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四家繪畫藝術[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10-27 1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信息來源:寧波市圖書館 作者:孔斕穎 發布日期:2016-06-21 

  

  (圖片依次為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由主講嘉賓提供)

    明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因蘇州為古吳都城,有吳門之謂,四人均屬吳郡人,所以又稱為 「吳門四家」。吳門繪畫是明代繪畫的一個高峰,四人的出現,不僅打破了「院體」和「浙派」壟斷畫壇的局面,而且標誌著明代繪畫獨立面貌的形成。6月18日下午,甬城的書畫愛好者及天一講堂的忠實聽眾們齊聚市圖書館三樓報告廳,靜心聆聽由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博物館特聘研究員張蔚星老師專業講解開創一代新風,影響畫壇數百年的「明四家」。

      明代中期,隨著地方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時人文薈萃,名家輩出,文人史士經常雅集宴飲,詩文唱和、以畫自娛。自沈周開創以四人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基本在繼承元四家文人畫法的同時,也深受南宋院體水墨山水和青綠山水的影響,自晚明之後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主流。吳派在山水畫上成就突出,在人物畫和花卉畫方面也各有建樹,追求氣韻神採的筆墨效果。除仇英外,另外三人尤其注重詩、書、畫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完善了文人畫的藝術形式。

  

  

      「明四家」雖有師友關係和共同的美學趣味,但由於他們各自身世經歷以及個性氣質不同,所反映出來的藝術風格也有差異。四人中沈周、文徵明是吳門派文人畫最突出的代表。兩人都淡於仕進,繪畫創作以山水為主,屬於詩、書、畫三絕的當地名士。

     沈周,江蘇長州人,世代隱居吳門。本人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其繪畫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鳥皆能,尤以山水畫的創作最負盛名。他在傳統山水繪畫上融南入北,而最後歸於元代的吳鎮;表現形式上呈「細」、「粗」兩種面貌,經歷早、中、晚期的變化。在花鳥畫上,開水墨大寫意派,為後來的陳淳、徐渭奠定了基礎。他進一步把詩風與畫格相結合,使所作之畫,更有詩情畫意,弘揚了文人畫的傳統。他還是蘇州當時書畫收藏的名家,在詩文方面也都有很深的造詣。正是因為這些方面的原因,他才被後人推為吳門畫派之祖。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水鄉泛舟圖》等。

  

      文徵明是沈周的同鄉,也是他的學生。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繪畫以山水畫居多,成就也以此為突出。文徵明山水畫亦有早、中、晚變化。他的山水畫在中年以後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以工穩細密見長,「粗沈細文」成為中國美術史的雙碧,他的青綠山水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古雅沉厚,內容多表現幽雅深靜的自然境界。平穩構圖,蒼潤秀雅的筆墨,使其山水畫顯示出俊逸秀潤的獨特藝術風格,從而形成丰姿多彩、行利相兼的小青山水。他的蘭、竹也充分發揮了書法的技巧,做到了書畫同源,帶有較濃的文人書卷氣,成為繼沈周后的吳門畫派領袖。作品有《萬壑爭流圖》、《古木蒼煙圖》等。

  

  (沈周:《廬山高圖》,圖片由主講嘉賓提供)

  

  (文徵明:《萬壑爭流圖》局部,圖片由網路提供)

  
    唐寅號稱「江南第一才子」,修養廣博,是個飽學之士。他也是全能畫家,繪畫題材範圍寬廣,於人物花鳥、山水無不擅長。唐寅最初拜沈周為師,后拜周臣。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但在中國美術史上,唐寅是靠他的作品而不是傳說站住腳跟的。他將南宋院派山水畫南宗化,融會南北畫派;兼采元人畫法,集眾之長自成一家。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富有文人畫的筆墨情趣和意境。在人物畫方面,則將吳道子的畫風和重彩相結合,形成了富麗華貴而又不失清雅的風格。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作品有《事茗圖》、《秋風紈扇圖》等繪畫作品。


  

  (唐寅:《秋風執扇圖》,圖片由網路提供)

     「明四家」中的仇英與前三人不同。他出身工匠,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后從而業畫。仇英文化修養不博,但摹古功底深厚,仿製古畫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其依靠超人天賦和異常勤奮終成一代宗師。繪畫尤擅工筆人物與青綠山水。特別在青綠山水方面,堪稱明代第一家。畫法主要師承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艷,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因其天分很高和文徵明等人對他的影響,故其畫中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有內在的書卷氣和人文精神。作品有《臨蕭照高宗中興瑞應圖》、《臨宋元六景圖》等。

  

  (仇英:《臨宋元六景圖》,圖片由主講嘉賓提供)

