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鋼鐵對決: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坦克對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27 03: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馮濤 | 崎峻文化 崎峻軍史周刊

  

  誕生於一戰戰場的坦克是改變陸地戰爭面貌的革命性武器,德軍在索姆河戰役見識了坦克的威力后也開始研發這種陸地戰艦,在戰爭後期完成了A7V坦克。1918年春季,德軍坦克在法國北部的一個小鎮附近與英軍坦克遭遇,戰爭史上首次坦克間交戰由此揭幕……

  背 景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了第4個年頭。魯登道夫將軍在1918年集結起最後的預備力量,孤注一擲地試圖急於被他認為最易被擊倒的英軍致命一擊。如果此番攻勢能夠奏效,協約國可能會思考與德國達成和平,從而結束這場戰爭。

  1916年9月,英軍在索姆河戰役中第一次將日後被稱為「陸戰之王」的坦克投入進戰場,展示出了出色的戰場突破能力。然而,德軍在很長時間裡一直沒有完全接受坦克這一新式武器。在德軍眼中,英軍和法軍所裝備的坦克並沒有獲得切實的戰術優勢。德軍認為,德軍需要的是更好的步兵戰術,而這些戰術將讓德軍獲得更出色的主動性和更大的單兵火力。德國人意識到反坦克步槍、衝鋒槍和輕機槍在突破行動中可以獲得更好的前景。1918年,德軍開始裝備第一種被稱為「毛瑟」M1918型反坦克步槍(Mauser 1918 T-Gewehr)的反坦克步槍。該槍主要裝備一些特別組建的反坦克小組,而這些單位的任務便是獵殺英軍和法軍的坦克。

  

  ■ 「毛瑟」M1918型反坦克步槍為世界第一款也是一戰唯一的反坦克步槍。該搶重15.9公斤(裝上兩腳架后重18.5公斤),長169.1厘米該槍於1918年1月開始生產,總產量約為15800支。

  

  ■ 一個德軍「毛瑟」M1918型反坦克步槍小組。該槍發射13.2毫米步槍彈,有效射擊距離為500米。

  1916年11月13日,普魯士戰爭普遍戰爭司第7交通事務處(Abteilung 7 Verkehrswesen des Allgemeinen Kriegsdepartements),接到德國陸軍總司令部(OHL)的委託,開始為德軍設計坦克。6周后,該部門便給出了第一款履帶式戰鬥車輛的首批設計方案。而這款後來被定型為A7V型的坦克正是以第7交通事務處的名稱縮寫而命名的。

  1917年1月底,普魯士戰爭部下令生產100輛A7V型履帶車:10輛為安裝裝甲的「戰車」(Kampfwagen),另外90輛為採用相同底盤的動力裝置的無裝甲型「越野車」(Überlandwagen),後者將直行後勤補給運輸任務。後來,戰爭部將安裝裝甲的A7V型「戰車」的訂單提高了10輛。最終,德國只生產了這20輛A7V型坦克和30輛A7V型越野車。

  

  ■ 德軍A7V型履帶式越野車。

  

  ■ 德A7V型履帶式越野車模型。

  從現代眼光上看,乘員數達18人的A7V型坦克與其說是坦克,倒不如說是一種行駛緩慢笨重的裝甲柜子。該坦克裝備了6挺7.9毫米機槍和1門57毫米「馬克沁-諾登菲爾德」(Maxim-Nordenfeldt)速射炮。相比英軍坦克的菱形外形設計,A7V型坦克在外形上更類似於法軍的「施耐德」CA1型(Schneider CA)和「聖尚翁」型(Saint-Chamond)坦克。A7V型坦克戰鬥重量達33噸,但其越野速度只有4英里(6.4公里)每小時,行駛里程可達30至80公里。

  

  

  ■ 上兩圖為A7V型坦克尺寸彩繪圖。這輛編號為505的A7V型坦克名為「巴登I」,也參加了本文所述的行動。

  在支援步兵行動中,A7V型坦克無異於一部裝甲炮台。由於採用了箱式設計,因此其也存在著與法軍「施耐德」CA1型和「聖尚翁」型坦克所遇到的所有相同困擾。該坦克的外形與尺寸導致其重心穩定性低下,而發動機動力(200馬力)不足導致越野性能低下。德軍曾為該坦克設計了一款「雌性」坦克,用2挺機槍代替57毫米主炮,但這幾輛坦克在被改裝成57毫米炮型之前只有1輛曾在戰場上出現。

