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儘管中國學術界對影響因子的依賴正在逐漸消退,我們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現金獎勵機制依然存在,提拔教授的委員會還是希望申請者能有 SCI 論文的發布經歷。《食品管理》(Food Control)的編輯 Joseph Jen 表示,這種機制某種程度上是中國科學界運作模式導致的。「研究項目的主題是由資助方決定的。因此科學家們做研究就是為了發論文,而不是為了自己推動科學進步的願望。」以下數據能夠證明我國研究資金的集中性。2011年,一個涵蓋十個國家的調查顯示我國78%的 SCI 論文通過種種方式得到了政府資助。然而美國和英國的相關數據則分別是53%和51%。一個高度集中的競爭需要一個統一的表現指標,引用數則是一個非常適合的數據。中信所副所長武夷山先生解釋了該機構的思路:」高影響因子期刊的容納量有限,在這些期刊論文能夠證明你強於其他競爭者。項目資金的總量也有限,所以有限的經費應該撥給那些擁有競爭力的人。」
若是俞教授為了爭取提拔機會或者研究資金,他可能也會因引用數過少而選擇不做這個項目。
這種現象與我國尚不成熟的學術界也有關聯。 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助理教授 Le Xie博士表示,我國的數字化評估系統「可能足以區分開 『壞」 和 』還不錯』的研究,但是如果要鼓勵和區分開 』非常好』 和 』還不錯』,這種純粹用數字來評估的系統可能就無能為力了」。他還提到美國的同行評審系統在他看來是一個更加有效的系統。但是這樣的系統需要一個健康而且富有競爭的科研環境作為前提。而這種環境還需要時間去塑造。他說中國還沒有達到那一步。「原因很複雜,涉及到文化背景,社會制度、經濟發展階段等等。短期內很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