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林斯基雖然早已逝世,但他的幽靈仍在北美上空遊盪——有人如是說。
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是他的學生,美國下任總統候選者希拉里視其為精神導師。如果希拉里勝選,阿林斯基的幽靈或許還將在美國上空遊盪。
索爾•阿林斯基(Saul Alinsky)是俄裔猶太人,1909年,他出生在芝加哥的貧民區。在12歲之前,他一直被作為未來的拉比來培養。不過,阿林斯基很快學會他後來的第一課:「權力不是已經建立起來的什麼東西,而是你認為你所擁有的」。
1926年,阿林斯基進入芝加哥大學修讀考古學,這門專業令他著迷,但他成為一名專業考古學家的計劃由於持續的經濟衰退而改變。
大蕭條除了讓阿林斯基學者夢破碎外,還帶來了一個粗糙和衰敗的芝加哥,最終塑造出一個強硬的阿林斯基。
1930年的夏天,阿林斯基第一次參與到CIO的活動中,CIO(Committee for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工業組織委員會)是由美國工運領袖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創立的帶有軍事色彩的激進工會。阿林斯基深深地被劉易斯的組織方式所震動,也極大影響了阿林斯基後來的人生選擇。
此後,阿林斯基進入芝加哥大學專門研究犯罪學。上世紀30年代最初幾年,他跟隨社會學家克利福德•肖(Clifford Shaw)關注有組織犯罪問題。1938年,他被指派到作家辛克萊(Upton Sinclair)筆下宛如地獄般的「屠場」芝加哥「後院」社區研究芝加哥少年犯罪的原因。這裡的居民是窮人,混合著相互衝突的族群,如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和立陶宛人,他們沒有權利,沒有工作的保障。
在沉默的觀察中,阿林斯基意識到犯罪行為是貧窮和無力的癥狀。他決定放棄做一個觀察者,幸好,他為了研究幫派行為,與芝加哥著名的卡彭黑幫的第二號人物弗蘭克•尼蒂(Frank Nitti)建立了密切關係,在熟悉卡彭黑幫的內部運作后,他掌握了在社會底層如何高效組織群體運動的技巧,成了社區運動創始人。
阿林斯基採用激進的方式組織工會,他把各類族裔團體調動起來,為爭取市政府提供公平服務而鬥爭,包括防範犯罪的警察服務和銀行公平借貸服務。許多不同年齡和族裔的男女人士現在擔任專職社區組織者,他們的薪水來自他們為之工作的各個團體交納的會員費以及教會和民間基金會的捐款。很多社區組織者是從各團體的普通成員中招聘而來,其他人則因參加全國性培訓、校園培訓或勞工運動而進入這個行業。
這些運動砥礪了他的組織技巧,同時也使他蛻變成左翼激進運動者。1946年,阿林斯基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激進主義的起床號》(Reveille for Radicals),被普遍認為是示威運動的《聖經》。阿林斯基堅信,能帶來改變的唯一途徑就是正面對抗權力——通過抵制,示威遊行,靜坐請願和罷工等。這個光榮退休的老牌煽動家相信,在權力的戰役中必須不惜一切代價,要像激光一樣聚焦瞄準敵人。阿林斯基建議說:選准一個目標,緊緊鎖定它,直接針對它,並分化瓦解它。
《激進主義的起床號》連同他後來出版的約翰•劉易斯的傳記(1948)以及生前最後一本書《激進主義者守則》(Rules for Radicals)(1971),奠定了阿林斯基的激進主義理論家和戰術大師的地位。在20世紀50年代,他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改善非洲裔美國人聚居區的條件,從芝加哥開始,然後去加利福尼亞州,密歇根州,紐約市的其他聚居區和十幾個其他「麻煩地點」。阿林斯基對社區組織的創始人進行了準確的定位——他建議這些積極分子大膽融入他們所希望代表的人們的文化和語言當中去。為此,他強烈要求組織者學會「當地的傳說,掌故,價值觀和習慣諺語等」,傾聽社區中的憤懣和不平。阿林斯基認為,只有和窮人,以及那些被剝奪了權利的人們打成一片,建立更親密的關係,社區組織者才能真正幫助他們獲得唯一有用的東西:力量。
然而阿林斯基並不是共產主義者,他一開始便是從現實主義的人性出發,以自我利益(self-interest)的訴求來爭取基層神父的支持,獲得普通人的支持。
20世紀60年代,正是這一理念,讓一位叫希拉里•羅德漢姆的學生銘記終身,此時的希拉里正在衛斯理女子學院(Wellesley College)讀書,專業是政治科學。在讀書期間,希拉里熱情追隨上世紀六十年代,洶湧美國的人權解放運動潮流。在撼動學院脈搏的政治行動中,希拉里是一個活脫脫的自由主義青年。希拉里如同眾多她的同代青年,反對越南戰爭。1968年,馬丁•路德•金被刺殺,已經做了學生會主席的希拉里組織了兩次抗議活動。但是她身上務實的本質表露出來,因此抗議沒有像其他學校那樣演變成了騷亂。
這被阿林斯基注意到了,正當希拉里21歲生日之際,她接到阿林斯基信,信中隨附了一份向她提供校外課餘工作的雇傭函。雖然希拉里沒有接受這份工作,但她在次年1月邀請阿林斯基到學院與學生見面。在這次會面中,阿林斯基表現出他務實的一面,他反覆告誡這些激進學生「不要拒絕中產階級的價值」。
雖然希拉里在此後絕少提及阿林斯基,但希拉里對阿林斯基充滿了崇敬,紀錄片《Hillary's America》形象地描述了這一段經歷,甚至有人將希拉里形容為「阿林斯基的女兒」。那年9月,希拉里決定將畢業論文的主題,定位在探討「戰爭對貧窮的影響」議題上。對於希拉里的選題,她的導師建議她選擇阿林斯基作為研究對象。當希拉里將這篇長達92頁紙的畢業論文提交學院導師時,她起的論文標題是:《唯一的爭鬥:阿林斯基模式的分析》,而希拉里選定的論文主標題,恰是取用了詩人艾略特的一行詩。
對於阿林斯基所秉持的政治觀點,希拉里在對他做過三次個人訪談后,認為阿林斯基的信奉並不激進,甚至他所運用的草根社會組織行動方式亦不偏激,更或在某種程度上顯得反偏激。希拉里在她的畢業論文中,總結道:綜觀阿林斯基的言論,他所使用的文字概述,其傳播的聲音,正是在學院和教堂中,我們的父母長輩和我們的同齡人所用的語言。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阿林斯基對他的所言深信不移,並且意識到若要實現這一社會改良的目標,就必須改造我們現今生存其間的社會結構。
不過,兩人有一個重要不同,就是阿林斯基認為美國制度無可救藥,必須外部革命來推翻,而希拉里認為可以從內部改造。
所以當希拉里推辭阿林斯基的邀請而去了耶魯法學院,阿林斯基指責她的「背叛」行為時,希拉里這樣回應他:「唯一真正可以帶來改變的方式——是獲取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