  

  ■ 現陳列在英國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的一門57毫米「馬克沁-諾登菲兒德」速射炮。這門炮取自「施努克」(504)號A7V型坦克。

  1917年9月,德軍開始組建裝備坦克(A7V型或繳獲的坦克)的「突擊坦克營」(Sturm Panzerkraftwagen Abteilung)。1918年初起,第1突擊坦克營的5輛A7V型坦克在色當地區開始訓練,訓練科目中包括了與步兵和突擊隊的協同戰術。由於德軍只有少量A7V型坦克,因此該坦克在德軍1918年春季攻勢中無法扮演重要角色,德軍只能依靠新式步兵戰術實施這次攻勢。德國與蘇聯達成單方面媾和后,魯登道夫可以從東線抽調50個師的兵力。更為重要的是,這50個師中包括了一些接受了最新式滲透戰術的部隊。這些部隊中的「突擊隊員」裝備了「伯格曼」MP18型衝鋒槍。德軍突擊隊在戰鬥中將迅速突破敵軍防線,將敵軍兵力與火力強大的據點留給隨後跟進的步兵解決。

  

  ■ 一支德軍突擊隊正向敵軍陣地發起衝鋒,每名士兵手中都握著手榴彈。

  截至1918年3月,魯登道夫在西線已經集結起63個師,而其將打擊的英軍第5和第3集團軍則部署在從阿拉斯(Arras)至聖康坦(St Quentin)的90公里長的戰線上。英軍的這2個集團軍的總兵力為26個師,其中第5集團軍在1917年夏季的帕斯尚爾戰役中(Battle of Passchendaele)損失嚴重后被分散部署在戰線南面,此時正在休整。戰線北面的英軍第3集團軍儘管組織性更好,但如果第5集團軍被擊潰,其側翼必將暴露在德軍進攻線上。

  1918年3月21日,9000門各類口徑火炮和迫擊炮的齊鳴宣示著德軍正式打響「米歇爾」攻勢(Michael Offensive)。同時,這次攻勢也是德軍意圖打破西線僵局的一系列攻勢的開端。德軍第18集團軍的目標為英軍第5集團軍,而第2集團軍負責進攻英軍第3集團軍。

  在攻勢首日,A7V型坦克便暴露出了嚴重的機械不穩定性。第1突擊坦克營的5輛該型坦克參加了21日在聖康坦運河(St Quentin Canal)的行動,其中3輛在行動中拋錨。另外一方面,德軍儘管在一周內向前挺進了64公里,但攻勢也逐漸失去了勢頭。3月22日,同樣裝備了5輛A7V型坦克的第2突擊坦克營完成了訓練。月底,第3突擊坦克營亦完成了組建。德軍計劃將剩餘5輛A7V型坦克作為後備坦克。

  

  ■ 1918年3月21日,來自第1突擊坦克營的1輛A7V型坦克搭載著一些德軍士兵行進在法國魯瓦(Roye)街頭。

  

  ■ 1918年夏季,4輛德軍AV7型坦克在法國伯韋爾(Beuveille)舉行演習。

  至3月28日,第18集團軍暫時停止前進,第2集團軍於4月5日在距離其目的地亞眠(Amiens)約16公里處的維萊布勒托訥(Villers-Bretoneux)被英國和澳大利亞部隊擋住了去路。在過去2周的戰鬥中,魯登道夫傷亡了25萬人,其中包括大量精銳的突擊隊員。儘管如此,魯登道夫依舊於4月9日再度發起「喬其紗」行動(Operation Georgette),朝北向弗蘭德斯地區進攻,試圖威脅海峽地區的比利時港口。

