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五子良將,文韜武略力壓五虎上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27 05: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國演義》里有劉備的「五虎上將」,而曹操也有同樣的五大將領——五子良將。五子良將雖說名號沒有五虎上將響亮,也沒有他們被世人所熟知,但是五子良將的所做的功績絲毫不比五虎上將差,五子良將VS五虎上將,誰更勝一籌呢?編者為你揭秘。一、五子良將與五虎上將

  五子良將: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樂進

  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

  

  五子良將

  對於五子良將,陳壽的評價是: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知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對於五虎上將,陳壽的評價是: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

  

  五虎上將

  可以說無論是五子良將還是五虎上將,陳壽的評價都是極為中肯的,既為當世一流名將,然對於瑕疵處也毫不留情,給人以一種真實的感覺。二、綜合實力分析

  剛才說到武力排行榜,既然十個人都是名將,那麼武力值也應算是一項指標吧。無論是個人印象當中還是翻遍網上各位高人整理的資料來看,五虎上將的武力值均在五子良將之上,幾乎沒有看到過有哪個排行榜是把五子良將排在前十的。所以單從武力上來看五虎上將勝出。這裡就不做詳細的武力排行了,每個人物在每個人的心中分量都不一樣的,雲哥的呼聲很高號稱三國第二把交椅,但也有認為張飛是三國武力第一,更有馬超是呂布第二之說,總之這些說法都是事關五虎上將的,所以呢,也沒必要去爭論什麼。

  若是武力高,他可以算是一員猛將,但絕對不能算是將帥。比如典韋之流便是。所謂將帥,武力不一定要有非凡的表現,但是行兵布陣是必須的。那麼十人的表現又是如何呢?1、曹操的五子良將

  ①、張遼

  首先出場的是張遼(被譽為五子良將之首),張遼此人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三國中絕對少見的將帥級人物,在我心目中只比鬼神曹子孝差一點點。

  

  文遠兄其實在他成名之前便參加過很多場戰役,但都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讓他成為一流名將的當然要數逍遙津之戰,也稱合肥之戰。赤壁之戰後,孫權親臨戰線指揮的戰役有十一次,除皖城之役獲勝外,其餘都無功而返。而合肥逍遙津一戰,東吳精銳將相齊出,十萬大軍竟為張遼、李典、樂進的七千守軍所破,孫權本人也差點為曹軍所俘,幸賴凌統、甘寧、呂蒙等人奮力死戰,孫權才得以脫身。此戰當真能與當年的項羽帶隊的巨鹿、彭城之戰相媲美。據說此戰當時張遼招募到得敢死隊總計才800人,誰能料到就是這樣的800壯士大敗孫權?對於當提大戰的情況三國志中是這樣描述的「平旦,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蛇橙ㄏ掄劍ú桓葉傷諫伲司畚Я墒亍A勺笥吟饢В鼻凹被鰨Э山庀率說貿觶嘀諍藕粼唬�「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咸服。」可見出張遼的勇猛,而這還要歸功於他辦事果斷以及優秀的指揮才能。

  ②、徐晃

  

  徐晃是我比較喜歡的魏國將領之一。徐晃呢我憑空想了一下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突出的戰績。特地去翻了些資料,看下來徐晃此生除卻單挑以外在帶兵作戰整體戰略上面是從沒輸過的,雖然沒有哪一戰能讓人們在瞬間成名,不過嘛很多人才其實都是在默默無聞中成長起來的,有些人可能會一夜成名而後銷聲匿跡,而某些人可能永遠都無法躋身一線,但能始終如一地保持著自己不俗的表現,這樣的人通常被稱為中流砥柱,徐晃無愧於這四字。

  ③、于禁

  

  于禁這人一開始就跟著太祖混了,不像張遼和徐晃是半路子,但是此人最後竟然投降關羽,太祖哀而嘆之「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為其人生劃上了遺憾的。于禁其實和徐晃差不多,也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戰績,不過隨太祖南征北戰,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將才。不過在太祖剛收降張綉之後,張綉趁曹操大意,復叛,曹操被殺的措手不及,這個時候唯有于禁一人率所部百餘人且戰且退。可見其臨危不亂的良好心理素質。而之後又安撫新收的青州兵,青州兵是一支真正意義上屬於曹操獨有的軍隊,安撫下這支軍隊對曹操今後的王圖霸業有些決定性的因素。

  ④、張郃

  官渡之戰時投降曹操,其實當時袁紹身邊的武將謀臣實力絕對在曹操之上,奈何袁紹剛愎自用,張郃這樣的人才都被逼走,可惜啊。曹操當時得到張郃的時候便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昔子胥不早寐,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而後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分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其後備於走馬谷燒都圍,淵救火,從他道與備相遇,交戰,短兵接刃。淵遂沒,郃還陽平。當是時,新失元帥,恐為備所乘,三軍皆失色。淵司馬郭淮乃令眾曰:「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遂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

  

  因為漢中的地理位置關係重大,前篇小談魏延裡面也說起過,所以此役於曹魏來說也關係重大,而張頜最大的功勛並不是在前期,而是在後期。當時諸葛出祁山,張頜被他稱為「蜀國之大患」。被號稱智絕的卧龍先生這樣評價,可見張頜的可怕性。引用三國志中的話就是「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⑤、樂進

  

  樂進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于禁的話真的想不出什麼特別有名的不過曾經和張遼李典一起守過合肥之戰,論功績的話和徐晃輩差不多。

  綜上述可見,曹操的五子良將除了張遼的逍遙津之戰令江東宵小聞張遼名不敢夜蹄之外,其餘四位都不是爆發性的。2、劉備的五虎上將

  ①、關羽

  

