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鉤沉丨驚動毛澤東的「蘭亭辯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7 06: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佚名 鳳凰歷史

  

  1965年6月間,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寫了兩萬字長文《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蘭亭序〉的真偽》,在《文物》雜誌發表,《光明日報》連載。文章提出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並非王羲之所寫!此論一出,立即在學術界引起震動,各大報刊紛紛發表爭鳴文章,展開了一場驚動毛澤東等高層的「蘭亭論辯」。

  郭沫若的結論石破天驚

  

  謝鯤墓誌

  「王謝」是指王興之(王羲之堂弟)和謝鯤(東晉名相謝安的伯父)。1964年至1965年間,在南京出土了《謝鯤墓誌》和《王興之夫婦墓誌》,碑文都是用隸書寫成,這與同代的《蘭亭序》筆跡大有不同。郭沫若據此認為「天下的晉書都必然是隸書」,而行書《蘭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筆跡」。他進一步推論,《蘭亭序》的文章和墨跡均是王氏第七代孫——隋代出家禪師智永「所寫的稿本」。

  這個結論可謂石破天驚!對此,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書法家高二適不以為然,寫了篇《〈蘭亭序〉的真偽駁議》與郭爭論。高文引證大量文獻和法帖資料,針鋒相對地提出:「《蘭亭序》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鐵案」。

  毛澤東拍板展開爭論

  然而高文寫好后,沒有哪家報刊敢於刊登。原因在於郭是學術界泰斗,且郭文中又援引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康生的觀點為同調,更令人望而生畏。高在一籌莫展之時,就把文章寄給中央文史館館長、抗戰時期重慶詩友章士釗先生。章看后,認為高二適專攻章草,善察筆勢,精於鑒賞,故贊同高的觀點。遂后把高文推薦給毛澤東「評鑒」,以求「得以公表」。兩天後,毛澤東給章士釗回復一信。毛澤東在信中表達了希望展開爭論的意思。同日,毛給郭發去一信,內云:「筆墨官司,有比無好。」

  郭沫若收到毛澤東的信后,當天就約見《光明日報》總編輯,建議在報紙上組織討論。當時,臨時代管文化工作的陳伯達,看到毛澤東給郭的信后立即做出安排。這樣,高二適的《〈蘭亭序〉的真偽駁議》於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報》的「蘭亭論辯」欄目見報。

  

  高二適

  這篇唱「對台戲」的文章推出后,立即引起國內學術界和書法愛好者的極大興趣。半年內,在《光明日報》《文物》雜誌等全國報刊上就發表了數十篇爭鳴文章。郭沫若發表了《〈駁議〉的商討》和《〈蘭亭序〉與老莊思想》等文章。另外,張德鈞、啟功、龍潛、趙萬里、於碩(郭沫若夫人於立群)、史樹青等也撰文,堅決支持郭沫若的文章,反對高二適的觀點。而支持高二適、反對郭沫若觀點的也大有人在,唐風、嚴北溟、商承祚等許多著名學者在《文匯報》《學術月刊》上發表了許多支持高先生的文章。

  康生在背後推波助瀾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某些細節:當時,郭沫若除了親自撰寫反駁文章外,還通過他人告訴年輕書法工作者啟功:「郭老叫你寫一篇文章,響應郭老的觀點。」啟功便寫了《「蘭亭」的迷信應該破除》一文,呈郭沫若審閱后發表。

  

  郭沫若與康生

  在這次論辯中,分管意識形態工作的中央書記處書記康生起了很大作用。他親自提供「王謝」墓誌出土拓片和有關史料給郭沫若,作為文章立論依據。郭寫完文章后,初稿也要送康生審閱。康生曾在給郭的複信中誇獎說:「大作《〈駁議〉的商討》,已讀過多遍,寫得很好,文章的風格很高,論據充足,很有說服力。這種文章初看似乎是『心平氣和』,而實際上是反駁對方最有力的。」還說:「今天在接見部隊幹部時,主席問我:『郭老的《蘭亭序》官司怎麼樣了?能不能打贏?』看來主席對此問題頗有興趣。」 在「論辯」的整個過程中,康生不只是向郭通風報信、面授機宜,還親自組織反駁高二適的文章。僅在《光明日報》上,康生組織發表的攻擊高二適的文章就有10篇之多。

  因為沒有實物實證出現,「蘭亭論辯」持續半年,相持不下。最後郭沫若說:「還是等以後考古發現吧!」1998年8月,東晉名臣高崧墓葬出土的楷書墓誌,以實證資料糾正了郭沫若「晉書都必然是隸書」的說法,這樁歷史公案才畫上句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5: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