  在德軍攻勢的錯愕打擊下,協約國軍隊以兩部後撤。魯登道夫在敦刻爾克以南地區和阿拉斯以北地區佔領了一些地方。在阿拉斯以南地區,德軍亦獲得了一次更大的突破,推進到了蘭斯(Reims)地區。協約國軍隊在防禦中將坦克用作移動的碉堡,而這並沒有給高度機動性的德軍突擊隊帶來大的麻煩。但是,一旦聯軍的坦克集結在一起行動,它們可以有力地阻滯德軍的進攻潮水。如果魯登道夫成功奪取維萊布勒托訥以及該地與卡希村(Cachy)之間的高地,德軍炮火將輕易覆蓋亞眠城。

  在接下來的這場戰役中,人類第一場坦克VS坦克將在這片土地上爆發。

  

  ■ 上圖左側為英軍坦克部隊1924年版徽章。右圖為德國坦克紀念章。德軍坦克紀念章設立於1921年7月13日,頒發對象為一戰中的德軍坦克部隊成員(A7V型坦克和繳獲型坦克部隊成員),共有99人獲得該紀念章,其中最著名的獲得者為日後的黨衛軍大將澤普·迪特里希(Sepp Dietrich)。

  各就各位

  意識到威脅的法軍立即調動包括外籍兵團在內的部隊前往維萊布勒托訥以西6.4公里處的布朗吉樹林(Bois de Blangy),英軍也調來了赫伯特·皮爾索爾少校的(Herbert Pearsall)第3坦克旅第1坦克營A連。該連隨後採用了代號為「野兔」(Savage Rabbit)的戰術,將坦克部署在伏擊陣地,時刻準備伏擊滲透過來的德軍。該連裝備的坦克為Mark IV型坦克,第1分隊指揮官為約翰.·布朗上尉(John Brown),其麾下擁有3輛坦克(2輛「雌性」和1輛「雄性」),而唯一的「雄性」坦克(編號4086)歸弗蘭克·米切爾少尉指揮。該連的另外1輛「雄性」坦克和1輛「雌性」坦克則分別由查理·吉本斯中尉和S.C.·貝爾少尉指揮,組成了由查理·格洛弗中尉(Charles Grove)指揮的第2分隊。

  

  ■ 現在陳列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武裝力量與軍事歷史博物館的1輛名為「北極星 III」的「雄性」Mark IV型坦克。該坦克重29噸,安裝了2門6磅炮(57毫米)和3挺.303「劉易斯」機槍。

  

  ■ 現在陳列在英國肯特郡阿什福德(Ashford)的一輛「雌性」Mark IV型坦克。該坦克重27噸,安裝了5挺.303「劉易斯」機槍。

  另一款坦克也將介入即將開始的坦克戰——第3坦克旅第3營X連的7輛「賽犬」Mark A型中型坦克。該連指揮官為托馬斯·普里斯上尉(Thomas Price)。「賽犬」坦克重14噸,乘員3人,只裝備了4挺.303英寸機槍,速度也只有13.4公里每小時。該坦克為匹配法軍的雷諾FT-17型坦克而設計,儘管其重量達到了後者的2倍,乘員也多了1人。

  

  ■ 現在陳列在英國博文頓坦克博物館的「凱撒III」號(A259)「惠比特」坦克。

  

  ■ 1918年4月24日,參戰的英軍Mark Iv型和「賽犬」坦克。

  另外一邊,德軍第1、第2和第3突擊坦克營在4月19日至21日間,經鐵路運輸從比利時來到了維萊布勒托訥以東8公里處的吉約庫爾村(Guillaucour)。由於第3營的「救贖者」號(Heiland,540)在裝車時拋錨,因而只有14輛A7V型坦克抵達這裡。隨後,在這些德軍坦克前往位於維安庫爾萊基佩村(Wiencourt-l』Équipée)的進攻出發地時,第2營的「哈根」號(Hagen,528)因發動機故障而留在了吉約庫爾村。

  

  ■ 一輛駛上鐵路平板車的A7V型坦克。

  為支援此次進攻,負責指揮這3個坦克營的瓦爾特·格萊夫上尉(Wlter Greiff)將13輛坦克編為3個小組。第1營的3輛A7V型坦克為第1小組,支援第228步兵師向維萊布勒托訥推進。第3營的4輛坦克和第1營2輛坦克組成第2小組,支援第4禁衛步兵師向維萊布勒托訥與卡希村之間的阿奎訥樹林(Bois d』Aquenne)方向進攻;第2營的4輛坦克為第3小組,負責支援第77預備步兵師向卡希村進攻,其中525「齊格菲」號和561「尼克澤」號支援該師的第419步兵團,504「施努克」號和542「埃爾弗里德里」號則支援該師的第257預備步兵團。

