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鞠白玉:林妙可的尷尬人生,該如何解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25 05: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鞠白玉 大家

  

  文 | 鞠白玉

  就像春晚已經淪為尷尬晚,大家年年對春晚表示厭倦,但春晚的尷尬永不變。一個國家的年度綜藝盛會基本和奧運會一樣,舉國之力,全民精萃,所以不是技藝水準的問題,是審美和價值觀的問題。它其實相當有民眾基礎,就是為國民量身打造。

  所以如今批評林妙可或許就是批評我們自己,還好我們終於有自我批判的勇氣了。林妙可是怎麼紅的?奧運會上假唱的紅衣女孩,現在說她眼神亂飛矯情作態,可在當時那就是全民審美下誕生的代言人。

  一個最可以代表中國文藝水準的總導演先是替全國人民認同了假的價值,然後當著全世界的面瞞天過海奉獻了一場假唱。假裝到今天,只把矛頭對準未成年的林妙可相當不公平。

  那場盛會提供給國民的就是一個拚命張大嘴巴卻無法發出聲音的林妙可,到今天林妙可仍然是那個發不出聲音的人。

  林妙可現在的處境可憐無助,是因為現在大家已經開始發現了個性化的真實的可貴,開始厭倦做作和假嗓子,甚至大家對「討好」已經不買帳了。幾近成年的林妙可,如果想重歸質樸,還需要走一段漫長的自我尋回的道路。

  一些女童星都會有基本的標配,首先要有一個絮叨、自足的母親,對孩子的天賦過份誇大,所有雞毛蒜皮的瑣事都視作星質的潛在。一些基礎的才藝能力在這些母親眼裡都是奇迹般地存在,而且她們特別樂於在眾目睽睽下積極讚美孩子,而孩子也在場,這才最難看。這種行為就和當眾人面打罵孩子一樣缺乏教養。

  其次這個女童必須既扮演天真又扮演成熟,在母親的暗示或調教下,她做出這番姿態已經是不由自主。林妙可為什麼從小就身體扭來扭去?大概在潛意識裡她也感到不自在。這類女童星幼年時打扮得花枝招展,蝴蝶結公主裙羊角辮,一過十五歲卻馬上打扮得如同中年婦女,風衣絲巾小高跟,燙了發尾,拎著小包,舉止很世故但臉上又習慣性地作無辜狀。

  為什麼觀眾一看到林妙可就犯尷尬症呢,因為一個人正常的成長周期表在這個女孩身上是混亂的,她既沒童年又沒少女期。是誰剝奪的呢,除了她的母親,還有她母親要她討好和取悅的整個社會。

  缺乏正常的成長順序也不只是在演藝界,到小學生中學生里觀察,仍然可見到被父母剝奪了自在靈魂的木偶人。曾經跟一個好友的舅舅一家吃飯,他舅舅一家都是小學教師,家庭教育向來以嚴肅自律為傲,驚悚的是這一家人的穿著打扮都似八十年代,手織的大棒針毛衣,肩膀袖子寬大,的確良襯衫,帶有筆挺褲線的大腰身褲子,風塵僕僕的皮鞋。

  那僅有十三歲的表妹梳著一個粗長的紋絲不亂的麻花辮子,手織粉毛衣胸前綴著一串串精心編織的毛線立體葡萄,語氣作派透出的是中年人的氣質,但談話內容又相當做作幼稚,她說:我沒有朋友,一個朋友也沒有,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父母。然後將目光投向母親,她母親果然回報以讚許,接著便開始大肆誇獎孩子——從不出門玩,會唱許多歌(學校音樂課本上的所有歌),樸素、儉省、會做家務。少女默默聽著,臉上是微微的笑意。

  但我卻只覺得時間凝固,我像一個無意穿越到八十年代的家庭餐桌上的外來客,為我過的自由不羈的生活感到難安。她父母對她的目光是殷切的注目,但她卻有著和年紀不相符的粗糙的皮膚和無神的眼睛,越是誇誇其談,就越覺得她行將就木。

  

  ▲ 資料圖:林妙可香港參觀杜莎夫人蠟像館,東方IC供圖

  在一個成年人臉上發現如孩童的嬌羞顧盼,就像在孩子臉上發現成年人的老成持重一樣,你會感覺這個人是不是受詛咒了?什麼時候能驅走那些被常年強行加持在身上的惡符?什麼時候她的母親能把她還給她自己?當還給她的時候,她還能找到自己多少?

  林妙可的忸怩作態令人不適,但沒有傷害旁人,我們可能更難以面對的是,從社會到家庭教育在一個人身上產生的不可逆的惡果。林妙可分明是一個悲劇型的人物, 因為所有的攻擊和嘲笑是她一個人承受,她母親依然無辜,依然偉大,依然在一個獲得注目的女兒背後享受著成功的樂趣。

  但是她母親只會在女兒受傷害的時候出來痛訴委屈,如果連名利至上的演藝圈的人都早看不慣,早有對林妙可的忠告,她母親可曾聽得進去?有過一瞬間的反思?一個出生在六十年代的普通中國人,除非在成年後有自我意識上的覺醒,否則都很難走出成長期所受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

  在一個必須把個性化磨滅,掩藏自我,四處都是口號標語和抱持著假大空的生活目標的年代里成長,她很可能會將自己的思維習慣和成功標準加諸給年幼的孩子。在一個孩童必須早熟的年代里,她也是被剝奪了成長期的人,能給孩子的教育也只能是一種向成人討好的教育。只是在她並沒有發覺時代已經變化,有一部分人已經不在這樣的認知範圍里了。

  討好式的人格在成年後必定深受其害,在一個假想的群體對象里必定有不同經驗不同個性的人。換句話說,不是每個人都容易被一種方式取悅,慣性地取悅他人必定造成人格上的混亂,你會發現在群體里試圖招每個人喜歡的人,最後就成了最令人討厭的人。

  

  什麼時候能意識到「不完美」的真,比看似完美的假裝更具有說服力,林妙可和她的母親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但「假」的慣性是積習,會成為一種不由自主,除非林妙可避走他鄉到一個完全不需取悅於人的社會中去脫胎換骨。

  我的好朋友唱歌非常動人有感染力,但是她說從童年開始,每次她唱歌母親都迫不及待地在旁邊說:用假嗓子唱!用假聲!你那真聲難聽死了,你怎麼就學不會用假嗓子呢?於是年輕時作為單位文藝骨幹的母親為她示範,用類似黃梅戲那樣的嗓音絕不破音地唱一切歌曲。

  她意識到母親在唱歌這件事情上仍然活在一個舊時代里,一個不得有半點紕漏,儘力塑造一個完人的時代里。還好因為她比較笨,始終沒能掌握假音,現在每逢她高興地唱歌時她母親就抱怨道:如果當時聽我的,你是不是早就當歌星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7: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