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年收入12萬與高收入爭議:中國中產之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26 00: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年收入12萬與高收入爭議:中國中產之痛徐瑾:隨著中國三十餘年的經濟高增長,財富分配在最近十年進一步分化,階層固化以及階層碾壓的焦慮密集出現。

  

   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首席財經評論員 徐瑾

  談錢傷感情,何況涉及付出。

  近期,中國一份官方文件引發不小爭議。這份名為《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要求實施財產性收入開源清障行動,實施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行動,提出進一步減輕中等以下收入者稅負,同時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堵塞高收入者非正規收入渠道,發揮收入調節功能。

  這聽起來並無不妥,但如何界定高收入者呢?有國內媒體將高收入者界定為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群體,一時輿論嘩然,隨即引發官方專家緊急發話,表示媒體解讀是引申演繹甚至謠言。政策出台之前,每每風聲鶴唳,無論最終落地情況如何,這一次12萬引發的爭議,卻實打實地擊中了中國城市中產的痛點。

  12萬的提法,完全是空穴來風嗎?回顧以往個稅改革歷史,在2006年後12萬即成為個稅申報的門檻,這也是導致媒體解讀12萬的基礎之一。

  其次,不談稅收,以收入界定,12萬是什麼水平?我在公眾號《徐瑾經濟人》等社交媒體徵求意見,發現留言者體現出複雜心態,一方面有人表示12萬扣除五險一金所剩無幾,另一方面也有人表示對比歐美,中國稅率不算最高,更何況即使12萬在一線城市也算高收入。

  確實,即使放眼一線城市,12萬收入絕對不能說低。根據上海社會科學院公布2016年一期民生民意調查報告,個人年收入在「5萬元及以下」的佔29.70%,「5.1萬元至7萬元」的佔30.60%,「7.1萬元至10萬元」的佔25.30%,「10萬元以上」的佔14.40%。這意味著,收入10萬以上者只是少數。既然如此,為何大家對於12萬還是那麼憤憤?

  然而,真實情況在於,所謂的高收入者很多生活在一二線城市,面對高漲的房價與膨脹的生活費用,12萬元其實說不上寬裕,甚至可謂城市「夾心層」。按照中原地產統計數據,上海全市二手房平均成交價已經接近6萬元,核心區更是高達9萬元,一套100平米的房子,12萬元的高收入者不吃不喝甚至不納稅也得50年才能買下。如此說來,這所謂的高收入者其實也難說是真的高收入者。

  一邊是達到12萬收入者為數寥寥,另一方面則是12萬購買力日漸稀薄,這與中國烈火烹油的繁榮景象似乎不相符合。探究其根本,這更多地反映了中國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平等的程度。按照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0年中國家庭基尼係數已經超過0.61,而官方數據則是0.481。在眾多12萬收入者之上,的確存在著一小部分暴富者,其中最富有的1%家庭,卻擁有1/3的社會財富。

  伴隨著中國三十餘年的經濟高增長,財富分配在最近十年出現進一步劇烈分化,近年階層固化以及階層碾壓的焦慮密集出現。曾幾何時,改革開放界定了中國人階層流動或者說不認命的思維,自以為奇迹之地,只要足夠努力或者夠膽夠運,命運就可以掌握在手。

  近十年來,這種感受卻迅速被階層固化的焦慮代替。暴富者高高在上無需承擔與他們的財富不相匹配的義務,苦逼的中產階級卻必須時刻緊盯自己的錢包,免得一不留神就墜入他們看不起的下等階層中。從抱怨被中產到12萬引發的憤恨吐槽,可謂集體焦慮的意外投射。

  站在更大的背景看12萬爭議,更在於財政收入增速下降與居民收入增速下降之間的緊張。中國財政收入近些年來結束了高速增長階段,從以往兩位數增加變為個位數,未來也難以重振雄風,與此同時,財政開支卻一直以兩位數水平高速增長。這種情況下,政府開支自然感到力不從心,財政赤字也連年大幅度擴張。以2015年為例,當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217億元,同口徑增長5.8%,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5768億元,同口徑增長13.17%,財政赤字也會突破2萬億元。

  壓力之下,個稅徵收也成為新的財政收入增長點。按照2015年財政收支數據,2015年個人所得稅8618億元,同比增長16.8%。對比之下,2015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長了8.9%。

  財政下滑導致財政徵收壓力可以理解,但簡單地期待加收個稅緩解壓力,並不明智。一方面,城市中產尚在培育,而個稅收入並不算財政收入大頭,從原則上講,個稅改革方嚮應該是收入調節與減少賦稅,而不應該以增加收入為目標;另一方面,個稅事關人人,每一次改革都會引發大小爭議,在信息不透明與利益格局糾纏的情況,處理不周,可能引發人心震蕩。

  我曾強調,繳稅不是交保護費,而是法治的手段。財稅改革事關中國經濟大局,妥善解決可以緩解不平等困擾,也可以助力經濟轉型,但目前仍舊存在不少難點,加強個稅徵收等政策,必須與強化財政透明、增進民生開支相掛鉤。收入對應著開支,而民間、學界呼籲預算透明多年,迄今進展不盡如人意;納稅對應著福利,增進民生開支本來應該是積極財政政策應有之義,但在利益格局之下,教育改革、醫療改革、社會保險統籌等方面舉步維艱,公眾難以完全感受到與納稅相對等的福利。

  談錢傷感情,但是金錢也意味著自由與權利,而賦稅往往也意味著責任與義務的對等,付出越多,期待也越高,這種訴求很公平。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作者近期出版《有時》、《印鈔者》。微信公號《徐瑾經濟人》(econhomo)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0 20: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