  

  4月23日夜間,英軍布朗上尉的坦克進入了卡希村北面的樹林,但在這裡受到了德軍的「熱情」歡迎。當晚,一架德國偵察機飛越阿貝樹林(Bois l』Abbe),並投下了一些照明彈。緊接著,高爆彈和毒氣彈也呼嘯而至,迫使第1分隊向樹林西部邊緣撤退。

  與此同時,弗蘭克·米切爾少尉的車組乘員受到了德軍毒氣彈的傷害,不得不撤出陣地。英軍坦克附近的一些步兵亦受到了一些傷亡。這些英軍步兵通知布朗上尉和米切爾少尉,稱德軍已經進入維萊布勒托訥。隨後,這2位英軍軍官決定在附近的1個18磅炮炮兵連掩護下發動反擊。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坦克與坦克之間的對決即將上演。

  鋼鐵對決

  1918年4月24日4時45分起,德軍用各種口徑火炮向維萊布勒托訥和卡希村地區實施了一場長達2個小時的炮擊,期間向英軍炮兵陣地、塹壕陣地維萊布勒托訥鎮和發射了數以萬計的高爆彈、煙霧彈和毒氣彈。7時整,德軍從馬爾塞爾卡沃鎮(Marcelcave)西面的集結地發起進攻。在地形、濃煙和晨霧的掩護下,分三路掩護步兵進攻的德軍A7V型坦克進展迅速。

  

  ■ 1914年4月24日,發生在卡西村與維萊布勒托訥鎮附近的坦克戰形勢圖。

  9時40分左右,第3小組的阿爾貝特·米勒少尉指揮的「施奴克」號(504)和施泰因少尉的「埃爾弗里德」號(542),在第257預備步兵團的支援下穿過了杭佳爾德樹林(Bois d』Hangard),但後者被樹林拖了腳步,而沒有立即跟上來。這2輛德軍坦克隨後獨自搗毀了一些英軍機槍巢,接著又利用濃霧的掩護,穿過樹林北部開闊的農田。米勒少尉隨即繼續按照計劃向卡希村前進,但「埃爾弗里德里」號這時卻迷失了方向,向西北方向獨自前進了很遠的距離,最終闖進了一處地面鬆軟的采沙場並翻車。附近正在撤退的一些英軍西約克郡團第2營士兵,見此情況立即向這輛無法動彈的德軍坦克發起進攻。施泰因少尉隨即率領車組乘員下車作戰。經過短暫的戰鬥,施泰因少尉不幸陣亡,幾名乘員嚴重受傷,人數較少的英軍見占不到便宜也很快退出了戰鬥。1918年5月15日,法軍第37師收復該地區時回收了這輛德軍坦克,並作為戰利品將其送到巴黎進行了一系列展示。最終,這輛坦克在1919年被法軍拆解報廢處理。

  

  ■ 1918年5月,法軍士兵正準備回收翻車狀態下的「埃爾弗里德」號A7V型坦克。

  

  ■ 被扶正後的「埃爾弗里德」號A7V型坦克。

  

  ■ 「埃爾弗里德」號A7V型坦克上色照。

  ■  以下短片為法軍在1919年對「埃爾弗里德」號A7V型坦克進行測試的記錄片。

  (請在Wifi環境下觀看,土豪請隨意)

  1 A7V型坦克 VS Mark IV型坦克

  24日8時45分,布朗上尉坐進了米切爾少尉的坦克並帶隊出發。此時這輛「雄性」Mark IV型坦克正位於最近的樹林中,而2輛「雌性」坦克則被部署在右側。「由於樹林中仍瀰漫著毒氣,因此我們都戴著防毒面具,」米切爾少尉回憶稱,「我們發動車輛時,我車組中的第3個人也中毒了,我只能將他留下來,讓他依靠著一棵樹榦。」另外,英軍讓1名「雌性」坦克乘員來到米切爾少尉車組補缺,但他還是缺少2名乘員。

