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如何培育事業的接班人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5 04: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27年10月25日,毛澤東帶著200人上井岡山,11月中旬,也就是20多天後,毛澤東開始在井岡山上辦教導隊,開始培養人才。

  哪個企業是剛開張20天就開始培養人才的?一般是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人才不夠用了才開始培養,有的還不願意培養,招現成的。

  毛澤東真是不簡單,他高度重視人才培養,湖南一師是咱們的驕傲,毛主席是學教育出身的,他的認識之高,他的方法之絕,令人欽佩。

  紅軍長徵到陝北的時候,出發前是8萬6千人,到陝北不到7千人。陝北本來是個非常貧瘠的地方,特別是經過清末的民族衝突以後,飯都吃不上。

  但毛澤東到陝北幹了一件什麼事呢?當務之急培養人才。1935年10月底到陝北,1936年1月中央黨校開學,1936年辦了抗大,然後在延安辦了3所學校。

  

  延安是個只有5千人的小縣城,辦了3所學校,現在很有名的比如中央黨校、國防大學、團中央政治幹部學院、人民大學、北理工、北外、中戲等等,其實底子全在延安。

  當年辦抗大的時候,人們概括「四個沒有」:要錢沒有,要房子沒有,要教員沒有,要教材也沒有。然後任命林彪當校長,兩名幹部,辦學吧。

  沒有房子,但是馬上要辦啊,怎麼辦呢?把老百姓遺棄的羊圈打掃一下,房子整修一下就當學校了。沒錢怎麼辦呢?毛主席是抗大教聯主任,毛主席到處求爺爺告奶奶,你給一點他給一點。

  辦抗大,印資料沒有紙,毛主席就給人寫信,說你能不能支援點紙。沒教員也好辦,抗大最大的特點就是沒大樓有大師,毛主席講課,朱德、林彪、周恩來等等這麼多高水平的人才,所以說抗大打敗國民黨的黃埔沒問題。

  毛澤東辦抗大的時候說了一句話,說蔣介石是辦黃埔起家的,我們要辦個紅埔,紅埔要打敗黃埔。也確實打敗了,但是現在不好說,現在打著黃埔、西點名義辦培訓的不知道多少,原來是紅埔打天下,現在聽不到抗大的聲音了。

  

  毛澤東把抗大辦成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個高峰。抗大辦了十幾年,前前後後為八路軍、新四軍培養了20多萬幹部,包括主校和分校。後來共產黨打天下主要靠這批人了。

  抗大有一套教育方針,我建議大家看兩個東西,一個叫《抗大的教育方法》,一個叫《抗大的學習方法》。抗大的學習方法是當時抗大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大概一萬多字。

  我們前年在紅旗幹部學院辦青年骨幹教育培訓班,所有人看了這些的第一感覺,就是上個世紀30年代共產黨的教育理念就這麼先進,到現在都超越不了,都非常震驚。

  他們不理解,要什麼沒有,為什麼還能培養出這麼多人才呢?教育理念先進、教育方法先進、教學內容先進。儘管物質條件非常缺乏,但是培養的學生質量非常好。

  

  我想大漢集團將來要發展,最終也要依靠人才,越是競爭到高階段,越是看人才的力量。一個企業如果有一批既聰明能幹,又忠誠可靠的骨幹,那這個企業肯定能發展得很不錯。

  其實看企業很簡單,看他有沒有後勁。這批幹部不錯,後面一批比他還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批比一批強,這個企業絕對有後勁。如果到了企業一看,這批幹部都湊合,再看下面還不如他,一茬不如一茬,那能有好的發展嗎?

