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投資理財時,越想賺大錢的人越賺不到錢?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13 23: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當今社會雖然有不少富豪,但多數人只是普通的打工者,收入來源主要靠薪資。為了能滿足自己更多的需求,很多人都會通過其它方式多賺點錢以增加收入,比如投資理財。

  想賺錢,這本身沒有錯,但現在有不少人夢想著靠投資理財賺大錢。從客戶來看,越是想賺大錢的人其實越賺不到錢。而其中的原因主要歸結於以下4點:

  1、喜歡「高收益」

  「高收益」對想賺大錢的人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因為很多人並不想自己動腦去賺錢,只想把錢投入某個地方后躺著等錢進來。

  於是,這部分人很容易掉進非法P2P平台、薦股等投資騙局中。原以為可以實現一夜暴富,最後卻不僅一分錢都沒賺著,反而被騙得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這也更證實了一句話:天上是不會掉餡餅下來的。

  2、傾向投機、賭博而非投資

  有部分想賺大錢的人喜歡股票之類的投資品,而且永遠只做短期,非長期,這是典型的投機表現;還有一部分人則喜歡微盤之類的投資方式,通過和平台對賭的方式來賺錢。

  實際上,投資是個長期的過程,且真正的投資者不會將所有錢都押在同一種投資品上。但投資者、賭博者永遠帶著僥倖心理在「賺錢」,在同種投資品上投入所有的資金,一旦發生巨額虧損,連一點退路的餘地也沒有。

  3、好聽小道消息

  總有投資者以為小道消息是內幕消息,是可以讓自己賺大錢的「法寶」。所以,無論做什麼投資,就喜歡跟著小道消息走,也不自己思考判斷。

  但只要冷靜下來好好想想就會發現,小道消息其實並不靠譜。如果真的有利好的內幕消息,知道的人壓根就不會很多,又怎麼會那麼容易就傳到一個普通投資者的耳朵里呢?因此,聽信小道消息的結果常常是虧損而非賺錢,切勿盲目相信此類消息。

  4、不懂資產配置

  投資理財講究的是如何科學地進行資產配置,比如在配置股票、基金等高風險的投資品時,再配置些穩健型產品,以此來分散風險。

  但想賺大錢的人往往不會去了解,也不屑於去了解什麼是資產配置。正如上文

  所述,他們會將所有錢投入同一種投資品中,且都是高風險的投資品中。這麼做,如果遇上行情不好時,那虧損的錢則無法從其它投資渠道補回來。

  總的來說,投資理財時,越想賺大錢的人就越急於求成、急功近利,所以到最後,這部分人就越賺不到錢。

  理財中的十大現實,你必須知道!

  很多人在理財之前都會陷入一種「想當然」的世界中,等到自己親身體會之後才發現事實原來不像自己想的那樣。

  今天揭示出你不得不接受的十個理財現實。

  現實一:不能靠理財發家,除非你有王思聰的家產或巴菲特的頭腦

  很多人都會認為,通過有效的理財手段資產可以快速增值,發家致富的道路也就不遠了。

  分析師要告訴大家的是,理財可以讓財富穩步增值,但是靠理財發家的可能性極低。

  打個比方,如果你有10萬塊錢拿去理財,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8%,那一年的理財收益為8000元,表面上看不少,但實際上這8000元能讓你步入到富人階級嗎?

  與之相比,通過努力工作爭取20%的漲薪幅度要更現實一點。

  所以,別看周圍很多人都不懂得理財,但是人家薪水漲幅要遠遠超過你的理財收益率,你們之間的財富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當然了,也有例外情況:一種情況是你像王思聰那樣有錢,拿1億元去理財,即使放在餘額寶,年化收益率只有2%,一年的收益也有200萬元,不用動腦筋也比別人賺的多。

  另一種情況是你像巴菲特那樣有投資頭腦,通過購入低價股而使得股價翻數倍,即使本金不多,也會讓你的資產獲得很大增值。

  不過,現實生活中這兩種人能有多少呢?

  現實二:高收益、高流動性、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真的買不到

  投資者最想買到的就是收益高、流動性也高、風險又低的理財產品,然而這種產品真的存在嗎?

