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新四軍軍服式樣探源(組圖)

(2012-03-11 18:37:34)

【彙編】八路軍新四軍軍服式樣探源(組圖)
——文字資料摘編網頁,插圖本人收集彙編

抗日戰爭時期的毛澤東主席和八路軍朱德總司令

抗戰全面爆發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服裝、標誌基本與國民黨軍隊相同。八路軍、新四軍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臂章上卻清楚地標明了自己的身份。八路軍佩戴「八路」長方形臂章,新四軍佩戴「新四軍」或「N4A」的臂章。八路軍的軍服顏色多為土黃色,新四軍多為灰色。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抗戰初期,八路軍戴的直筒加圍的圓頂帽上佩有國民革命軍的小帽徽,后逐步取消。

穿著八路軍軍服並佩戴軍銜標誌的周恩來同志

八路軍129師將領(左起)李達、鄧小平、劉伯承、蔡樹藩在山西遼縣合影
陝北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述
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合作相關規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編陝北紅軍,以第八路軍為番號。
1937年9月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下轄三個師,編入第二戰鬥序列(指揮官閻錫山),並規定進入晉北擔任游擊。改名后,中國共產黨習慣上仍稱其為八路軍。
十八集團軍以敵後游擊戰為主要作戰方式打擊日軍和偽軍。據《八路軍·表冊》統計,自1939年9月至1945年10月,八路軍共對日、偽作戰99847次,消滅日軍407454人,消滅偽軍851249人。其中,斃傷日軍401648人,俘虜日軍5096人,獲日軍投誠710人;斃傷偽軍312282人,俘虜偽軍402112人,獲偽軍反正136855人。並和國民政府軍及其他地方武裝在合作的同時也不時發生摩擦、衝突。第十八集團軍參與的最大規模作戰是於1940年發動的百團大戰。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初期部隊作戰序列
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
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左權、參謀處長:彭雪楓
政訓處主任:任弼時、副主任鄧小平
駐太原辦事處主任薄一波、西安辦事處主任葉劍英、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南京辦事處主任周恩來、桂林辦事處主任李克農、新疆辦事處主任鄧發、蘭州辦事處主任謝覺哉、武漢辦事處主任王明、重慶辦事處主任王若飛、
正規編製有115師、120師、129師、陝甘寧留守兵團。初期每個師下轄1.5萬人,整個八路軍約有4.6萬人。
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成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述
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
新四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全稱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抗戰,向國民黨提出統一整編南方各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開赴華中敵後抗戰的建議。經過兩黨談判達成協議。同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將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八省邊界地區(不包括海南島)的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和紅軍二十八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周子昆為副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全軍共一萬餘人,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張鼎丞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張雲逸兼任司令員,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同時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新四軍遵照中共中央對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在大江南北河湖港汊地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偽軍,創建華中抗日根據地。

周恩來(右三)與新四軍將領(左起)葉挺、朱克靖、傅秋濤、粟裕、陳毅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軍服式樣探源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下,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日。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下轄第一一五師、第一二O師、第一二九師,共4.6萬人。9月12日,又依照戰鬥序列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938年初,在南方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共1萬餘人。
改編后,八路軍、新四軍著國民黨軍服,佩帶"青天白日"帽徽,八路軍佩戴"八路"二字的長方形臂章,新四軍佩帶"新四軍"或"N4A"的臂章。軍服主要品種有軍帽、軍衣、軍褲、軍大衣、標誌符號等。軍帽為直筒圓頂加圍式,分單帽和棉帽。直筒式帽牆,平面圓帽頂,帶弧形帽檐和帽圍,帽圍兩端靠兩粒小鈕扣結合在一起,冬季帽圍可以放下,起到護脖、護耳的作用。軍上衣為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分夏服和冬服。不分大小號碼,長度一律"二尺五"。軍褲,幹部為西式褲,士兵為改良中式褲。軍大衣為翻領、雙排扣、兩個暗袋(軍官大衣有袋蓋,士兵大衣無袋蓋)、后開衩(軍官大衣長開叉,士兵大衣短開叉)。軍服顏色,八路軍多為土黃色,新四軍多為灰色。
抗戰初期,國民黨政府曾給八路軍、新四軍發放過一些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包括國民革命軍的制式服裝。但數量有限逐年減少。1940年後,國民黨頑固派連續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進攻和封鎖我抗日根據地,並停止了軍需供給。在中共中央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力更生方針指引下,我根據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了敵人經濟封鎖所造成的種種困難。幹部、戰士自己紡線、織布、染布、做軍鞋。根據地廣大婦女們也大張旗鼓地做衣、做鞋支援部隊。前方後方團結一致,經過兩年的努力,布匹自給率達到70%以上,基本上保證了部隊的供給,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延安
您知曉八路軍新四軍軍服式樣的由來嗎?!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毛澤東和朱德等紅軍將領致電蔣介石,要求「實行全國總動員,保衛平津,保衛華北,收復失地」。經過談判,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以軍為單位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編製。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委任了正副總指揮,下轄三個師。紅軍改編后,國民政府下發了與國民黨軍隊式樣相同的服裝,有單衣、棉衣、大衣。服裝為草黃色,戰士為四個貼袋,幹部為兩個貼袋、兩個吊袋,佩帶臂章。中高級指揮員也都被授予了軍銜。9月6日,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在誓師大會上緩緩摘下紅軍帽,對廣大指戰員說道:「不管戴什麼帽子,穿什麼衣服,我們的心永遠是鮮紅的。我們現在穿的是當年大革命時期北伐軍穿的衣服。我們要保持紅軍的本質,也要發揚北伐軍的革命精神,同志們,為了救中國,暫時和紅軍帽告別吧!」併發布換裝命令。