  人才靠空降絕對不行,就得靠自己培養。中國近代史從蔣介石開始,包括從曾國藩開始,特別講帶團隊,就是要自己帶團隊。

  把一茬一茬的幹部團隊培養出來,這樣事業才後繼有人,才能興旺發達,個人工作時間和能力有限,個人再大的本事,早晚也有退的一天。

  其實很多民營企業家頭疼的是,年紀也大了,事業大起來了,但後繼乏人,交給自己的孩子吧,孩子又不太成器,不知道要交給誰。

  自己辛辛苦苦創一個家業,到孩子手裡交不下去,或者眼看他衰敗了,晚年該是什麼心境?所以說事業的發展傳承都需要人才,人才得靠自己培養。

  

  當年毛澤東建隊伍的時候,就有一個口號,「有權必先有軍」,就是說在中國這個社會,不掌握軍權,沒有說話的份,說話要有分量,一定要掌握軍隊,槍桿里出政權。

  但是有軍必先制校。要招兵很容易,有沒有人去帶他們,帶出來后能不能勝任,這個才是大問題。隊伍都是帶出來的,關鍵是要有幹部,而幹部絕對不能靠空降,得靠自己培養。

  在我的講課中,經常是把蔣介石和毛澤東對比。其實蔣介石也是很有本事的,其他那些軍閥全不是他的對手,蔣介石真是倒霉了,碰上了毛澤東,既生瑜何生亮。

  其他的像張學良、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絕對不是蔣介石的對手,但是趕上毛澤東,那就玩不過了。

  

  蔣介石很有本事,包括拉攏部下也很有一套,而且他是個很希望權力抓在自己手裡的人,所以他最多的時候給自己任命了80多個職務。

  蔣介石是國民黨國防大學的校長,國防大學用錢必須給總統寫信,總統也是蔣介石,國防大學校長蔣中正給總統蔣中正打了個報告,總統蔣中正再把報告批了。

  所以,蔣介石的頭銜非常多,總統、委員長、總裁,但是跟他最親近的叫「校長」,蔣介石就靠黃埔成名,到最後蔣介石兵敗如山倒的時候,其他都叛變了,唯獨黃埔生還對他忠心耿耿,就是說他培養人才也還是了得的。

  在中國,過去咱們拜的是天地君親師,老師是和父母一個層次的。過去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那是對自己終身有恩的。

  在中國,我發現一個當老總的和部下的關係,除了上下級關係以外,還有多層關係,比如同鄉、同學、親戚、朋友等等,但是最好的關係是師生關係,除了是上下級關係以外還是師生關係。

  海爾張瑞敏,華為任正非,阿里馬雲等等,都非常注意帶學生。我前不久給中糧集團講課,中糧的寧高寧,最願意的就是到中糧學院去講課,他覺得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把人才培養了什麼都好辦。

  人才的培養絕不僅僅是技能的培養,而是全面素質的提升。

  毛澤東培養人是非常成功的,其實毛澤東的隊伍中就是兩部分人,一部分是普通的工人農民,另一部分就是有比較高學歷的知識分子。

  毛澤東對他們是怎麼要求的呢?叫「知識分子工農化,工農幹部知識化」。讓這兩部分人都要看到自己的優點,但同時也要正視不足,彌補不足,發揚長處,在隊伍中成長。這兩塊都有非常多鮮活的事例。

  

  我在總參工作,我們老參謀總長楊得志,是郴州人,他父親是打鐵的,家裡一點地都沒有,完全靠父親打鐵為生。楊得志9歲跟著父親打鐵,他父親打鐵,他拉風箱,窮得叮噹響。14歲,父親病故了,打鐵打不成了,跟著哥哥一起去挖煤。那個煤包頭太黑,不把人當人看,最後沒辦法又跑回來,到郴州修路。

  後來是怎麼參加紅軍的呢?有一年的年關,過年了發不出工資,正鬧著,朱德所在的南昌起義的部隊發動湘南暴動,他覺得這支部隊不錯,於是就加入到這支部隊,楊得志是這麼參加紅軍的。