  9時30分,英軍坦克抵達卡希村與維萊布勒托訥鎮之間的一道主防線——「卡希關閘」(Cachy Switch)。這時,1名步兵警告他們,德軍坦克已經現身。米切爾少尉隨即發現3輛德軍坦克正向卡希村東部地帶逼近,後面還跟隨著一些德國步兵。第4輛代號為「埃爾弗里德」的德軍坦克則消失在了晨霧中,掉頭向北進入了一片采砂廠。布朗上尉隨即前去警告2輛「雌性」坦克。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27 03:44 | 只看該作者
  此時,第一次能夠在戰場上遭遇德國同行讓米切爾少尉十分興奮,他於是打開了一個觀察孔,看到一輛採用原野灰色塗裝的德軍坦克正在東南面500米外向「卡希關閘」靠近,其正面有一對白色的羅馬數字V型標誌。這輛坦克便是德軍第2突擊坦克營的第5輛坦克——「尼克澤」號(561)A7V型坦克。

  

  ■ 彩繪作品:「尼克澤」號與「齊格菲」號A7V型坦克一道,在步兵的伴隨下向英軍位於卡希村東面的陣地發起進攻。

  米切爾少尉指揮「雄性」坦克轉向右側,與「尼克澤」號坦克平行運動。隨後,米切爾的坦克用左側的6磅炮開始攻擊「尼克澤」號坦克,但第1發炮彈在德軍坦克的身後炸開,緊接著第2發炮彈又落在了德軍坦克的右側。

  與此同時,米切爾少尉讓坦克車首「劉易斯」機槍掃射德軍步兵。接著,他讓坦克掉頭面對著德軍。米切爾後來這樣寫到:「突然,我車的右車體傳來了一陣有如被冰雹擊中的噪音,車內頓時彈片四處飛濺。顯然,我們的右側車體已經被德軍步兵的機槍穿甲彈擊穿.......乘員們紛紛趴下避彈。我隨即讓駕駛員驅車徑直向前,在我們的連被打開花之前逐漸擺脫了危機。我們的鋼盔很好地保護了我們的腦袋。」

  隨著晨霧逐漸散去,「尼克澤」號的車長比爾茨少尉終於可以看清周圍的環境,並發現了英軍的2輛「雌性」Mark IV型坦克。於是,他下令倒車尋找一處更加的交火位置。從現在開始,「尼克澤」號身後的德軍步兵和它前方的英軍步兵將親眼看到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場坦克對決現場直播。由於英軍的「雌性」Mark IV型坦克只有機槍,其根本無法有效對付安裝了57毫米炮的德軍A7V型坦克,它們的劣勢將很快表現出來。

  

  ■ 繪畫作品:4086號「雄性」Mark IV型與德軍「尼克澤」號A7V型坦克交火。

  然而,比爾茨少尉並沒有首先攻擊「雌性」英軍坦克。他讓駕駛員停車后,首先下令用57毫米炮在內所有武器攻擊米切爾的「雄性」坦克。另外一邊,米切爾在遭到攻擊的同時,也下令停車,以獲得了更加精確的火力。英軍坦克的這一舉動讓比爾茨誤以為自己已經擊毀了對方。於是,比爾茨少尉下令將火力轉向2輛「雌性」Mark IV型坦克。

  「尼克澤」號的火力很快就捕捉到這2輛坦克,在它們的車身上打出了一些口子。這時,德軍步兵也開始用步槍和機槍攻擊這2輛坦克。但是,儘管受損嚴重,這2位「女士」仍能行動,在吃了大虧后開始後撤。接著,自認為已經消除了英軍坦克威脅后,比爾茨少尉決定繼續向「卡希關閘」背後的阿奎訥樹林挺進。

  

  