張愛萍與妻子李又蘭1945年在淮北新四軍4師師部自拍照片
10月國共兩黨再次達成協議,將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八省邊界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改編后,八路軍、新四軍著國民黨軍服,佩帶"青天白日"帽徽,八路軍佩戴"八路"二字的長方形臂章,新四軍佩帶"新四軍"臂章。軍服主要品種有軍帽、軍衣、軍褲、軍大衣、標誌符號等。軍帽為直筒圓頂加圍式,分單帽和棉帽。直筒式帽牆,平面圓帽頂,帶弧形帽檐和帽圍,帽圍兩端靠兩粒小鈕扣結合在一起,冬季帽圍可以放下,起到護脖、護耳的作用。軍上衣為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分夏服和冬服。不分大小號碼,長度一律"二尺五"。軍褲,幹部為西式褲,士兵為改良中式褲。軍大衣為翻領、雙排扣、兩個暗袋(軍官大衣有袋蓋,士兵大衣無袋蓋)、后開衩(軍官大衣長開叉,士兵大衣短開叉)。軍服顏色,八路軍多為土黃色,新四軍多為灰色。當時八路軍、新四軍幹部的軍銜只是在抗戰初期有過記載,以後就逐漸不提了。
1940年,皖南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取消了新四軍番號,停發供給,但中國共產黨在鹽城從建了新四軍,魯迅美術學院中華分院美術教員庄五洲同志還為新四軍重新設計了(N4A)的臂章。

八路軍129師將領(左起):劉伯承、鄧小平、蔡樹藩、李達、王樹森
八路軍新四軍 軍服式樣、顏色與用料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軍服式樣、顏色和用料,由於客觀條件限制,不夠統一,一般由各大戰略區領率機關決定。多數部隊沿用國民黨軍隊的軍服式樣。顏色以黃、灰居多。用料以粗布為主。

(一)軍服式樣
軍帽。分冬、夏兩種。其制式均為直筒圓頂圍式。即直筒式帽牆,平面圓帽頂,帶弧形帽檐和帽圍。帽圍前牆端成坡狀,後端齊帽頂。帽圍兩端靠兩粒下紐扣結合在一起。冬帽帽圍可以放下,後半部可達脖頸,起到護頸、護耳的作用。放下時仍靠兩粒紐扣固定於頜下。改編為八路軍初期在帽圍結合的正上方的帽牆前面正中位置釘有一枚青天白日帽徽。
軍衣褲。分冬夏兩種,制式相同,各級軍官同一制式,士兵服基本同軍官服,唯一不同之處是士兵服上衣腰后左右衣縫上各加有一個布袢。上衣為對襟翻領式,衣襟正中綴5顆紐扣,前襟上有4個明袋,均有袋蓋;上面兩個口袋袋底為圓形,下面兩個口袋袋底為方形;袋口中央各有一顆紐扣,上面兩個口袋的袋口與第2顆紐扣平齊,下面兩個口袋的袋口與第5顆紐扣平齊。左臂佩布質「八路」或「新四軍」臂章。軍褲為西式褲,褲腰兩邊各有一個側袋,右側側袋旁有一表袋。陝甘寧邊區部隊抗戰初期著國民黨政府供應的軍服,以後穿用與邊區黨、政、學同一的制式服裝。自1943年開始,分為學生服與軍服兩種。軍服式樣分中式、西式,有的下身為馬褲。1944年冬服開始分1、2、3號和特號,按身高配發服裝,穿1號和2號的各佔40%,穿3號的佔5%,穿特號的佔15%。1945年又分男軍服、女軍服。