      在近兩個半小時的現場講解及互動提問中,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張蔚星研究員耐心細緻地闡述以沈、文、唐、仇四人為代表的明四家,各自的生平事迹、創作歷程、藝術特點與繪畫風格。讓在場的聽眾們感受到明四家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其獨特的風格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主講人簡介:張蔚星,現供職於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中國科舉博物館特聘研究員、鑒定顧問,民革江蘇省委文化藝術委員會成員。5歲練習書法,9歲師從江蘇省文史館金成生館員學習書畫。15歲后與錢鍾書、程千帆、舒蕪先生游。錢鍾書先生稱他「好學媚古,有餘師焉」。認為他的書畫「筆力遒勁,繼此精進,可以成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編著有《南京博物院藏銘刻書法集》(副主編)、《南京博物院藏肖像人物畫集》(副主編)、《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之明代書法卷》(主編)。10多年間在江蘇、山東、廣西等地進行了40多場鑒定活動,受到藏家熱烈追捧,被譽為江蘇書畫鑒定界的新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10-27 11:20 | 只看該作者
  明四家之文徵明畫作欣賞(組圖)

  2005年12月12日 09:33:42  來源:國際在線

  文徵明(1470一1559年)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大書法家。畫史上將他與沈周、唐寅、仇英並列,合稱「吳門四傑」。在當世他的名氣極大,號稱「文筆遍天下」。文徵明初名壁,一字征仲,號衡山,江蘇長洲(蘇州)人。為吳派中的第二位大家。他雖學繼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風格。他一專多能,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從正德(武宗朱厚照)到嘉靖(世宗朱厚焊)年間,據《吳門畫史》一書統計,吳派畫家共有876人。他們有的根本不想做官,有的想做官而碰了壁,(如文徵明一度入京做官,結果很不愉快),多過著高潔的生活,安於清貧。

  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數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以不合時好而未被錄取。54歲時由貢生被薦為翰林待詔。居官四年辭歸。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力避與權貴交往,專力於詩文書畫藝術30餘年。享年90歲,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晚年聲望極高。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山水、人物、花卉、蘭竹等無一不工。山水畫題材大多描寫江南景物,而山水中人物形象與風度,完全摹仿趙孟俯。人物畫師李公麟,遠承古代傳統,筆法工細流暢。文徵明到晚年具有粗細兩種風格,愈晚愈工。文徵明一生窮究畫理,用力實踐,聲譽卓著,與乃師沈周並駕齊驅,繼沈周之後成為吳門派領袖,長達50年之久。

  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后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徵明一家後代和弟子中出成就者很多,如兒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均是名畫家,弟子中出名的錢穀、陸師道、陸治、陳道復、居節、朱朗等,人材濟濟,形成一個繪畫流派——「吳門畫派」,影響深遠,一直延續到清代畫壇。

  

  《惠山茶會圖》卷,明,文徵明作,紙本,設色,縱21.9cm,橫67cm。  

  本幅未署款,鈐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蔡羽書序,記該圖作於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時文徵明49歲。后紙蔡羽、湯珍、王寵三家書詩,顧文彬題記。

  據蔡羽序記,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與好友蔡羽、王守、王寵、湯珍等人至無錫惠山遊覽,品茗飲茶,吟詩唱和,十分相得,事後便創作了這幅記事性作品。畫面採用截取式構圖,突出「茶會」場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諸人冶遊其間,或圍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間,賞景交談,或觀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雖少肖像畫特徵,大都雷同,動態、情致刻畫卻迥異,饒有生意,並傳達出共通的閑適、文雅氣質,反映了文人畫家傳神勝於寫形的藝術宗旨。同時,青山綠樹、蒼松翠柏的幽雅環境,與文人士子的茶會活動相映襯,也營造出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

  此圖運用工筆設色法,樹榦、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鋒,參以側鋒,具行書的筆法,呈「以書入畫」特色。運筆纖細,兼帶拙味,如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穩健瀟灑中略見澀筆,工中兼拙。樹石形態亦於精細中呈適當變形,工整而帶裝飾味。設色青綠、淺絳相融,山石敷以石綠,勾線、凹處加淡赭微暈,樹榦運赭石、藤黃間染,人物著色后線條用色復勾,整體色調於對比中見融和,呈現出清麗細緻、文秀雋雅的新風格。這種小青綠的畫法,繼承了元代錢選、趙孟?\的山水畫體,並有發展創造,樹立了明代文人青綠山水畫的新格。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10-27 11:2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6-10-27 11:25 編輯

  

  惠山茶會圖

  

  湘君湘夫人圖軸

  

  

  [冰姿倩影圖        松下高士圖

  

  綠蔭清話圖

  

  蘭竹石圖

  

  江南春圖

  

  石湖清勝圖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4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10-27 11:31 | 只看該作者
  仇英《金谷園圖》

  仇英

  

  仇英 《金谷園》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亦稱「天門四傑」。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   

  仇英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樓閣界畫,尤長於臨摹。他功力精湛,以臨仿唐宋名家稿本為多,如《臨宋人畫冊》和《臨蕭照高宗中興瑞應圖》,前冊若與原作對照,幾乎難辯真假。畫法主要師承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青綠山水 和人物故事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艷,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 。   

  仇英擅人物畫,尤工仕女,重視對歷史題材的刻畫和描繪,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特擅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於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有別於時流的板刻習氣,直趨宋人室,對後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美的典範,後人評其工筆仕女,刻畫細膩,神采飛動, 精麗艷逸,為明代之傑出者。傑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圖》、《漢宮春曉圖》卷(配圖為此畫局部)、《供職圖》等。

