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因看戲丟了江山,死無全屍,曾被尊稱「戰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9 04: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李存勖在建立後唐的過程中屢立奇功,領導有方,深受將士們擁戴,大家都尊他為「戰神」。可是眾人沒有料到,這位戎馬半生的大將軍,竟然變成了一個扭捏作態的戲子,每天不理朝政,豪道登台唱戲,完全不顧皇帝的身份和尊嚴,甚至縱容一群無知淺薄的戲子戲弄朝臣,讓眾人失望至極。終因寵信伶人誤了國政,身死國滅,成為天下笑柄.

  

  戰神出世,誰與爭鋒

  李存勖乘勢以「光復唐朝」為口號,發兵討伐後梁。雙方在柏鄉又展開了一場血戰。在這次戰役之中,梁軍有王景仁率領的禁軍和魏博兵八萬之多,而晉軍只有周德威率領的3000騎兵和鎮帥、定州的軍隊,實力相差懸殊。而且梁軍守柏鄉、以逸待勞,而晉軍則長途奔襲,自然疲憊。所以,此戰必須以計謀巧勝。李存勖採用周德威建議,沒有貿然攻城,而是用計引誘梁兵出城,然後聚而殲之,並且故作不敵,自動後退。梁軍主將王景仁本來就自恃兵力戰備優勢而輕敵,一見晉軍後退,馬上發動全部軍隊出城追趕逃兵。結果正中了李存勖的計策,梁軍大敗,八萬餘人死傷殆盡。這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之戰,使得梁軍喪失了對河北的控制權,沉重地打擊了梁軍的氣勢,也為晉國的崛起謀求了寶貴的時間。

  柏鄉之役之後,晉軍的隊伍成為了不可戰勝的神話,一時間讓後梁君臣聞風喪膽。但是戰神李存勖並沒有自信心膨脹,發動更大規模的戰役,而是息兵行賞,休養生息。這一段難得的停戰時期內,李存勖抓住機遇鼓勵生產,整頓吏治,寬刑減賦,使得河東經濟獲得了迅速發展,為接下來的戰爭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待到時機成熟,李存勖拿出了父親臨死前交給自己的三支箭。那三支箭象徵著父親的三樁遺命,一是討伐劉仁恭,攻克幽州(北京一帶);二是征討契丹,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三是消滅世敵朱全忠(朱溫)。據史書記載,李存勖每逢出征都要將供奉在太廟裡的三支箭取出來,隨身攜帶,以鞭策自己。這次和之前不一樣,河東的勢力已經大異於前,可以與朱溫一決勝負了。

  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縣)大敗了朱全忠親自統率的50萬大軍。接著,攻破燕地,將劉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後,他又大破契丹兵,將耶律阿僑機趕回北方。經過十多年的交戰,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親遺命,於923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 年號「同光」,史稱後唐。

  父親的遺命已經完成,北方已經統一,後唐政權已經建立。在李存勖看來,他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已經圓滿地完成了,征戰半生的戰神也該休息休息,享受一下當皇帝的快樂了。李存勖的愛好不多,只有一個特殊的愛好,就是聽戲、唱戲。李存勖建立後唐之後,將大部分精 力投入到唱戲中去,還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他經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和優伶們同台演出。

  同光四年(926),李存勖竟然聽信宦官伶人的挑撥,冤殺了大將郭崇韜。這一舉動震驚朝野,立刻將積蓄已久的怨憤升到極點。為了替冤死的將軍討回公道,另一名大將李嗣源率領重兵開進汴京,準備自立為帝,討伐這個無道昏君李存勖。李存勖聽到消息之後大驚,可是他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了,情急之下,他只得拿出內府的金帛收買人心。可是將士們早已對他失望,眼看大勢已去,他還試圖御駕親征,做垂死掙扎。結果,沒想到他還沒有來得及戰死沙場,就被身邊的伶人郭從謙發動兵變殺死了。這真是莫大的諷刺,李存勖那麼寵幸伶人,沒想到卻身死伶人之手,淪為天下的笑柄。當李嗣源攻入洛陽之後,李存勖的屍骨已經被投入大火中焚燒,只剩一些零星屍骨』最後葬於雍陵。可憐一代梟雄,竟然落得如此死法,真是令人唏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0: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