  入伍前,他一天學沒上過,一個字不認識,到部隊后,那就是班長今天教一個字,明天教兩個字,慢慢就識字多了,有了文化,最後成為一代名將。

  一般講到元帥,會說林彪能打仗,大將裡面粟裕能打仗,上將裡面可能排第一的,就是楊得志了。是怎麼培養起來的呢?就是在這個隊伍中,按照毛澤東說的工農幹部知識化這個道理成長起來的。

  知識分子工農化也有很多生動典型的案例。我們現在很多知識分子讀了幾本書好像就不得了了,其實知識不和實際相結合,知識分子不和普通的勞動群眾相結合,不和一線的工作者相結合,再有學問再有本事也做不成事。

  培養人不能只培養知識能力,關鍵還是要從人品上影響他。

  人在一個企業中能順利發展,絕對不光是知識能力的問題,我們現在很多教育出問題就是出在這,就是有些人有知識有能力但是品質不行,最後不但做不了什麼事,還給企業捅很大的婁子,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一般大學強調的是什麼?MBA,給的不是知識給的是能力。西點軍校說我不是給的能力,我給的是品質,比如堅毅、頑強、勇敢等等。

  毛澤東給的是什麼?給的是信仰。所以為什麼隊伍打不垮拖不爛?是靠信仰支撐的。毛澤東培養了一批人,這些人對他忠心耿耿,哪怕在文化大革命中很多幹部受到了衝擊,受了委屈,出來后依舊不說毛澤東壞話。

  黃克誠,湖南人,1959年就被打下去了,到了晚年他還站出來維護毛澤東的歷史地位。

  

  總參羅瑞卿,四川人,文革前是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軍委秘書長還兼總參謀長,黨政軍全是他,後來林彪告他的狀,說他想篡權,最後審查他想不通,跳樓把腿摔斷了,家裡也是搞得一塌糊塗的,還被關了很多年。

  當時,他被判為走資派,腿不行,拿糞筐抬上去,真是糞筐,網上還有那照片,弄得很難堪,那樣拿著糞筐抬上去的批鬥一天兩場。

  後來林彪垮台了,羅瑞卿的問題重新審查,第一個解除看管,把他從那個看守所放回家裡,和家人團聚了。

  羅瑞卿辦的第一件事是向他老部下借了一部車,因為他沒有恢復待遇,什麼都沒有,在天安門前轉了一圈,給毛主席像敬了一個軍禮,這是他做的第一件事。

  毛主席追悼會那天,當時羅瑞卿已經恢復職務了,上了天安門,全場起立默哀,羅瑞卿拄著拐棍,一條腿站了一個多小時,其他人說你腿不好,你坐下吧,羅瑞卿就是堅持站著,表示一種敬意,而且這一個多小時裡面一直在流淚。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5 04:38 | 只看該作者
  回去以後他的孩子想不通了,說咱家受了這麼多罪,你為什麼對毛主席還有那麼深的感情?羅瑞卿說你們不懂,就是一般人很難理解羅瑞卿這一代人對毛主席是什麼感情,確實常理是沒法理解的。

  在以後的日子裡,羅瑞卿只要過天安門,總是要欠著身子給毛主席像敬一個軍禮,一直到去世都是這樣。

  你想想咱們哪一個年代的領導,能帶出這樣的一群人來?能這樣,那你的事業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所以為什麼我說毛澤東可學的太多太多了。

  

  陳毅也是受了委屈的,陳毅是1972年年初去世的。他是食道癌,到最後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吃飯,一個是疼,另一個是沒法消化,但是醫生鼓勵他吃點東西,因為和輸液不一樣,但是他還是吃不了,吃了就吐。

  12月26號,他當時已經是迷迷糊糊了,大家說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你為毛主席吃碗壽麵。

  陳毅一聽,馬上從床上坐起來了,真吃,吃一口吐一口,他吃的時候,所有的醫生護士都哭了。那一代人和毛主席是什麼樣的感情,後人沒辦法理解,這都是在實踐中,靠信仰和情感培養出來的!

