欄作家)

  

  

  

  李廣,漢朝的傳奇將領,人稱飛將軍,他飛箭射石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

  李廣一生經歷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元老,他出死入生與匈奴作戰70多次,是大漢真正的勞動模範,但他也是大漢最失意的將軍,因為至死也沒有被封侯,要知道同一時期他的部下、同僚紛紛被封侯了,他卻終身鬱郁不得志,這是為什麼呢?

  

  △ 李廣射石

  讓我們看看李廣的事迹就清楚了。

  李廣的軍事生涯從漢文帝十四年(前166)開始,那年他參加迎擊匈奴的戰鬥,由於本人善於射箭,勇猛無比,殺死了許多敵人。

  李廣的第一次戰場表現就很驚艷,以至於他回來後漢文帝就升他為中郎,把他留在身邊。

  漢文帝知道李廣喜歡射箭,也喜歡打虎,因此每次打獵都帶著他,見識了他的真本領後漢文帝不由得慨嘆:可惜了啊,你是生不逢時,如果在漢高祖時期,你起碼能封個萬戶侯。

  在漢文帝身邊,李廣是很愉快的,而在漢景帝手下,李廣就比較鬱悶了。

  李廣鬱悶的源自於一場平叛戰爭。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發動七國之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

  

  李廣打仗最大的特點是勇猛,善於打硬仗,在與叛軍的交鋒中,他居然奪下了叛軍帥旗,按說是大功一件,可他卻接受了梁王私授給他的將軍印!

  在江湖混,居然一點不懂政治,那就很尷尬了。

  要知道這梁王是也是朝廷眼裡的不安定因素,這位兄台眼睛一直盯著大漢朝皇帝寶座,身為大漢驍騎將軍,接受一個地方諸侯的授印,想讓皇帝不懷疑你都難啊。

  平叛結束后,朝廷評功論賞,周亞夫、竇嬰、欒布、酈寄、劉武、張羽、韓安國等人被評為七大功臣,而李廣卻直接被朝廷無視,他不但沒有得到封賞,反而被外放到邊境地區的上郡當太守。

  由於他在平叛中的前科,因此他每到一地任職,漢景帝都會好心地派一個寵信宦官做監軍,與李廣一起統率和訓練軍隊,與其說是幫手,其實攤開說就是監視他的。

  武帝即位,李廣處境終於迎來了轉機,漢武帝召他到未央宮當衛尉,這已經是一個正部級官員的待遇。

  彼時漢武帝雄才大略,準備對北方的匈奴開戰,正需要人才,具有豐富戰場經驗的李廣自然不可或缺。

  現在談談大漢的死敵——匈奴。

  漢朝建立之初,華夏民族的主要威脅是北方的匈奴,這些匈奴人經常帶隊到南邊燒殺搶掠,漢高祖曾經出征匈奴,但由於實力不濟,結果平城被圍,差點做了人家的俘虜。

  痛定思痛,此後漢朝開始轉變策略,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所謂和親,就是嫁公主過去 ,嫁妝當然也少不了,什麼絲綢、糧食人家想要多少就得送多少,否則,人家揍你沒商量。

  

  這是一個拳頭硬的年代,落後就要挨打,國家的和平寄托在女人身上,想來真是一種悲哀。

  整個漢朝,漢文帝、漢景帝時代,都在忍。

  漢武帝劉徹登基后,大漢的國力空前強大,因此漢武帝決定,對匈奴開展反擊!

  一開始漢武帝對李廣等老將還是抱有很大希望的,而李廣也參加了四次重要的對匈奴作戰,但事實證明,李廣作為防守型將領,守城綽綽有餘,但要主動進攻強敵,獲取戰役勝利,他本人有些力不從心。

  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軍四路出擊。

  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治代縣,今山西大同、河北蔚縣一帶)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李廣任驍騎將軍,率軍出雁門關,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

  不知李廣運氣是不是不好,他遇上了匈奴單於的大隊人馬,此時的李廣在匈奴人眼中已經是個名人,單於對他既恨又怕,於是在交戰之前,單於給手下人下了一道命令,一定要活捉李廣。

  李廣在戰鬥中負傷被俘,匈奴騎兵便把當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裡。走了十多里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一路向南飛奔,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神箭手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居然成功逃脫,後來李廣遇到自己的殘部,於是帶領他們回到京師。

  瓮中之鱉居然不翼而飛,匈奴人惱羞成怒,對他更加佩服,於是稱他為「漢之飛將軍」。

  雖然匈奴人對人讚譽有加,但平心而論,李廣此戰的表現卻乏善可陳,對比一下就清楚了,此次戰役,有個叫衛青的年輕人首次帶隊出征,就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700人,而久經沙場的將李廣卻損兵折將,自己又差點做了敵人的俘虜。