  ■ 上兩圖為英軍第3坦克旅第1營A連第1分隊其中1輛「雌性」Mark IV型坦克彩繪。

  就在比爾茨少尉攻擊英軍「雌性」坦剋期間,事實上並未受損的4086號Mark IV坦克在10時20分左右又動了起來。米切爾少尉下令坦克繼續前進,並向比爾茨的坦克開火。英軍坦克打出的第1發炮彈落在德軍坦克前方30米處,第2發炮彈亦從其旁邊掠過。米切爾少尉在觀察炮彈落點的同時,注意到了2輛嚴重受損的「雌性」坦克向戰線後方撤退。然而,此時一梭機槍子彈此時再次擊中了他的坦克,嚴重擊傷了其中1名「劉易斯」機槍手的雙腿。儘管4086號的坦克行駛速度非常緩慢,但米切爾的炮手仍無法準確瞄準目標,他打出的第3發炮彈又落在了德軍坦克的右前方。米切爾只能下令坦克停車,讓炮手進行精確瞄準,然而第4發炮彈依舊沒有命中目標。

  

  

  ■ 上兩圖為英軍第3坦克旅第1營A連第1分隊的4086號「雄性」Mark IV型坦克彩繪。

  

  ■ 4086號「雄性」Mark IV型坦克彩繪。

  片刻后,米切爾的炮手打出了第5發炮彈。這發炮彈終於擊中了「尼克澤」號A7V型坦克,炮彈落在了這輛德軍坦克主炮右側的面板上。米切爾曾這樣回憶到:

  「炮手在坦克前進時不停地向德軍坦克開火,我看到一發炮彈在德軍坦克首部炸開。這是一發直接命中。然後,他打出的第2發炮彈命中了德軍坦克面對我們的部位下方(右側車體下方,編者注),而第3發炮彈也擊中了同一位置。對於一位眼睛剛剛被毒氣熏得腫脹,同時用於缺少乘員而獨自操炮的的炮手來說,這真是一次了不起的壯舉!」

  

  ■ 「雄性」Mark IV型坦克6磅炮瞄準鏡中的德軍A7V型坦克圖像。

  英軍坦克的攻擊頓時讓比爾茨的乘員們陷入了困境。米切爾的第一炮便打死了比爾茨的前部炮手,擊傷了另外5名乘員(2人重傷,3人輕傷)。由於擔心車內的彈藥、一箱手榴彈和炸藥可能在坦克再次被擊中時發生殉爆,比爾茨的乘員們隨即紛紛棄車逃生。見此情形米切爾立即讓機槍手們向逃命的德軍同行開火。

  然而,米切爾的另外2發炮彈實際上只給「尼克澤」號A7V型坦克造成了輕微損傷,因此這輛坦克的發動機仍在運轉著。比爾茨隨即帶著手下們回到坦克,並在坦克耗盡燃油前後撤了2公里,這才再次將其拋棄。當天晚上,德軍回收了這輛坦克,但後來終因損傷和缺少坦克乘員而將其放棄。

  

  ■ 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坦克對主角之一—「尼克澤」號A7V型坦克車長威廉·比爾茨少尉(1877-1943).此照片為中年時期的比爾茨。一戰結束后,比爾茨後來成為漢諾威大學無機化學研究所所長。

  2A7V型坦克 VS 「賽犬」坦克

  11時,北線進攻德軍成功佔領維萊布勒托訥鎮,德軍步兵隨即在2輛坦克的火力支援下衝過「卡希關閘」並進入阿奎訥樹林。而在這之前的大約1個小時里,南線的德軍第257預備步兵團和第419步兵團進抵距離卡希村400米處,南線的戰鬥似乎已經進入了關鍵時刻。一架聯軍偵察機向卡希村後方的聯軍投下了一道救急令。10時30分,英軍第3坦克旅第3營X連的7輛「賽犬」坦克,奉命從其位於布朗吉樹林的陣地出發,前去應對德軍可能發起的進攻。

