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為什麼那麼乾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19 05: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段宏慶:「安全、放心」是內在要求,如果只是表面的乾淨、整潔,一個社會不可能真正讓人有清凈之感。

  

  段宏慶

  【前言】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邀請,我於2016年9月底抵達日本,將以訪問研究員的身份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度過三個月的時光。我計劃用筆記錄下這段全新的生活,我會關注但不限於日本的法律制度、社會問題、文化現象,希望通過完整呈現一個普通中國人觀察、了解日本的過程,讓更多中國人正確認識日本,更希望通過學習、總結日本的經驗,對中國社會的進步有所裨益。

  本文為「日本觀察」系列的第二篇。

  無論中國人對於日本有多麼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肯定能達成共識:日本非常乾淨。

  日本的乾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嚴格的垃圾分類與處理。但如果沒到日本生活過,很難體會日本人對於垃圾分類以及處理的嚴苛,幾乎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

  垃圾不是想扔就能扔

  我赴日本前,通過日本一家房屋中介訂好了單身公寓。隨後就收到中介公司寄來的厚厚材料,其中有專門關於垃圾處理的提示,教你如何正確對垃圾進行分類以及處理。我到達日本當天到房屋中介取鑰匙時,簽署的入住確認書里又再次詳細告知了垃圾分類處理的內容。

  簡單來說,不同的垃圾要分開用透明或至少半透明垃圾袋(或者專門的有蓋垃圾容器)密封,在指定的時間、指定的地點扔指定的垃圾。比如我居住的東京都豐島區,垃圾大致按照可燃性垃圾、不燃性垃圾、資源垃圾(即可回收)、不可回收物品,還有大型垃圾進行分類。每周一和周四可以在樓下垃圾站扔可燃性垃圾,如廚餘(必須去除水分)、廢紙等;每周二可以扔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每周三扔廢報紙、紙殼等資源垃圾;每周四在可燃垃圾外,還同時可以扔不燃性垃圾,如皮革橡膠製品、塑料品、玻璃瓶等;每周五扔不可回收物品以及含有陶瓷、金屬類的垃圾。

  星期六、星期天呢?對不起,周末以及公眾假日不能扔垃圾,請自己存放在家中。另外,垃圾需要在早上8點以前放到垃圾站,不是一天什麼時候想扔就扔。

  這些垃圾是可以「免費」扔的——我的房租里已經包含了垃圾處理費用,但我之前提到分類中的「大型垃圾」不在免費處理之列。比如大家電、傢具等物品,必須專門致電「大型垃圾接受中心」,預約申請並另外付費。

  如此複雜的流程,記不住怎麼辦,可以不按規定亂扔嗎?不行!亂扔垃圾在日本屬於「不法投棄」,會被徵收高額罰金。我的租房材料明確告知,一旦我被認定存在不法投棄行為,每袋垃圾要支付5250日元(約合人民幣340元左右)罰款,以及為了回收處理該垃圾的全部費用。如果不法投棄行為嚴重或者屢教不改,租房合約可終止,房租不予退還。

  我入住前,房屋中介的員工再三提醒我,將來離開日本的時候,房屋必須恢復原樣,即我拎包入住,走的時候也必須把自己的東西全部帶走,不能留一點垃圾在屋裡——包括入住期間添置的任何家居用品,否則會被額外追討垃圾處理費用。對這一規定我有些難以理解,從資源節省的角度而言,有些可以重複利用的二手傢具為什麼不能讓它們發揮作用呢?但既然要求如此,我也只能遵守。

  入住后我去超市購買必備的生活用品,一邊盤算著哪些東西是需要的,一邊琢磨著哪些東西將來離開的時候可能處理起來會比較麻煩,然後竭儘可能縮短我的購物清單。在日本住了兩天後,我實在難以忍受在屋裡只能席地而坐,用電腦得盤腿或跪在桌子前,跑去傢具店買了一個小的摺疊沙發。結果住在大阪的朋友來東京看我時大吃一驚:「你在日本就待三個月還買一沙發?你走的時候還得花錢處理掉!」

  應該說,正是這種嚴苛的制度,使我從一開始就不想製造垃圾,盡量將生活保持在一種「極簡」狀態。而這正符合了日本人保持環境潔凈的第一理念:減少垃圾的產生當然比事後再處理要容易。

  住在垃圾焚燒廠邊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當然,要生活就不可能完全避免垃圾。分類之後的垃圾究竟是怎麼處理的呢?10月8日上午,我去參觀了我所住公寓樓旁邊的豐島區垃圾焚燒廠。

  (註:本文題圖為日本豐島區垃圾焚燒廠)

  是的,我確實住在垃圾焚燒廠旁邊,直線距離200米,下樓後走路三分鐘就到。

  我到達日本的當天, 研究所安排了在東京大學留學的李佳楠博士陪同我去辦理入住等手續,並帶我熟悉周邊的環境。我一眼就看到了住處旁邊有個巨大的白色煙囪般建築物。李佳楠告訴我,那就是煙囪,那裡有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在日本待了七年的他說這句話時神情毫無異常,他也生活在這附近。

