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雅各書》讀經札記(第二,三章)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6-10-18 07: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每日讀經建議:

第一輪:自己讀經

第二輪:思考問題

第三輪:自尋答案

若干小時后,由讀經帶領者發布她自己尋得的答案供參考。

問題:

1. 為什麼不可以偏心待人

2. 為什麼我們要以憐憫待人

3. 因行為稱義,還是因信稱義?難道雅各和保羅唱反調?

4. 人為什麼要勒住自己的舌頭

5. 勒住舌頭和智慧有什麼關係?

6. 今天你從經文中聽到神的心意是什麼呢?

7. 你可以怎樣隨著神的心意行呢?

雅各書第二、三章讀經分享。

問題:

1. 為什麼不可以偏心待人?

如果我們信靠榮耀的主耶穌,我們就不可以按人的外貌,財富,地位等等世俗標準的不同而區別對待他人。主耶穌豈不是為所有的罪人而死的嗎?這些罪人包括了富有的和貧窮的。貧窮人常常會因為物質上的缺乏而操練他們的信心。相反,那些富有的,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們的財富,身份和地位卻常常成了信靠神的阻礙。

2. 為什麼我們要以憐憫待人?

我們最終要按著律法在神面前受審判。但是我們根本就不能守住律法, 比如說我們常按外貌待人,單這條就干犯了不能愛人如愛己的律法。若不是神的憐憫,用耶穌基督的寶血把我們從罪中救贖出來,我們就還處在律法的咒詛下(加3:13)。我們若真的信奉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就是蒙了神憐憫的人,也應該用神的憐憫,去憐憫他人。以愛心待人勝過以公義待人。

3. 因行為稱義,還是因信稱義?難道雅各和保羅唱反調?

其實雅各同保羅一樣,稱人需要信神的道而與神連接,與神和好。比如1:18「祂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們」和2:21「… 領受那所載重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

但是在表達形式上,雅各和保羅對信和行為因定義不同而有所不同。保羅所講的信,是罪人因信而被神稱義;雅各所講的信,是人被稱義后,在人面前把這個信活出來。保羅所講的行為,是以行律法為本的行為,都是被咒詛的(加3:10),沒有一個人能因行律法在神面前稱義;雅各所講的行為,是信心的外在表現,如同信的果子,把裡面的信彰顯出來。

所以,雅各和保羅不但沒有歧義,更是互為補充,顯明這本聖經的完備。

雅各主張「信心與行為并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他用「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來比喻「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這對我們信主的基督徒是個很大的提醒。我們日常所行,讓人看出我們是基督徒嗎?

4. 人為什麼要勒住自己的舌頭?

人能勒住自己的舌頭,就能勒住自己的全身,就是完全人。

人在「行」這件事上,最難做到的就是勒住自己的舌頭。

人口裡出什麼,在於他的心裡有什麼。一個口不應當又出頌讚,又出咒詛的話。若人用口咒詛同樣有神形象和樣式的他人,又用它去讚美神,這讚美是真的發自內心的嗎?這讚美會被神悅納嗎?

5. 勒住舌頭和智慧有什麼關係?

雅各說舌頭是 「沒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害死人的毒氣」。人的口所出的東西,是人內心敗壞本質的表現。這是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勢必引起擾亂嫉妒紛爭。

可是當我們與神和好,與主連接以後,就能得著從上頭來的智慧。

這智慧「先是清潔」,我們若認罪悔改,神必用道洗凈我們一切的罪。 之後我們的生命就會有和平(與神和好),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是使人和平的(使他人與神和好),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

6. 今天你從經文中聽到神的心意是什麼呢?

主啊,關於勒住舌頭的教導,對我真的是很大的提醒。特別是在未信主的丈夫和叛逆期的女兒面前,常常不能勒住舌頭,沒有在家裡為你做個好的見證。主啊,願你賜屬天的智慧給我,讓我能夠心中有智慧,口裡出恩言,只對他們說能造就人的話。

7. 你可以怎樣隨著神的心意行呢?

主耶穌,你喜悅我能在日常生活中把對你的信用行為活出來,以我所結的果子來顯示我們的生命。我若常在你裡面,你也必常在我裡面,我就會多結果子;因為離了你,我就不能作什麼。主啊,我願天天在你裡面,也願意做好土,預備結三十倍,六十倍,甚至是一百倍的果子。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0: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