八路軍-軍服樣圖(洪哥警影翻拍本人閱藏的《中國百年軍服-增補版》第157頁圖片

新四軍-軍服樣圖(洪哥警影翻拍本人閱藏的《中國百年軍服-增補版》第158頁圖片
(二)軍服顏色
八路軍總部、3個主力師和新四軍等部隊的軍服顏色有灰、綠、黃、藍等多種。八路軍總部和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的軍服為灰色。陝甘寧邊區部隊的軍服分灰、藍兩種。晉察冀軍區部隊1938年的夏服為草綠色,冬服為灰色,以後統一為土黃色。抗戰前期,120師的軍服為灰色,1940年後,由於在敵占區買不到硫化青染料,但能從槐樹籽等植物中提取出黃色染料,從那時起軍服改為黃色。山東軍區1943年夏服為綠色,冬服為土黃色。新四軍為灰色。
(三)軍服用料
軍服用料以粗布(土布)為主,其次為細布(洋布),此外尚有呢、毛、皮等做軍服材料。1943年後,陝甘寧邊區部隊軍服用料較前統一,單衣為「半洋布」,襯衣為「純洋布」,冬衣為「純土布」。晉察冀軍區和新四軍2師等部隊的軍服多用細布材料,樣式、顏色也較好。冀中根據地由於開展「打狗」運動,部隊曾以狗皮材料製作冬服。八路軍總部與120師的冬服,除用粗、細布作面料外,1944年還曾以皮革為材料制發皮短衣。

平型關戰役中的八路軍115師指揮所在前沿陣地
八路軍新四軍-軍服式樣-訪談錄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12日,又依照戰鬥序列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938年初,在南方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集中到皖南與皖東,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紅軍納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后,部隊編製、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和服裝、標誌基本都與國民黨軍隊相同。
改換軍服后,八路軍、新四軍都佩帶"青天白日"帽徽,當時在部隊中引起很大震動。許多幹部、戰士思想上想不通,對紅軍改名和穿國民黨軍服、戴國民黨帽徽意見很大。在建國后出版的許多將帥回憶錄中,都提到了那次"換帽子",足見此事對紅軍將士的影響之大。

八路軍-軍服模特:洪哥警影2009年6月卡片機拍於首都軍事博物館

新四軍-軍服模特:洪哥警影2009年6月卡片機拍於首都軍事博物館

八路軍-軍服模特:洪哥警影2009年6月卡片機拍於首都軍事博物館

新四軍-軍服模特:洪哥警影2009年6月卡片機拍於首都軍事博物館
採訪老紅軍:紅軍改編為,叫做十八集團軍,當時的服裝,是按照國民黨的那個標準,灰色的,當時我們的服裝,頭上戴著(國民黨)青天白日的章子,八路軍基本上不用那個東西。
八路軍和新四軍都佩戴白底藍字長方形臂章,八路軍有"八路"、"十八集團軍"、"18GA"幾種,新四軍則為"新四軍"或"N4A"。軍服主要品種有軍帽、軍衣、軍褲、軍大衣、標誌符號等。軍帽分單帽和棉帽。常見的單帽直筒式帽牆,平面圓帽頂,帶弧形帽檐和帽圍,帽圍兩端靠兩粒小鈕扣結合在一起,冬季帽圍可以放下,起到護脖、護耳的作用。軍上衣為立翻領、對襟單排五粒扣、四個明貼袋,分夏服和冬服。不分大小號碼,長度一律"二尺五"。軍褲,幹部為西式褲,士兵為改良中式褲。軍大衣為翻領、雙排扣、兩個暗袋(軍官大衣有袋蓋,士兵大衣無袋蓋)、后開衩。軍服顏色,八路軍多為土黃色,新四軍多為灰色。
採訪徐平:抗戰初期,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當時這個國民黨政府曾給八路軍、新四軍發過一些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包括國民革命軍的制式服裝。到了1939年~1940年,國民黨政府逐漸減少了供應,只發棉衣和供縫補服裝的布料。這樣八路軍、新四軍的被裝除國民黨政府供給部分外,主要由各部隊自行籌措解決。八路軍、新四軍的被服生產採取工廠、群眾、部隊"三結合"的辦法。抗戰時期,各軍區都建有被服廠、紡織廠和鞋廠等,承擔被服裝具生產任務。但是當時八路軍各被服廠生產條件有限,滿足不了部隊的需要。因此還必須依靠群眾,特別是根據地的廣大婦女。另一方面,全軍指戰員廣泛開展紡織、縫紉等活動,也是當時八路軍新四軍被服生產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八路軍、新四軍的一部分被裝利用戰場繳獲,取之於敵,補充自己。如一一五師平型關大捷,繳獲了日軍大批被裝,僅軍用大衣就足夠全師每人1件。
1940年後,國民黨頑固派連續掀起三次反共高潮。1940年11月國民黨政府不但停止了對八路軍、新四軍的被裝供應,而且對邊區實行經濟封鎖,造成棉花、布匹來源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號召全黨全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戰士們自己紡線、織布、染布、做軍鞋。
八路軍軍服的樣式是大體固定的,但用料和顏色的區別則比較大。抗日戰爭時期,環境十分艱苦,共產黨領導下的各個抗日根據地,只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就地取材製作軍裝,而每個根據地所接觸到的布料和染色劑都有區別。八路軍總部和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的軍服為灰色;陝甘寧邊區部隊分灰、藍兩種;晉察冀軍區部隊為土黃色;山東軍區夏服為草綠色,冬服為土黃色;等等。用料以粗布(土布)為主,也有部分細布(洋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