  下面介紹一些具體方法。

  第一,堅持長期理論學習,解決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

  現在所有黨政機關,都有理論學習制度,就是幹部要學習理論,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有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先不說別的,衡量班子的基礎工作扎不紮實,第一個考核就是理論學習。

  大家說你這是沒事幹了,學習有什麼考核的,學習能打勝仗?讀書能賺到錢?在延安時期,有人就給毛澤東提出過這樣的問題,說軍隊不是打仗的嗎?怎麼整天看書呢?怎麼成天搞理論學習統一思想,這樣能打勝戰嗎?

  

  毛澤東回答,打仗靠什麼,靠萬眾一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這仗才打得贏。打仗最怕什麼,最怕就是一人一個主意,你說這麼打他說那麼打,打起仗來各行其是,形不成拳頭,再有力量也打不了勝仗。

  怎麼樣才能萬眾一心,心往一處使?首先要通過長期堅持理論學習,統一大家的價值追求,統一大家的思想方法。大家追求一樣了,思想方法差不多了,再來討論具體的問題,容易達成一致。

  相反你平時不統一思想,敵人來了,一定是誰都說服不了誰,所以毛澤東當時原話是這樣說的,該學習還是得學習,這是取得最終勝利的根本保證。

  前幾年,給廣東一家民營企業搞戰略諮詢,我們其中有一個要求,首先把公司成立以來的經驗教訓總結一下。

  當時,我記得他們的副董事長說,我原來是黨政機關出來的,我當總經理的時候,每個月拿半天時間,不講具體工作就是開務虛會。中央有什麼文件,政府有什麼規定,或者有什麼好文章,有什麼好書,大家談一談。

  後來我當了副董事長,新總經理說企業務什麼虛呀,有這功夫還不如干點實事,就把這個制度取消了,現在不務虛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沒有?沒有。班子反而還經常鬧不團結了。

  務虛的時候不談具體事,統一思想方法,統一思想觀念,務虛有基礎。現在不務虛了,上來就講具體事,七嘴八舌你一個意見我一個主張,誰也說服不了誰,反而許多決策拍不了板,形成不了一致意見,所以說共產黨這個理論學習制度太有必要了。

  第二,開好教育動員大會,解決共性的思想問題。

  現在企業經濟不好了,員工多少有這樣那樣的思想問題,搞一次思想教育動員,認清經濟形勢,大家出主意想辦法帶動積極性。

  比如說我們業務縮減了,要合併了,原來幹部比較多,現在不需要那麼多,要縮編;比如說最近遇到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需要大家加班加點,但是加班加點,可能很多人家庭就會遇到實際困難,怎麼辦呢?我們搞動員教育。

  教育是共產黨的拿手好戲,也是解放軍的看家本領。有個山東的老兵,這個人當過八路軍,當過國民黨的兵,他有對比。

  他說,八路軍打勝仗是有道理的,比如當國民黨的兵,第二天要打仗了,頭一天晚上怎麼動員的?一般是連長排長把弟兄們叫到一起,然後說話。

  連長排長說,弟兄們明天要上戰場玩真的了,兄弟待大家怎麼樣,大家都心裡有數吧,兄弟們應該給我長點臉,明天上戰場大家都給我爭點氣,對得起我平時對你們的關心吧,仗打好了,我們一起陞官發財,如果打不好,別怪我翻臉不認人。他們是這樣動員的。

  

  八路軍動員是把受苦受難的鄉親們都找過來,開動員大會,說日本人平時是怎麼對我們老百姓的,說著說著就會喊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趁著那股勁馬上動員,明天誰第一個上誰第二個上,一下子情緒就上來了。第二天老百姓帶著慰問品到現場,那個鼓動絕對比國民黨的好使得多,這就叫戰前動員。

  其實各種共性的思想問題都可以通過教育來解決。管理有兩種手段,一種是行政規定,通過行政措施和獎懲來維繫,還有一種就是通過教育解決思想問題,這兩個都不能缺,最好是搭配著用。

  舉個例子,獎勵皆大歡喜,但獎出毛病的也不少,我給他1萬塊錢獎金,回去一問,周圍都2萬,就他一個人1萬,他不找你?

