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這個難題的最著名的努力當屬 Douglas Lenat 所領導的 Cyc 項目(「Cyc」取自「encyclopedia」,即「百科全書」)。自1984年開始,他們一個幾十人的團隊致力於把百科知識表示成符號邏輯命題,並讓計算機據此進行推理。比如說「樹木是植物」在 Cyc 中表示成「(#$genls #$Tree-ThePlant #$Plant)」。三十多年後,這項工程仍遠未完成,但已有的成果已開始被用於各種實際問題的解決。
麻省理工學院的 OMCS(Open Mind Common Sense)和 Cyc 有著類似的目標,但採取了「眾包」的辦法(crowdsourcing,儘管當時還沒有這個詞)。他們建了個網站,鼓勵世界各地的志願者貢獻諸如「天是藍的」、「鳥會飛」、「桌子有四條腿」之類的知識。這些知識以自然語言的形式被提供,然後加工成系統能使用的形式。這麼做自然比 Cyc 成本低多了,但知識的可靠性、完整性、系統性都不好保證,而且自然語言處理本身就不容易。這類項目還有幾個,但進展都低於主持者的預期。
即使一個常識知識庫已經被建起來了,用這種知識進行推理也不是個簡單的任務。這裡的主要問題是「常識」並不具有數學知識或科學知識的嚴格可靠性,而往往只是「大致」、「通常」、「一般來說」是對的,因而面臨「例外」的挑戰。比如在對話中說話人提到一隻鳥,聽話人會自然以為它能飛,儘管這種推論可能是錯的(如它是企鵝、幼鳥、傷鳥等等)。為了處理這種「常識推理」,人工智慧的奠基人之一 John McCarthy 倡導了對「非單調邏輯」的研究。在使用這種邏輯的推理系統中,系統信念總量不是「單調增長」的知識累積,而是有增有減,因為新知識(如「此鳥是只企鵝」)可能導致對舊信念(如「此鳥能飛」)的否定或修正。在信念衝突發生時,修正的範圍不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信念間通常有複雜的依賴和蘊涵關係。目前的非單調推理系統只是在有限的領域獲得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