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個女人,就是外國的潘金蓮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10-8 23:15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馮小剛新片《我不是潘金蓮》,英文名是《I Am Not Madame Bovary》。

  

  上面這圖,是款國際版海報。不過,由於難以知曉的神秘原因,片子改檔了,海報中的上映日期失效已久。

  「I Am Not Madame Bovary」,直譯成中文,是「我不是包法利夫人」。

  這有點兒意思,潘金蓮=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

  潘金蓮在我們這個國度,是個性意味濃烈的符號,終極版蕩婦的化身。一個觀念傳統點的女人,像李雪蓮,被扣上潘金蓮的帽子,就覺得名譽掃地,特別憤怒。

  包法利夫人也是位出軌女人,在道德層面上,和潘金蓮一樣,有點不道德。

  

  《新包法利夫人》

  但她倆又不盡一樣,包法利夫人可不只是一個蕩婦。

  寫過《惡之花》的波德萊爾,這麼說:「包法利夫人沉酒於想入非非的浪漫愛情的遐想中,她像男性一樣痴心地、慷慨地委身於那些卑劣的傢伙,也如同一些詩人醉心於女人一樣。其實這個女人在她的同類中,在她狹窄的世界里和局限的視野中是很崇高的。」

  寫過《妻妾成群》的蘇童,更中性一些:「《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包含人性弱點的百科全書,認為它幾乎不帶評判色彩地描述了一個女人在追求愛情和物質享樂時的可愛與可氣、激情與痴狂以及任性與墮落。」

  那為什麼不是別人?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或查泰萊夫人。

  

  安娜·卡列尼娜(2012)

  出軌女性在經典文學中屢見不鮮,要找的話,可找一大堆。

  其實吧,頭條君認為,原因很簡單,馮小剛扯上Madame Bovary,主要是因為其更具代表性。

  創造了她的福樓拜,當年有人告他「有傷風化」,批評他「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讓他上了法庭。

  「因為對公共道德和社會習俗的野蠻違背」,檢察官要求禁止《包法利夫人》繼續發行。

  

  

  《包法利夫人》(1949)

  福樓拜後來被宣告無罪,贏了。

  而時間賜給了福樓拜更牛逼的勝利,一百多年過去了,包法利夫人這個形象,沒有半點褪色的意思。

  在電影這塊,像潘金蓮一樣,翻來覆去地被拍了N個版本。

  2014年,89年生的姑娘米婭·華希科沃斯卡,演了一版,口碑一般。

  

  豆瓣評分6.1。

  

  IMDb是5.7分。

  

  頭條君擼過,質檢結果是,不看也罷。

  同一年,一位女導演拍了一部《新包法利夫人》,算是一個衍生版。

  

  這部挺有意思,推薦觀看。

  如片名所示,它是新包法利夫人,不是包法利夫人,是Gemma Bovery,而非Madame Bovary。

  它有一個類似於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只是,還加了一個旁觀者的偷窺視角。

  

  看過弗朗索瓦·歐容《登堂入室》的童鞋,一定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新包法利夫人》相當於一個窮人版的《登堂入室》。

  結婚,生活單調,想要愛情,想要新鮮感,想要理想生活,後來,出軌了,再後來,又出軌了,再後來,掛了。

  這和經典的包法利夫人故事並無二致。

  加入的旁觀者視角,是審視,也是諷刺與反諷刺。

  一對年輕夫婦搬來了,擾亂了老頭「十年來無性生活的平靜」。

  

  

  「偷窺老頭」和「包法利夫人」搭訕用的工具,自然是福樓拜的書。

  

  「那是一本傑作。」

  

  「她的欲求很大,卻無法滿足。」

  

  Gemma Bovery認為自己不是包法利夫人——

  

  但她,無意中還是步入了包法利夫人的命運。

  誰搞砸的?

  偷窺者?情人?丈夫?

  

  都是,也都不是。

  導演安妮·芳婷是女性,而這部電影的女權意味倒不算張揚,多是止於戲劇意義上的反諷。

  到最後,包法利夫人沒了,竟然又來了一位「安娜」(托爾斯泰創造的女人),WTH?!

  

  

  這時,已無須當真——沒錯,它是反諷劇無疑了。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版本,產自1991年,法國造,導演是名導克勞德·夏布洛爾,主演是伊莎貝爾·於佩爾。

  

  

  

  這是一次很老實的講述。也就是說,它蠻忠實於原著。

  克勞德絲毫沒有越原作雷池半步的想法,電影基本是按照福樓拜的小說進行講述——一位道德的導演,執導出來一部道德的電影。

  

  忠實於原著,意味著也受限於原著,它不得不像許多由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一樣,藉助旁白,來幫助、豐富敘述。

  於佩爾的面孔,少了點浪漫,而把愛瑪(包法利夫人)自尊、要強得近乎男性的性格表現得極為突出。

  

  整個影片的色調偏暗,與相比巴黎安靜許多的外省、愛瑪最終的悲劇融為一體。

  克勞德與福樓拜一樣,極力剋制、力求客觀、藏於作品之外。

  這個版本值得一看。

  最近,頭條君還看了1949年文森特•明奈利和1933年讓•雷諾阿兩位大師執導的兩個老版本。

  美國人華麗又務實,愛搞盛大舞會,也講究符合時代的邏輯,改掉了跛子割腿等情節。

  

  雷諾阿雖是大師,但他的包法利夫人電影,除了視聽值得電影研究者拉一拉片,對於普通觀眾,其實看點寥寥。囿於年代原因,表演也比較浮誇,讓人難以入戲。

  

  所以,這倆老版,就算對大師不敬,也均不推薦觀看。

  除此,還有2000年BBC版,1989年亞歷山大·索科洛夫版(據說尺度很大),1947年阿根廷版,等等。

  

  《包法利夫人》(亞歷山大·索科洛夫)

  老司機如我,也沒把所有版本擼完啊。

  我不是福樓拜,我也不是包法利,嗯,我是頭條君。

  改日,我們再聊《我不是潘金蓮》。

  回復包法利夫人,可獲取2014年《新包法利夫人》、1991版、1949版汁源地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2: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