  或者說到年底發獎金了,領導給他發了1萬,如果他認為今年業績不好,如果能發到5千就不錯了,你給他發了1萬,他覺得很好了,喜出望外。

  但是,如果他覺得今年獎金應該得到5萬,你給他1萬,你想他是什麼感覺?

  大家想想,公平感和期望值怎麼來的?是思想工作調整來的。如果不會做思想工作,好事都給辦砸了,相反如果思想工作做好了,即使有些員工利益的事沒擺平,他也能接受,也不至於灰心喪氣,所以思想教育太重要了。

  第三,做好經常性的思想工作,一人一事談心溝通。

  這是解放軍的最強項,因為教育是大家共性的時候搞教育,你不能是一個人得了病大家一起跟著吃藥,但是員工思想是不斷變化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問題,所以當領導的,要學會做經常性的思想工作和經常性的管理工作,二者相結合。

  

  不知道我們在座的領導,會不會找你的員工談話,多久談一次,思想工作你把握得怎麼樣。我在部隊當領導的時候,我們一個師分佈在全國八個省市,一百多個點,我們到連隊考核幹部聽連隊彙報,你怎麼判斷一個連長稱職不稱職?

  其實方法非常簡單,把連長叫到一邊,把花名冊拿來,然後讓了解情況的營團幹部過來見證,花名冊一翻,問戰士的情況。

  講一講,哪個兵多大年紀,是黨員是團員,有什麼優點缺點,在家最聽誰的話,什麼性格、生日在哪天?你問什麼他都能答上來,而且他講的基本準確,好的,這個連長稱職。

  為什麼?因為他了解戰士,他知道怎麼做工作,相反如果一問三不知,要不就是新來的,要不就不稱職,非常簡單。因為你不了解兵怎麼帶,什麼叫了解?比如說你批評一個戰士,戰士不接受批評,頂撞了你怎麼辦?

  你不能和他吵,如果我知道他在部隊和誰最好,我就會問他相好的老鄉,今天這小伙怎麼了,這麼大火氣,是個什麼情況。

  如果他家裡的對象正和他吹,心情不好,你一說他就跟你吵了,這個心情可以理解,但還是要正確對待,那就跟他最信任的人寫封信讓他勸勸這孩子。要了解他們,如果不了解,你無從下手。所以經常性思想工作是一套制度。

  當領導就要管人,有個公司業務經理就管業務,人力資源就管人,人一出了問題就找人力資源。

  當領導是通過他人做事,你不把人管好了,事怎麼能做好,所以我們給他按照部隊的方法做了一套制度,馬上就不一樣了。

  我們給他們企業做了思想彙報制度、思想巡視分析制度、溝通制度、重點人溝通制度、思想骨幹培訓制度,教育整頓制度。

  比如思想彙報,有業務工作進展情況,單位全面建設情況,特別是人員的思想情況,不是單一的業務指標。

  當你問下面了解業務情況,他可能只關心業務,你要他彙報思想情況全面建設情況,那他不要做點準備?他平時不抓他彙報什麼,這是個導向。

  

  第二個思想巡視分析制度,每隔一段時間務虛,不要談業務工作,咱們談談人員有什麼思想動向,有什麼好人好事,有什麼值得鼓勵積極進步的傾向,有什麼消極情緒,有什麼思想問題。