  這期間,在中路進攻的第2小組中的「墨菲斯托」號A7V型坦克(506號),在經歷了一個上午的戰鬥后,車長海因茨·托伊尼森少尉發現自己的坦克似乎油路出了問題,於是決定在「紀念碑」農場(Monument Farm)附近短暫休息並修理油路。重新在農場西邊上路后,托伊尼森少尉的坦克不慎被困在了附近的一個巨大的彈坑中,成為該型坦克前後視野缺陷的第2個犧牲品。這輛坦克隨後被拋棄在了原地,直到1918年7月14日被一支澳大利亞部隊回收,后又作為戰利品被送回到澳大利亞。這輛A7V型號坦克此後被陳列在布里斯班的昆士蘭博物館。2015年6月,作為世界上唯一的現存的A7V型坦克,「墨菲斯托」號被作為一戰紀念品,被轉移到了澳大利亞戰爭博物館展出,並將持續展覽至2017年4月。

  

  ■ 1918年7月,幾名澳大利亞士兵正在圍觀「墨菲斯托」號A7V型坦克。

  

  ■ 正在澳大利亞戰爭博物館展出的「墨菲斯托」號A7V型坦克。車守左側的一個紅色魔鬼圖案也是這輛坦克的重要識別標誌。

  12時20分左右,就在德軍步兵在戰場上吃午飯時,英軍的7輛「賽犬」坦克以40米的間隔從「卡希關閘」發起了進攻。缺少反坦克武器的德軍步兵一時陷入了崩潰的邊緣。就在這一危急關頭,2輛德軍A7V型坦克進入了戰場。這2輛坦克分別為阿爾貝特·米勒少尉指揮的「施努克」號(504號)和弗里德里希-威廉·比特少尉的「齊格菲」號(525號)。

  

  ■ 1918年夏季,第2突擊坦克營的4個A7V型坦克車組在蘭斯訓練期間的一張合影。左起分別為「沃坦」號(Wotan,563)、「哈根」號(Hagen,528)、「齊格菲」號(525)和「施努克」號(504)。

  在隨後的戰鬥中,「齊格菲」號發射的2發57毫米炮彈在200米的距離上擊中了A256號「賽犬」坦克,將其打著了火。接著,比特少尉又瞄準了700米外的A255號「賽犬」坦克,2發57毫米炮彈再次命中目標。在連續打出4炮后,由於折斷了主炮的擊針簧,於是他只能用剩下的2挺機槍攻擊A244號「賽犬」坦克,而且竟然也將其打著了火。顯然,「賽犬」坦克根本不是A7V型坦克的對手,剩下的4輛「賽犬」坦克紛紛開始向卡希村撤退。但是,A236號在撤退途中被「施努克」號擊中,停了下來並燒了起來。最終,只有A233號、A277號和A286號「賽犬」坦克在大約15時30分撤回到了英軍戰線。同時,在英軍猛烈的炮擊和來自卡希村的密集機槍火力打擊下,之前已經遭到英軍「賽犬」坦克蹂躪的德軍第77預備師的步兵,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只能在卡希村以東大約1000米處掘壕據守。

  此前在13時,英軍第3坦克旅第1營A連的1輛「雄性」和1輛「雌性」Mark IV型坦克,在查理·格落弗中尉(Charles Grove)的指揮下,進入維萊布勒托訥鎮子西郊。他們在這裡並沒有遇到德軍坦克,卻遭到一些隱蔽在鎮子內民房中的德軍重型機槍的火力打擊。德軍第228步兵師所屬第39野戰炮兵團,也在接下來的半個小時內,用77毫米炮炮擊這2輛孤軍深入的英軍坦克,打癱了「雄性」Mark IV型坦克。「雌性」坦克機槍亦全部被打壞,3名車組乘員。接下來,「雌性」坦克的車長貝爾少尉接到「惠比特」坦克後撤的消息,於是他也決定撤退。

  

  ■ A7V型坦克57毫米炮瞄準鏡中的Mark IV型坦克圖像。

  話說,米切爾少尉在自認為解決掉德軍561號A7V型坦克后,接到了2輛德軍坦克(525號和504號)正在卡希村西南面與「惠普特」坦克群交戰的消息,於是決定向卡希村靠攏,對付新的坦克威脅。但是,4086號「雄性」Mark IV型坦克首先遇到了大量德軍步兵。在隨後於德軍步兵的交戰中,米切爾讓坦克向德軍第419步兵團的步兵群發射了6磅毒氣彈。最終,當他來到交戰距離時,2輛德軍坦克已經擊敗了7輛「賽犬」坦克。他曾讓炮手向900米外的525號A7V型坦克發射了擊發炮彈,但都未能命中目標。此時,由於英軍機槍部隊第58營在卡希村部署了多達64挺「維克斯」重機槍,其火力不僅讓德軍步兵無法前進一步,也讓2輛德軍坦克忌憚不已。另外一方面,2輛德軍坦克已經支援第77預備步兵師佔領了維萊布勒托訥西面的高地,它們覺得沒有必要繼續冒險與英軍坦克交戰,於是在15時45分左右撤出了戰場。

