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大家都在學英語, 我卻堅持讓孩子背古詩?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11-5 23:49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自公眾號:伊姐看電影(ID:eemovie)

  

  文學是美。讓孩子學古詩,教會不是目的,培養他的興趣,讓他掌握認知美的一種方式,自己去運用,才是目的。那種死記硬背的痛苦,其實是可以消除的。父母假如本身就認同這種美,這種美,充斥他們的生活,孩子會耳濡目染,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前幾天,約著幾家朋友出去郊遊,在車上,我們教葫蘆背了幾句唐詩,朋友很驚訝:呀,你們學點英文我還可以理解,什麼時代了,還讓孩子背誦他們根本不懂的古詩詞,你覺得有用嗎?我們當年背古詩,多痛苦啊。還要讓孩子再經歷嗎?

  所謂懂得,皆為共情

  朋友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另外一個小故事。

  我的朋友小梁,40歲生日的時候,決定去挑戰珠峰。在大本營,她因為高原反應無法入睡,痛苦難忍,沒有網路,沒有電視,她通宵默誦唐詩,分散注意力。

  楚塞三湘接,江流天地外,九曲黃河萬里沙,一片孤城萬仞山。白雲滿鄣來,黃沙暗天起。關山四面絕,故鄉幾千里。

  從王維的《漢江臨泛》,到劉禹錫《浪淘沙》,從王之渙的《涼州詞》,到劉昶的《斷句》……那些記憶全部亂了,在她腦海里,她跳著背。

  天亮的時候,她走出帳篷,看著眼前的壯麗景觀,突然感受到了唐詩的氣勢,一種類似航拍的氣勢。她懂得了,唐詩的藝術並非忽視時間的流失,而是讓流光本身成為美好。

  

  我們該不該讓孩子背古詩?

  我只想說,假如小梁沒有背過唐詩,她生命中,也許永遠無法有這一刻,這種體驗。

  孩子不懂詩,我們年紀小的時候,在父母和老師的強壓下,牙牙學語也好,機械記憶也好,都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可以領悟到淺顯的韻律美,就已經是極高的悟性。

  但總有一天,他會與背過的古詩重逢。懂一首詩,需要通感、共情,需要人生閱歷,還需要一點運氣。

  

  我們該不該讓孩子背古詩?

  我很喜歡知乎上,Slivan 花的回答——

  唯有當你處於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爛熟於心的詩,觸發了共情的鈕,才真的能懂得詩詞之美。

  約會等待心上人的時候,知道什麼是閑敲棋子落燈花。孤獨的時候,知道什麼是抱膝燈前影伴身。愁的時候,不信人間有白頭。樂的時候,一日看盡長安花。攜手的時候,相知相悅相承歡。分手的時候,郎知石佛本無心。

  讀詩不僅僅是讀詩,更是讀人,讀心。

  所謂育兒,皆為育己

  西方國家的教育,經歷了一個過程。曾經最熱門的經濟、應用等專業,隨著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趨於平淡,而冷門的藝術、文學類學科,正在慢慢地成為熱門。新東方古典老師在宣講中說,未來需要高概念化、高感性人才,因為計算可以被電腦完成,創意不能。

  未來的世界,需要孩子們從純粹的就業技能導向,轉向對美的本質認知。

  文學是美。讓孩子學古詩,與讓孩子學習畫畫是一樣的。教會不是目的,培養他的興趣,讓他掌握認知美的一種方式,自己去運用,才是目的。

  所以,朋友說那種死記硬背的痛苦,其實可以消除。父母假如本身就認同這種美,這種美,充斥他們的生活,孩子會耳濡目染,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從小,讓他讀讀詩,背背詞。不勉強,別刻意,要自然而然。如果他一開始圖新鮮能讀幾首,後來就不讀了,那也彆強迫他。

  你就在那兒,用筆抄詩詞,他看你老這樣,慢慢就吸引過來了。你再告訴他,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兩個字連成的詞意思是什麼,一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慢慢的,他不光會背詩,還認了字,懂了句意,還有可能想寫上幾筆。

  這可不簡單,已經是一步步登堂入室了。

   所謂教學,彼此相長

  一提到學古詩,大家都有緊張感,浩瀚如雲,從何下手?是不是自己也要出口成章,滿腹經綸,才配得上教?

  我總結了幾個大家關心的問題,談談拙見。

  需不需要大概遵循歷史脈絡,按照《詩經》、樂府、漢賦、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順序來?

  個人認為,不需要,大概有一個由淺入深的脈絡就行,比如先找字好認、短一些的詩詞,再慢慢到有生僻字、長一些的詩詞文章都行。至於其他的,不用太刻意,也沒有必要。覺得好的,就與他共享。當然,可以在背詩時把相關背景告訴他。

  

  我家葫蘆最喜歡背的,是兩首《如夢令》,一首是宋代詞人李清照那首——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歸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另一首是現代的胡適寫給妻子江東秀的——天上風吹雲破,月照我們兩個。問你去年時,為何閉門深躲。誰躲,誰躲,那是去年的我。

  這裡有什麼古文與白話文的嚴格分別么?並沒有。但是,葫蘆背得很開心,很多時候,他還會故意背串了,興盡晚回舟,為何閉門深躲,那是去年的我。

  一開始想去糾正,後來發現錯的也挺有意思,索性隨他去。而慢慢的,他已經能夠體會這個詞牌的用語格式和韻腳了,不也挺好么?

  

  給孩子選詩詞,需要有什麼避諱么?比如說愛情的,訴說衷腸的,要儘可能避免?

  

  其實,這也沒必要迴避。

  殊不知,我們從小學習那些所謂「凈化」了的綠色詩詞,只是一些被隱藏了「本色」的文字而已。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說的是李商隱與鄰旁的婢女私會。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可不是詠嘆老師的高潔,是地地道道讚美愛情的詩。

  我是一顆蒸不爛、煮不熱、錘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一粒銅豌豆,可不是關漢卿表明自己寧折不彎,而是自我標明風月場上老手,嘲笑生瓜蛋子不解風情而已。

  所以,我們要想教給孩子詩詞,就像現在越來越求真務實一樣,將其本義還原給孩子就好。至於愛情,有什麼可以避諱的?位列文典首位的《詩經》首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不也是純粹的愛情詩句么?能夠表達美好情感,何嘗不是最美呢?

  當然,也不是完全大撒把,有放有收。那些在元曲中赤裸裸的床戲描寫,還有什麼《鴛鴦陣》之類的情色禁書,你還是相對屏蔽一下,等他自己大了,性觀念足夠成熟之後,再自己去挑燈夜讀吧。

  

  

  意境是不是越雅緻、越唯美最好?

  這也不用太刻意。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賞。葫蘆現在很喜歡背的一首詩《雪》,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草叢都不見。這算是俗還是雅?不是挺美么?更何況,背詩的時候,還把數給數了,一舉兩得呢。

  今年要是下大雪的時候,我打算讓他背另一首看上去挺俗的詩,也是《雪》——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雖然不是很雅,但也挺有趣的,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又讓生活快樂與自如,這就是本質,不是么?

  

  最後,我還是借用知乎上的作者Slivan 花的話,來結束本文吧,人家已經寫得太好,我就不狗尾續貂了——

  「我想讓小孩子讀古詩詞的意義不外乎,我告訴你我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我告訴你古人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你可以認同,也可以嗤之以鼻,這一切都需要你先去體會『共情』的妙處。

  畢竟生活是草蛇灰線,伏延千里,詩意也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7: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