  我住的地方絕不是偏避之地,我的公寓樓位於池袋地鐵站北口,池袋站是東京市區三大交通樞紐站之一,這裡是東京市區人口最密集、商業最繁華的區域之一。

  這樣的地理位置居然建有垃圾焚燒廠,我不禁大為驚奇。所以安頓好住宿后兩天,我就自己跑到垃圾焚燒廠去轉了轉。與中國大陸垃圾焚燒廠周圍環境髒亂、空氣中散發著刺鼻味道完全不同,這個垃圾焚燒廠毫無異味,甚至比東京市區的很多建築還要乾淨整潔:白色的煙囪高聳入雲,卻肉眼看不到一絲煙塵,彷彿只是擺設;磚紅色的底座大樓旁邊還有一幢相連的黑色玻璃外牆大廈。這個大廈在地圖上顯示為「豐島區健康廣場」,樓里有豐島區的市民健康體檢中心,樓上還有一個健身中心以及游泳池。三層、四層則是垃圾焚燒廠的辦公室,四層有一座廊橋可以直接通到垃圾焚燒廠大樓里。

  更加不同的是,日本的垃圾焚燒廠是對公眾開放的,沒有戒備森嚴的保安和門衛,我隨意就乘電梯到達了位於四層的垃圾焚燒廠的辦公區域。一出電梯是寬闊的大廳,擺有垃圾焚燒廠的全景模型展示,牆上貼著各種展示宣傳畫,牆邊桌子上放著各種宣傳資料介紹垃圾廠的情況,還有各種環保數據的實時報告。

  但由於不會日語,所以直到10月8日我才在李博士的陪同下正式參觀了這家垃圾焚燒廠,這一天也是該廠對公眾提供開放講解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東京都共有23個區,總計21個這樣的垃圾焚燒廠,除杉並區垃圾焚燒廠目前因重建停工外,其他20個都在運轉。每個月每家工廠至少要有一天對公眾提供免費的開放講解,只要提前電話報名,任何人無需登記也不用出示任何證件,即可在工廠技術人員的陪同下參觀垃圾焚燒的全部運作過程,並聽取專業講解,有疑問也能獲得解答。

  當天負責講解的垃圾焚燒廠員工叫倉持,還有一些日本人也來參觀,主要是年輕父母帶著小孩前來,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的孩子接受環保教育。

  或許因為有不少孩子參與,倉持帶領我們參觀過程中,講解重點沒有放在關於工廠如何運作等專業問題上,而是不斷在強調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因為日本的垃圾分類后,可燃性垃圾就拉到焚燒廠來焚燒發電,不可燃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則送到專門的「不可燃垃圾處理中心」進行處理。大型垃圾則先送往「大件垃圾破碎處理點」,經過破碎處理後區分出可燃與不可燃部分再分別處理。所以,如果垃圾分類出問題,不可燃垃圾被來垃圾焚燒廠,會增加垃圾焚燒廠的工作難度,嚴重的還會影響工廠正常運轉。比如金屬物品進入焚燒爐後會破壞機器設備。

  過於通俗的講解當然不能滿足我的好奇心,在參觀流程結束后,我又單獨諮詢了倉持先生一些問題。據他介紹,豐島區垃圾焚燒廠是1997年才新建,於1999建成的。我對此更加好奇:「在池袋這樣的鬧市區興建垃圾焚燒廠,周圍的居民怎麼能接受?」

  倉持先生說,過去豐島區沒有自己的垃圾焚燒廠,垃圾都是拉到別的區去處理,但隨著東京人口增加、垃圾越來越多,在豐島區新建一個垃圾焚燒廠是必須的。因為當年池袋北口這塊地是政府原來預留準備開發旅遊項目的一塊公益用地,不牽涉私人住宅,所以改為建設垃圾焚燒廠也會減少征地帶來的爭議,降低開發成本。當然,這裡確實距離居民區太近,所以當初也遭到一些市民的抗議,還有的市民去法院打官司起訴了。

  「我們也知道給周圍的居民增加了麻煩。」倉持先生用日本人慣有的表達方式一邊對我解釋一邊微微鞠躬:「所以我們盡量將這種麻煩降低到最小。我們也不斷去和周圍的區民溝通,期望獲得他們的理解。可能剛開始比較難,但一年、兩年過去后,隨著我們的堅持與努力,大家也接受了我們。」

  據稱,也正是為了避免擾民,豐島區垃圾焚燒廠的煙囪高度最終建為210米,這也是東京都23個區21家垃圾焚燒廠里最高的——原則上煙囪高度不低於150米就符合環保要求,但考慮到池袋地區人口密集高樓較多,所以豐島區垃圾焚燒廠把煙囪盡量加高了。經過多重環節的處理后,煙囪里最終排出的只是水蒸汽和二氧化碳等一些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氣體。