  就及時發現的問題及時做工作,不要像東航一樣,飛行員有意見長期得不到解決,最後在雲南麗江人家飛行都能降落,他飛一圈飛回去了,他說天氣不好不能降落,故意跟你搗亂。

  這事鬧得非常狼狽,為什麼?你不做思想工作,不了解下面情況那是嚴重失職,飛行員都串通好了,把領導蒙在鼓裡,這種情況不是偶然的。一上班員工罷工了,那都是領導不了解思想情況。

  部隊就有要求,戰士受了傷了、生了病了、挨了批評了、受了處分了、和戰友鬧矛盾了,或是外出執行什麼重要任務了,或是家裡出了什麼情況,領導都要找部屬談話。這是誰定的?這是毛澤東定的,到現在還是堅持著的。

  當然還有例行的,比如說當班長的,每個月要找兩個戰士談一次話,連隊幹部每年要找全連戰士每個人談一次話,至少一次,多了不限,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對部隊的情況了如指掌。

  重點人溝通制度。就是富士康跳樓的那些人,富士康的事情當時鬧得很大,估計我們湖南也去了好多領導做工作,跳第十個的時候郭台銘坐不住了,馬上要深圳改革開放三十年了,那邊開著大會這邊在跳樓,這是政治問題了。

  郭台銘不會做思想工作,郭台銘是國軍,有人說他是軍閥管理,我說那也是國軍的管理,不是共軍的管理。

  郭台銘看到跳樓跳得沒辦法,從五台山請了兩個高僧做法事超度亡靈,求佛祖保佑不要再跳了,結果法師還沒上火車第十一個就跳了,佛祖不保佑他。

  跳第十三個的時候,中央領導坐不住了,給八個民工大省省委領導打電話,是中央辦公廳出面,叫各省省委領導帶著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幹部去做工作。

  我不知道湖南去了多少,反正河南去了一百多個,深入富士康做員工思想工作,這樣才沒有連續跳下去。

  這個在部隊叫重點人溝通,如果思想負擔太重容易出事,部隊出事可不是跳樓的問題,部隊是拿槍動炮的,他要是跟你弄點事,那可是不得了的事。

  但是部隊有一套措施來解決問題,其實是一時想不開,過去了很好的,那麼對這樣的人要怎麼處理有一套方法。

  思想骨幹培訓制度,一個連隊一百多號人,一個人做思想工作能做得過來嗎?

  其實部隊真正能做工作的領導,一個是親自做,一個是發動群眾做,部隊會帶兵的,叫好人好事有人誇,壞人壞事有人抓,發動群眾來做思想工作,就是有一批思想骨幹。

  

  我估計我們每個單位都有業務骨幹,業務上一個頂幾個,思想骨幹要和領導一條心,願意出面幫你做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人叫思想骨幹,如果你覺得當領導當得太累,一定是沒有思想骨幹。那怎麼辦?要有意識的去培養思想骨幹。

  教育整頓,這個部門經營業務老上不去,老出事,撤了重來,不行就換個領導,部隊不能這樣,不能說這個連不好我不要了,但是人不服氣,憑什麼是我的問題,這裡面客觀原因多了,跟你講一大堆。

  你要是這麼簡單地把他撤了,他不服氣,而且他可能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都不服氣,這樣造成很大的思想負擔,部隊一般不是這樣處理的。

  這個單位不好,我們每年都會下去做幾個單位的教育整頓,注意不是上面整下面,是上級領導派工作組,指導所在單位的黨支部,自己整頓,我們是指導,

  整頓完了后,面貌大變,幹部處理是後期的事,如果是當事人找你來談,那你的工作就主動了。

  另外通過整頓,改變單位面貌,教育當事人,教育更多同志,大家共同吸取教訓,整頓完了,還有殺回馬槍什麼的,有解決後進單位的一套措施。

  其實這些制度都非常管用,我們現在幫一些企業做企業文化,就是參照部隊的這種方法,幫他們搞一套企業文化,有了制度,再依據制度規定去執行,管理就能真正落地了。(完)

李凱城 北京東博文化研究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