  軍法官判李廣死罪,但漢武帝念其是朝廷元老,有意放他一馬,讓他家交了罰款贖罪,然後拍拍屁股回家。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李廣又受任后將軍,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

  此戰衛青殺敵一萬餘人,威震四方,李廣以前的同事、甚至部下都因斬敵首級符合定額以戰功紛紛被封侯,連初出茅廬的霍去病都殺敵2028人,勇冠三軍,被封為冠軍侯,只有李廣在第二次戰役中兩手空空,把自己孤獨的背影留在廣袤的大漠中……

  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李廣與兒子李敢一道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匈奴左賢王率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面對絕對優勢的敵人,硬拼是死路一條,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李廣只好將陣形收縮成圓形,被動抵禦敵人。

  後來援軍終於趕到,給他們解了圍,匈奴人退去后,李廣的士兵已經損傷大半!

  毫無疑問,這又是一次失敗的戰役!

  對於李廣而言,三次參戰,都空手而回,真是造化弄人,眼看自己年齡越來越大,李廣只好焦急地等待自己的下一次機會,他要在戰場上為自己正名,自己不愧飛將軍的稱號。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武帝派出騎兵十萬,發動漠北之戰,這是大漢帝國對匈奴具有戰略意義的決戰,也是李廣參加的最後一次戰役。

  漢武帝手下人才濟濟,韓安國、飛將軍李廣、公孫敖等,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們雖然英勇敢戰,但由於長期守邊 ,難以擺脫消極防守,被動禦敵的思想,而漢武帝需要的是對匈奴進攻,進攻,再進攻!

  放眼大漢,能夠指揮騎兵大部隊進行大規模機動作戰的,只有衛青和霍去病!他們能夠充分利用騎兵快速、機動與衝擊力大的特點,敢於帶隊長途奔襲,善於迂迴包抄,而且每次行動都全部成功,這種捨我其誰的能力是李廣、公孫敖等人所不具備的。

  

  因此與匈奴決戰的重任只能交給衛青、霍去病!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春,漢武帝讓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由定襄、代郡出擊,跨躍大漠遠征匈奴,並組織步兵數十萬、馬數萬匹作為後勤支援部隊隨後跟進,力求徹底殲滅匈奴主力。

  為自己正名的機會李廣自然不想放過,他幾次請求出征,但漢武帝考慮到李廣已經60歲,一直不肯答應,後來經不起李廣再三請求,漢武帝最終同意他跟隨大將軍衛青行動,臨行前,漢武帝特意讓衛青關照一下李廣。

  漢軍出塞后,衛青決定兵分兩路,自己帶精兵追逐單於主力,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帶隊側面包抄。

  但李廣急於立功,他向衛青表白自己想當前鋒。

  考慮到和單於正面對決的殘酷性和危險性,衛青拒絕了李廣的請求,李廣只好悶悶不樂地上路,由於沒有嚮導,他們這路偏師在沙漠里居然迷路了。

  衛青遇到單於主力,一番苦戰下來,殺敵19000人,但由於李廣迷路沒有帶隊及時包抄過來,單於趁機逃脫,讓此戰的戰果大打折扣。

  衛青回軍漠南路上遇到了李廣,他一邊給李廣送糧和酒,一邊向李廣、趙食其詢問迷路情況。

  

  想到後輩的霍去病、衛青都戰果輝煌,而自己卻一無所獲,還貽誤戰機,李廣深感羞愧之餘,竟然拔刀自刎了。

  李廣他的一生波瀾起伏,當過七郡太守,畢生大小七十餘戰,後來升任衛尉與郎中令、前將軍,步入正部級領導行列,但卻未能封侯,最終抑鬱而終,實在讓人扼腕嘆息。

  就個人能力而言,李廣善於射箭,勇猛無比,個人能力突出,作戰身先士卒,不貪財,每次朝廷的賞賜也總是先分給士兵,也深得士卒擁戴,總體上他是一個好的領導。

  但好的領導不一定是好將軍。

  從軍事角度而言,不管是他隻身從匈奴人的包圍圈中逃脫,還是與猛虎搏鬥,但這些只能算是匹夫之勇,而缺乏衛青、霍去病那樣能夠帶領千軍萬馬,所向披靡的能力與魄力,因此他與匈奴作戰總是負多勝少。

  重要的事情需要說三遍,軍人上戰場,最重要的事情是立功,立功還是立功!

  只有苦勞,沒有功勞,朝廷為什麼要封賞你呢?

  這裡有點需要說明一下,司馬遷可能出於對漢武帝不滿,而連帶著對衛青(衛皇后的弟弟)、霍去病(衛青的外甥)等人也頗有偏見,說他們是因為外戚身份外加靠運氣僥倖取勝,而對於屢戰屢敗的李廣卻大加謳歌,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1 06: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