  倉持先生還在手機上給我展示了有關垃圾焚燒廠的一些公開信息,包括垃圾焚燒廠周邊的實時空氣質量、垃圾焚燒廠每天的垃圾吞吐量等數據,讓人能充分相信,即便生活在垃圾焚燒廠,周邊也是安全、環保的,而且垃圾焚燒產生的熱量用來發電也已經成為東京都重要的電力供應來源。

  如何實現環境的長遠發展

  參觀完豐島區垃圾焚燒廠,我不禁有些感概。作為一個曾長期在中國國內關注環境問題的新聞工作者,在很多熱點事件中我都十分矛盾。一方面對於國內環境事件中越來越多的「鄰避運動」現象無可奈何:老百姓期望環境改善但又不願意有利於環保的工廠建在自己身邊;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認,無論政府、企業如何信誓旦旦保證安全性,不斷發生的各種環境事件、安全事故確實不能不印證老百姓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我曾在池袋周邊向一些居民以及飯店服務人員詢問他們對身邊存在垃圾焚燒廠的看法,通過我英文夾雜中文的採訪,得出結論基本上大家都覺得沒有影響,生活很放心。

  「安全、放心」是內在要求,如果只是表面的乾淨、整潔,沒有內在的環境安全,一個社會不可能真正讓人有清凈之感。

  但建設乾淨、安全的環境豈是那麼容易?日本對於垃圾分類與處理的嚴格連日本人自己也覺得有些過分。「我小時候也沒有這麼嚴格的」,東京大學教授阿古智子告訴我,對於垃圾處理這些年日本是越來越嚴,頒布了很多法律。

  公開資料顯示,日本對垃圾處理的制度形成於幕府時期的江戶時代,早在公元1649年,幕府政權就在江戶(即今天的東京都前身)頒布了垃圾只能在指定地點投棄的法令,禁止亂扔垃圾。明治維新時期的1900年,日本政府頒布了《污物掃除法》,詳細規定了垃圾的收集、處理方法以及相關責任等。

  可以說,經過數百年的不斷堅持與努力,日本才最終形成現在的「垃圾文化」,這個國家才能成為世界上最乾淨的國家之一。但即便處理垃圾的習慣與文化傳統已經形成,法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今天的日本,在《環境基本法》大框架之下,《廢棄物處理法》和《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作為兩大支柱,相互促進與補充。然後有分門別類的《容器包裝再循環法》《家電再循環法》《汽車再循環法》等一系列專門法律,使得整個社會系統運轉十分清晰而有效率。

  「不過,我們日本也有自己的問題。」作為學者,阿古智子習慣性保持著批判的眼光。

  如我前面所介紹,日本的垃圾主要分可燃和不可燃兩個大類,可燃垃圾在焚燒發電廠處理后也會有一些爐灰殘餘,這些燒剩的殘渣和不可燃(且不可再回收利用)的垃圾一起,經過嚴格處理後會被送到指定地點填埋。日本對於垃圾填埋也是有嚴格管理的,絕不會出現中國大陸那樣四處散發著惡臭的地方。比如位於東京市區南部的「夢之島」公園,就曾是東京都的主要垃圾填埋場,是東京灣里因人工填埋最終形成的一個小島。現在島上長滿了各種植物,建有夢之島熱帶植物館,還有體育文化館等設施,是東京人周末休閑的好去處。

  但焚燒、填埋並不能完全解決日本全部的垃圾。比如一些舊家電、舊汽車等等,其中的配件含有鉛、鎘、鋰等有害金屬物質。那怎麼處理呢?往往也會通過出口解決,主要流向發展中國家,其中也有很大部分進入了中國,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洋垃圾」。

  對於「洋垃圾」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中國國內存在靠進口「洋垃圾」為生的群體,而且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還離不開這些含有巨大資源的「洋垃圾」,如果能變廢為寶就是雙贏。但為了「變廢為寶」,處理「洋垃圾」所要付出的環境代價是巨大的。

  「所以我們一些學者也在反思這個問題,」阿古智子教授告訴我,他們呼籲日本政府應該在垃圾出口問題上更加嚴格甚至可以考慮禁止。畢竟世界不是封閉的,只考慮本國環境保護不理會世界環境安全,最終很難實現整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就像中國的霧霾,最終也會影響到我們日本。」阿古教授說,「我覺得日本應該更多承擔起一些責任,不能只是我們這裡乾淨,那周邊國家呢?」

  據阿古教授介紹,日本環境省在今年9月剛剛決定了修改相關法律,嚴格控制出入口特定有害廢棄物。不過,這只是啟動程序,明確了修改方向而已。何時能真正完成法律修改,尚難定論。

3

主題

563

帖子

741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3
沙發
rfw1972 發表於 2016-10-20 20:02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好文,最想去倭國買馬桶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4: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