  首先出場的當然是關大爺了。關羽的卓越戰績讓後人尊稱其為武聖,雖然是封建王朝有目的性的封賞,但要得到這樣的榮譽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的,至少也得讓人信服吧。關羽最輝煌的一戰莫過於襄樊之戰了,水淹七軍,斬龐德降于禁,殺的曹操都想遷都,可惜的是東吳那幫賊人背信棄義,撕毀盟約,也讓此役成為關羽絕唱。當時的荊州和漢中都是兩塊軍事重地,兵家必爭,尤其是荊州,得荊州者得天下,劉備會把關羽安排在那裡鎮守荊州,從這一點上就已經能夠看出關羽的統兵能力。而水淹七軍則更顯示出了他的戰略。

  ②、張飛

  

  說完關羽當然要說下張飛,這位曾和呂布單打獨鬥50回合不分勝敗的勇將,號稱千軍萬馬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他的武力值是毋庸置疑的。張飛就說三件事情吧。第一件是當年在當陽,帶著幾十名騎兵,為劉備斷後,可現出其小謀。而後征益州義釋嚴顏,可見出其國士之風,其三是巴西攻防戰中大敗張頜,可見其功業。

  ③、馬超

  

  馬超,這個一直被譽為是呂布第二的男人,究竟有多少能耐呢?馬超最巔峰的時候是在潼關之戰時。把征戰無數且手下文臣武將如雲的曹操打的屁滾尿流,雖然最後失敗,但是能想象得出當時馬超指揮千軍萬馬以及和曹操鬥智斗勇時的風采,此戰最後的失利一方面確實馬超自己可能也存在著原因,雖然佔了上風但不能即刻將曹操擊斃,然當時的天氣也確是天寒地凍,為曹操的冰城做下鋪墊,可謂是十不利己。

  ④、黃忠

  

  黃忠,此員老將很多人認為如果全盛之時他的武力該在關羽之上,但是我並不是很贊同,就像呂布一樣,每個人都有巔峰的時候,呂布巔峰的時候就是在虎牢關,而黃忠雖然年邁后武藝精湛,誰能保證他不是大器晚成呢?否則緣何先前默默無聞呢?黃忠的巔峰之戰當屬定軍山戰夏侯淵了,雖然當時他只是聽從法正的指揮,但是真正帶兵上去衝殺,部隊還是要靠自己帶領的。

  ⑤、趙雲

  

  趙雲的巔峰期應該是公認的長坂坡之戰吧,三國演義中把雲哥直接渲染得幾近於神,不過羅貫中寫得也偏偏有很多疑點令人不得不產生懷疑,首先是所謂的斬殺魏國名將五十餘員,個個名不見經傳,唯有三國演義上留下了大名,而後是為何曹操手下那麼多大獎長坂皮上趙雲一個都沒碰上,碰上個張頜也只是匆匆了事一筆帶過,那恐怕是因為無論碰上哪一個雲哥都可能會葬身於此吧,但若一個不來又說不過去,於是乎這個時候張頜殺了出來。趙雲的出場更多的是作為劉備的貼身保鏢,而獨擋一面的時候較少。

  綜上所述,在五虎上將之中單論統兵布陣應該是關羽老大,馬超其二,張飛其三,黃忠四,趙雲末。三、十大將之死

  最後再來看看十個人是如何死的。1、五子良將之死

  

  ①、張遼病死的,尤其是在張遼病重的情況下,孫權一聽張遼親赴前線,便讓孫權甚懼。

  ②、于禁是憂憤死的,原因是降關。

  ③、張頜是與孔明軍交戰時背飛矢射中右膝而死。

  ④、徐晃病死。

  ⑤、樂進按三國志上的說法並不明確,多數也是病死的。2、五虎上將之死

  

  ①、關羽死於吳將之手。

  ②、張飛死於手下小嘍啰之手。

  ③、馬超病死。

  ④、黃忠死於吳將之手。

  ⑤、趙雲病死。

  

  綜上所述,可見五子良將除張頜戰死之外,餘人皆死於自己地盤。而五虎上將除馬超趙雲死於自己地盤餘人皆為戰死。

  那麼談了這麼久,最後就是排名情況了。

  第一、張遼。得獎原因文韜武略皆為上層,武力應屬三國武將中上水平,可能未入一流,帶兵作戰未嘗敗績,且能打出逍遙津之名,最後得善終。

  第二、關羽。得獎原因是因為關羽一流的武力,且文武雙全,襄樊之戰名震華夏,然剛愎自用,身手分離。

  第三、張頜。得獎理由套用三國志原話「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可以想見一班。

  

  第四、徐晃。曹魏中流砥柱,一生行軍未嘗敗績。曹操評價其「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

  第五、馬超。統領十萬西涼兵殺遍曹軍無敵手,要單挑便單挑,要群戰就群戰,且最後能得善終。

  第六、于禁。理由與徐晃差不多,可惜最後臨危變節,檔次自然要差上很多。

  第七、樂進。樂進的傳記內容雖然不多,隨曹操征戰無數,堪稱為中堅力量。

  

  第八、張飛。飛哥的武力絕對一流,帶兵能力也不可小覷,但是勇過而欠謀,最後還死在自己小兵的手裡,可見其待兵不淑。作為將領此乃大忌。

  第九、黃忠。老當益壯,所到皆勝。

  第十、趙雲。御用保鏢,出場機會較少。

  前五中五子良將佔3席,而後五中五子良將佔據前二,綜此,五子良將勝出。

  三國是一盤大廝殺,勇如呂布、顏良終於含恨九泉難有作為。謀為上,勇為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7: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