  仇英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發展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院體畫」傳統,綜合融會前代各家之長,即保持工整精艷的古典傳統,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範,還有一種水墨畫,從李唐風格變化而來,有時作界畫樓閣,尤為細密。常作上林圖,人物、鳥獸、山林、台觀、旗輦、軍容,皆憶寫古賢名筆,斟酌而成,可渭繪事之絕境,藝林之勝事。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對其評價說:仇 英畫「山石師王維,林木師李成,人物師吳元瑜,設色師趙伯駒,資諸家之長而渾合 之,種種臻妙」。明代董其昌題其《仙弈圖》謂:「仇實父是趙伯駒後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後繼仇英畫法者,有沈碩、程環、尤求、沈完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5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10-27 11: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6-10-27 11:37 編輯

  「吳門畫派」的藝術魅力

  2016-06-23 09:03:00 來源: 工美師資訊專用

  摘要:吳門是蘇州的別稱,談及書畫藝術,蘇州自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自明代以來,蘇州形成了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畫家的群體,開創了吳門畫派,而這四個人被後人並稱「吳門四家」或「明四家」。吳門畫派是明代中期生活在蘇州吳門的畫家,他們是詩書畫三絕的文人畫家。其…

  推薦關鍵字

  吳門是蘇州的別稱,談及書畫藝術,蘇州自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自明代以來,蘇州形成了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畫家的群體,開創了吳門畫派,而這四個人被後人並稱「吳門四家」或「明四家」。吳門畫派是明代中期生活在蘇州吳門的畫家,他們是詩書畫三絕的文人畫家。其作品清秀古雅、結構嚴謹,反應了真實的情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吳門畫家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氣息,而且他們以元代繪畫為載體,吸收宋人繪畫之長,融入自身加以創新,為畫派注入新的活力。

  沈周

  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

  他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意趣。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並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歲以後始拓大幅,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歲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發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花鳥畫的表現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袖。

  明 沈周《虎丘送客圖》

  縱173.1厘米 橫64.2厘米

  

  明 沈周《自作詩》

  縱34厘米 橫97.3厘米

  

  文徵明

  字征明。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文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事沈周,后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徵,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文徵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后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明 文徵明《前後赤壁賦》

  

  明 文徵明《古木蒼煙圖》

  

  明 文徵明《江南春詞意圖卷》

  縱22.3厘米 橫110厘米

  

  明 文徵明《真賞齋圖卷》

  縱36 厘米 橫107.8厘米

  

  唐寅

  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唐寅山水畫的藝術成就,一方面在於打破門戶之見,對南北畫派、南宋院體及元代文人山水畫兼收並蓄,主要學習了南宋李唐、劉松年的院體畫派,兼學宋人筆法嚴謹雄渾、風骨奇峭的風格。同時參合馬遠、夏圭的構圖和筆墨技巧,並廣泛地涉獵北宋李成、范寬、郭熙和元代的黃公望、王蒙諸大家,融會貫通,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畫面布局嚴謹整飭,造型真實生動,山勢雄峻,石質堅峭,皴法斧劈,筆法勁健,墨色淋漓。另一方面,對自然山川有著親身的體察和真實感受。唐寅人物畫寫實功力較強,形象準確而神韻獨具。而水墨寫意花鳥,墨韻明凈、格調秀逸灑脫而富於真實感。

  明 唐寅《灌木叢篠圖軸》

  縱109.4厘米 橫58.9厘米

  

  明 唐寅《柴門掩雪圖》

  縱82厘米 橫46.7厘米

  

  明 唐寅《臨臨韓熙載夜宴圖》

  縱30.8厘米,橫547.8厘米

  明 唐寅《東籬歸影圖軸》

  縱135厘米 橫55.5厘米

  

  唐寅《李端端落籍圖》

  

  仇英

  字實父,號十洲,中國明代繪畫大師,吳門四家之一。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艷爽。偶作花鳥,亦明麗有致。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

  仇英擅人物畫,尤工仕女,重視對歷史題材的刻畫和描繪,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特擅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於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有別於時流的板刻習氣,直趨宋人室,對後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美的典範,後人評其工筆仕女,刻畫細膩,神采飛動,精麗艷逸,為明代之傑出者。仇英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發展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院體畫」傳統,綜合融會前代各家之長,即保持工整精艷的古典傳統,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範,還有一種水墨畫,從李唐風格變化而來,有時作界畫樓閣,尤為細密。

  明 仇英《桃源仙境圖軸》

  縱175厘米 橫66.7厘米

  

  仇英《文姬歸漢圖》

  

  明 仇英《沙丁鴛鴦圖》

  縱78.9 厘米 橫27.4 厘米

  

  明 仇英《修竹仕女圖軸》

  縱88.3 厘米 橫62.2 厘米

  

  明 仇英《梧竹書堂圖軸》

  縱148.8 厘米 橫57.2 厘米

  

  (圖片來源於各大博物館)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 22: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