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你這麼曬娃考慮過娃的感受嗎?你的快樂可能會讓TA陷入尷尬~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6-10-25 22: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非常時期 於 2016-10-25 22:28 編輯

 果殼童學館 果殼童學館官方帳號   昨天19:24

  我們這一代人十幾歲的時候,有不少人都經歷過這樣的噩夢:被爸媽翻抽屜、看日記、偷聽電話……而且,一旦奮起反抗,就會聽到「你都是我生的,有什麼我不能看」的大道理。所以,當自己成為父母之後,就會把尊重孩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但是,時代在變,科技在發展,尊重孩子的具體情況也在變,就比如,你在微博、視頻網站曬娃的成長經歷,比如如廁訓練、發脾氣等等,很可能在他長大之後,成為同伴的笑柄。沒錯,這也是TA的隱私,曬娃前,你經過TA同意了嗎?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專家們要求孩子和父母描述出他們認為在科技方面家庭成員應該遵守的規定。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和孩子們達成一致,比如不要在開車的時候發簡訊;別人同你講話的時候不要玩手機。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孩子們提出了一條家長們很少提及的規定:不經過我的允許,不要把我的任何信息暴露在社交媒體上。

  

  

  比如,他們在車後座睡著的照片,為作業抓狂的照片等等。贏得足球比賽的照片呢?或許可以。為了要洗的衣服大吵一架的崩潰模樣呢?絕對不要。

  華盛頓大學人本設計和工程系的畢業生亞力克西斯·海尼克認為這一答案揭示了「有趣的代溝」。她和密歇根大學的研究者們一起,研究了跨越40個州的249個家庭,他們發現,10-17歲的孩子「真的非常介意」家長在網路上分享孩子的生活,而家長則不怎麼擔心。

  【長大的孩子要收回隱私權】

  像Facebook和Instagram這樣的網站如今已將大眾家庭暴露於世人面前。即使不是絕大多數,但也有許多新為人父母的家長們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把新生嬰兒的照片放上網,有些家長還通過社交媒體記錄孩子的成長——通常是為了和家人分享孩子的照片和視頻,雖然有時也會因為孩子穿著時髦和攝影精美而成為「網紅」。

  隨著伴隨Facebook成長的第一批嬰兒(2004年開始)長到十幾歲,伴隨Instagram成長的潮童們(2010年開始)也不再是小學生,這些家庭逐漸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們對用數碼產品記錄小時候的生活作何感想。這項規模不大的研究發現,日益明顯的是,我們的孩子逐漸長大成人,他們想要奪回在虛擬空間的隱私權。

  弗羅里達大學萊文法學院的兒童和家庭研究中心的法律教授和副主任史黛絲·斯坦伯格說:「隨著這些孩子長大,他們將看見自己的孩提時光在虛擬空間所留下的腳印。」

  有些兒童和青少年不僅質疑過去的也質疑現在的分享。14歲的梅西·霍夫曼說:「我真的很討厭我的父母把我的照片放到社交媒體上,尤其是我的一些朋友們也關注了他們。我更擔心我的爸爸。因為他不總是問我他是否能發那些東西,所以我會馬上躲開並且問他是否要發到網上。因為,在他眼中好玩的事兒,可能讓我成為朋友們的笑柄。」

  還有一些父母也提出了問題,他們的孩子希望自己決定是否出現在網上。溫蒂·布拉德福特住在曼哈頓,是三個小學生的媽媽,她說三年級去動物園實地考察時,每當陪護人拍照時,她的女兒一看見手機就躲起來,因為她的女兒不想讓有自己的照片被放到Facebook上。

  

  (Washington Post)

  馬薩諸塞州納蒂克鎮的一名大學二年級學生伊莎貝拉·愛吉說:「我當然知道有人不願意家長把自己的事情放到網上。我有一位八年級的女同學,在她四年級的時候,她的媽媽在YouTube上註冊了賬號用來炫耀女兒唱歌唱得好。」後來她給我發了郵件。郵件里說:「中學最後幾個月的一天,一個同學在班裡放了這首歌,幾乎所有同學都歇斯底里地笑話我。」

  家長們以前發過的帖子不僅在網上同樣也在孩子的記憶里歷久彌存——所引起的話題或許我們並不會認為會引起尷尬。我一位朋友(要求我匿名)告訴我,她的兒子到現在還在提及許多年前她寫過關於他飲食上吹毛求疵的事情。

  【家長的權利還是孩子的隱私?】

  但是這種分享——關於吃東西,如廁訓練和發脾氣——是彌足珍貴的。斯坦伯格認為:「當家長們有能力分享他們的故事,孩子們能從由此產生的小圈子受益。」那些關於吹毛求疵的飲食習慣的帖子或許能幫助朋友們找到解決方法,或者促使朋友耐心等待孩子逐漸成長。

  問題是,家長們並不認為自己分享育兒早期焦慮的行為是在暴露自己孩子的隱私,而是認為是在展現自己的生活。斯坦伯格認為,身處同一社會,「我們要想辦法找到一種平衡,既能讓家長有權利分享自己的故事,又能讓家長在維護孩子隱私權的同時培養孩子的教養。」

  「家長之所以會經常侵犯孩子的虛擬隱私,並非因為他們懷有惡意,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所分享的信息可能延伸的範圍和長久性。」斯坦伯格如是說。忍不住分享的話,不發布照片和孩子的姓名,這樣的帖子以後搜索起來也比較難。

  在我家裡,當我在某個好笑的時刻拿起相機時,我有時會在我14歲,最大的兒子眼中看到猶豫,但是我們有一整套的家庭法則:任何時候,不經過允許,不得分享他人的照片。這種信任意味著我可以隨時抓怕,而他可以維護自己的隱私,無論他想如何處置,哪怕保持原封不動。

  翻譯:鮮於文雯

  翻譯自:紐約時報

格外小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05: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