  

  ■ 1918年夏季,「施努克」號(504)A7V型坦克車組的合影。照片中胸前掛著望遠鏡的軍官便是車長阿爾貝特·米勒少尉。

  

  ■ 「施努克」號A7V型坦克后在1918年8月31日被紐西蘭師俘獲,並在1919年交付給帝國戰爭博物館,之後在1922年被撤展,只留下了一門主炮。圖為目前展示於博文頓坦克博物館的「施努克」號坦克複製品。

  這樣,這輛英軍坦克便成了唯一惹眼的目標,德軍炮火開始聚焦到了它的身上。正當它撤向相對安全的「卡希關閘」身後的英軍陣地時,德軍炮彈便落在了它的附近。接著,1架德軍飛機出現在戰場,投下了1枚炸彈,落在了這輛正在做Z字型運動躲避炮擊的英軍坦克正前方。這時,在附近一直觀戰的1個德軍輕型迫擊炮小組,連續向這輛在炮火中飄搖的英軍坦克發射了3發炮彈,但同樣未能命中。但是,第4發迫擊炮炮彈摧毀坦克的2塊履帶板,導致一條履帶頓時曲卷在了一起。4086號Mark IV型坦克開始不受控制地在原地轉圈,米切爾少尉只能下令停車,並將所有6磅炮彈傾瀉到德軍陣地上。耗盡彈藥后,米切爾下令棄車,並帶領手下們迅速躲進了附近一處相對安全的塹壕中。

  

  ■ 1945年2月16日出版的英國軍刊《戰爭畫報》封面,描述的便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坦克對決。

  后 記

  後來,米切爾少尉因在卡希村和維萊布勒托訥之間地帶的英勇戰鬥而被授予了軍功十字勳章(Military Cross),而他的右側炮手J.R. ·麥肯齊(J.R. Meckenzie)則獲得了軍功獎章(Military Medal)。

  米切爾少尉的獲獎證書這樣描述到:

  「茲嘉獎1918年4月24日在卡希村抗擊敵軍坦克的的最顯著的英勇和獻身壯舉。這位軍官在德軍坦克介入戰鬥時,當時指揮1輛『雄性』坦克在卡希村戰線東面行動。他以偉大的勇氣指揮他的坦克戰鬥,以高超的技巧在避免成為敵軍目標的同時,對1輛敵軍坦克實施了最有效的打擊。在他的嫻熟操作和出色的火力指揮之下,他的坦克得以多次直接命中敵軍坦克,並讓其退出了戰場。在這場戰鬥中,他自始至終展示了最冷靜的心態和最大的主動性。」

  

  ■ 弗蘭克·米切爾少尉(1894-?),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坦克對決的主人公之一,因此這次戰鬥他被授予了軍功十字勳章(右圖)。米切爾少尉后在1918年11月退伍,成了一名銀行職員。

  回到這場戰役,英軍在4月24日22時讓第13澳大利亞步兵旅和第15澳大利亞步兵旅向發動了反擊,但直到第二天黎明仍無法完全剿滅進入阿奎訥樹林的德軍,也無法攻入維萊布勒托訥鎮。然而,此時,德軍旨在奪取亞眠的攻勢亦開始退潮,英軍最終在4月27日重新佔領了維萊布勒托訥鎮。

  發生在卡希村附近的這場坦克戰顯示Mark IV型和「賽犬」坦克在機動性上要優於笨拙的A7V型坦克。但是,「雌性」Mark IV型和「賽犬」坦克無法有效對抗德軍的A7V型坦克。無論如何,這場戰鬥也向世界展示了人類最初的坦克對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2: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