  分析師很負責的告訴大家,這種產品你是買不到的,你只能在這三方面做一個均衡。

  如果你要高收益、高流動性就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比如股票、基金等產品。

  如果你要高收益、低風險就不要對流動性要求太高,比如信託產品。

  如果你要高流動性、低風險,那收益高就很難達到,比如餘額寶。所以魚和熊掌確實很難兼得。

  現實三:每天鑽研股市的人並不一定比什麼都不懂的人賺的多

  股市向來陰晴不定,前幾個月還是一片繁榮景象,一轉眼風向就急轉直下。

  我們經常說,什麼都不懂的人最好不要盲目入市,然而那些天天去鑽研股市的人並不會比其他人賺的更多,尤其是在經常不按套路出牌的中國股市之中。

  當然,這並非是鼓勵大家不研究就去炒股,知識多一點還是有好處的,栽跟頭了也能知道是什麼原因。

  現實四:理財專家也會虧錢

  大部分人在理財之前都會去各大理財網站學習各種理財知識並熟悉各類理財產品,理財專家的話被視為金玉良言。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理財專家的話通常都沒錯,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會虧錢。

  比如,理財專家整天為大家說明餘額寶、銀行理財的各種好處,但是他自己卻看不上這些產品的收益,去冒險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P2P,而且是收益很高的小平台,一旦踩雷錢就可能打水漂了。

  也有一些理財專家去炒股、買股基,除了自身的投資實力外,還要看運氣,運氣不好虧錢的情況也經常發生。

  現實五:小銀行可能比大銀行更安全

  很多思想較為保守的人認為國有大型銀行最安全,對其它中小銀行都不放心,因此存款、理財都去大銀行,殊不知有時候小銀行甚至會比大銀行更安全,而且理財收益更高。

  近年來社會上爆發的各類存款失蹤、理財飛單事件大部分都與國有大行有關,其中工行及農行涉及案件最多。

  很多貼息存款的事件中,就是因為儲戶相信大銀行不會有危險,冒險進行非陽光貼息,結果等犯罪分子捲款潛逃之後才追悔莫及。

  其實,只要通過正規途徑,不管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其安全程度並沒有什麼差別。

  現實六:銀行賣的產品不都是自己的

  大家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通常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些產品都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除了自營理財產品,銀行還代銷其它金融機構的產品,而這些代銷產品風險要高於銀行自營產品,大家購買之前要問清楚。

  現實七:有些理財產品浪得虛名

  有些理財產品在推出之前做了很多推廣及宣傳,媒體大加報道,投資者和網友也都很期待,然而推出之後卻很讓人失望。

  比如今年6月份推出的大額存單,本來是一種利率市場化環境下的產物,然而銀行陸續推出之後各家利率出現趨同化,利率普遍偏低而且起購金額高達30萬元,後期難免遇冷。

  現實八:一元錢理財有名無實

  現在的網際網路理財產品大部分起點都比較低,很多產品打出1分或1元起購的口號,然而你真的會只投1分或1元嗎?這和100元起購、1000元起購有很大區別嗎?

  比如有些網際網路寶寶要是真的只投1分或1元,每天萬份收益直接忽略不計;還有些P2P平台的理財產品1元起購,你是可以買,每個月還有1分錢的收益呢,等著到期去取吧。

  所以低起點只是一個噱頭,但並不是說錢少就沒必要理財,只是不要通過這筆錢想獲得多少收益,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

  現實九:理財會讓貧富差距擴大

  錢少的時候,可以選擇的理財產品餘地就比較少,而且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大,錢多了就可以投資多類理財產品,而且高收益資產的配置比例也會加大。

  打個比方,窮人只有1萬元,而且還得預留日常開銷及意外支出資金,因此只能放在餘額寶裡面,收益率只有3%。

  富人有200萬元,只要預留少部分資金,大部分都可以投到P2P裡面,收益率10%左右,這樣下去,窮人和富人的財富差距會越來越大。

  現實十:養老金交的多但未必領的多

  養老金也和理財有密切的關係,退休之後可以每月領取,是老年時不可或缺的資金來源之一,可以用來當做生活開支,也可以拿來理財,然而並不是說你工作時交的養老金越多退休后就能領的越多。

  養老金領取金額與兩個工資水平有關係,一個是你自己的工資,另一個是你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資水平。

  舉個例子,A在大城市工作,工作期間平均工資是8000元/月,B在小城市工作,工作期間平均工資是1萬元/月,但是退休之後A有可能比B領的養老金要多,因為大城市平均工資水平比小城市高。

  來源:博陽安泰、嘉豐瑞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2: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