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寧波市圖書館 作者:孔斕穎 發布日期:2016-06-21

(圖片依次為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由主講嘉賓提供)
明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因蘇州為古吳都城,有吳門之謂,四人均屬吳郡人,所以又稱為 「吳門四家」。吳門繪畫是明代繪畫的一個高峰,四人的出現,不僅打破了「院體」和「浙派」壟斷畫壇的局面,而且標誌著明代繪畫獨立面貌的形成。6月18日下午,甬城的書畫愛好者及天一講堂的忠實聽眾們齊聚市圖書館三樓報告廳,靜心聆聽由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博物館特聘研究員張蔚星老師專業講解開創一代新風,影響畫壇數百年的「明四家」。
明代中期,隨著地方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時人文薈萃,名家輩出,文人史士經常雅集宴飲,詩文唱和、以畫自娛。自沈周開創以四人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基本在繼承元四家文人畫法的同時,也深受南宋院體水墨山水和青綠山水的影響,自晚明之後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主流。吳派在山水畫上成就突出,在人物畫和花卉畫方面也各有建樹,追求氣韻神採的筆墨效果。除仇英外,另外三人尤其注重詩、書、畫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完善了文人畫的藝術形式。


「明四家」雖有師友關係和共同的美學趣味,但由於他們各自身世經歷以及個性氣質不同,所反映出來的藝術風格也有差異。四人中沈周、文徵明是吳門派文人畫最突出的代表。兩人都淡於仕進,繪畫創作以山水為主,屬於詩、書、畫三絕的當地名士。
沈周,江蘇長州人,世代隱居吳門。本人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其繪畫題材廣泛,山水、人物、花鳥皆能,尤以山水畫的創作最負盛名。他在傳統山水繪畫上融南入北,而最後歸於元代的吳鎮;表現形式上呈「細」、「粗」兩種面貌,經歷早、中、晚期的變化。在花鳥畫上,開水墨大寫意派,為後來的陳淳、徐渭奠定了基礎。他進一步把詩風與畫格相結合,使所作之畫,更有詩情畫意,弘揚了文人畫的傳統。他還是蘇州當時書畫收藏的名家,在詩文方面也都有很深的造詣。正是因為這些方面的原因,他才被後人推為吳門畫派之祖。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水鄉泛舟圖》等。

文徵明是沈周的同鄉,也是他的學生。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繪畫以山水畫居多,成就也以此為突出。文徵明山水畫亦有早、中、晚變化。他的山水畫在中年以後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以工穩細密見長,「粗沈細文」成為中國美術史的雙碧,他的青綠山水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古雅沉厚,內容多表現幽雅深靜的自然境界。平穩構圖,蒼潤秀雅的筆墨,使其山水畫顯示出俊逸秀潤的獨特藝術風格,從而形成丰姿多彩、行利相兼的小青山水。他的蘭、竹也充分發揮了書法的技巧,做到了書畫同源,帶有較濃的文人書卷氣,成為繼沈周后的吳門畫派領袖。作品有《萬壑爭流圖》、《古木蒼煙圖》等。

(沈周:《廬山高圖》,圖片由主講嘉賓提供)

(文徵明:《萬壑爭流圖》局部,圖片由網路提供)
唐寅號稱「江南第一才子」,修養廣博,是個飽學之士。他也是全能畫家,繪畫題材範圍寬廣,於人物花鳥、山水無不擅長。唐寅最初拜沈周為師,后拜周臣。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但在中國美術史上,唐寅是靠他的作品而不是傳說站住腳跟的。他將南宋院派山水畫南宗化,融會南北畫派;兼采元人畫法,集眾之長自成一家。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富有文人畫的筆墨情趣和意境。在人物畫方面,則將吳道子的畫風和重彩相結合,形成了富麗華貴而又不失清雅的風格。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作品有《事茗圖》、《秋風紈扇圖》等繪畫作品。

(唐寅:《秋風執扇圖》,圖片由網路提供)
「明四家」中的仇英與前三人不同。他出身工匠,早年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后從而業畫。仇英文化修養不博,但摹古功底深厚,仿製古畫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其依靠超人天賦和異常勤奮終成一代宗師。繪畫尤擅工筆人物與青綠山水。特別在青綠山水方面,堪稱明代第一家。畫法主要師承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艷,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因其天分很高和文徵明等人對他的影響,故其畫中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有內在的書卷氣和人文精神。作品有《臨蕭照高宗中興瑞應圖》、《臨宋元六景圖》等。

(仇英:《臨宋元六景圖》,圖片由主講嘉賓提供)
在近兩個半小時的現場講解及互動提問中,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張蔚星研究員耐心細緻地闡述以沈、文、唐、仇四人為代表的明四家,各自的生平事迹、創作歷程、藝術特點與繪畫風格。讓在場的聽眾們感受到明四家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其獨特的風格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主講人簡介:張蔚星,現供職於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中國科舉博物館特聘研究員、鑒定顧問,民革江蘇省委文化藝術委員會成員。5歲練習書法,9歲師從江蘇省文史館金成生館員學習書畫。15歲后與錢鍾書、程千帆、舒蕪先生游。錢鍾書先生稱他「好學媚古,有餘師焉」。認為他的書畫「筆力遒勁,繼此精進,可以成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編著有《南京博物院藏銘刻書法集》(副主編)、《南京博物院藏肖像人物畫集》(副主編)、《南京博物院珍藏大系之明代書法卷》(主編)。10多年間在江蘇、山東、廣西等地進行了40多場鑒定活動,受到藏家熱烈追捧,被譽為江蘇書畫鑒定界的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