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病人為何越治越多?明天誰來當醫生?

[複製鏈接]

2503

主題

3368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655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法道濟 發表於 2016-10-1 0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花寶金教授因擅長治腫瘤,患者趨之若鶩,一號難求。然而,花教授卻並不開心,他說:「我行醫幾十年,每天都在拚命看病。結果,病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治越多。作為一名醫生,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醫者,他看到了表面「繁榮」背後的隱憂。從醫生個人來說,病人越來越多,說明自己醫術高、口碑好,患者認可。但是,從整個國家來說,病人越來越多,則說明醫學發展走入誤區,重治療輕預防,醫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古人云:上醫治未病
   
    意思是說,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擅長防病的人。(註:未病,說到底就是自己身上不利於健康的壞毛病)。遺憾的是,不少醫生錯誤地認為:誰的病人越多,誰的本事越大。
   
    近年來,很多醫院跑馬圈地,盲目擴張,有的醫院床位數甚至超過6000張,成為世界罕見的「巨無霸」。在擴大規模的同時,還大量引進「高精尖」設備。如此一來,大醫院形成「虹吸效應」,抽空了基層的優秀人才,導致患者過度集中難以分流,醫院的擴張速度趕不上病人的增長速度。因此,大醫院醫生整天疲於奔命,都在忙著「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醫學技術越來越進步,醫生隊伍越來越龐大,而病人卻越來越多,這是醫生的悲哀,也是醫學的失敗,值得認真反思。(註:醫療技術的不斷進化,反應了人自然本能和身體素質的逐步退化。
   
    醫學是生命的保障措施,人類不能有恃(醫療技術)無恐(放縱)
   
    美國心臟協會曾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如今的醫生都聚集在一條泛濫成災的河流下游,拿著大量經費研究打撈落水者的先進工具,同時苦練打撈落水者的本領。結果,事與願違,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撈上來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與日俱增,越撈越多。事實上,與其在下游打撈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築牢堤壩,讓河水不再泛濫。作為醫生,不能坐著等人得病,而應防患於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預防為主,是我國的衛生工作方針。但是,由於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這一方針淪為一句口號。專家預言,未來十幾年,慢性病在中國將呈「井噴式」爆發。如果「井噴」真的發生了,這將是中華民族的災難,中國人有可能成為新的「東亞病夫」。2010年,我國慢性病衛生費用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為70%,而這些疾病大多是可以通過干預避免的。因此,能否阻止慢性病「井噴式」發生,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未來興衰。
   
    「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治理」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主體。最近,衛生部提出探索建立醫療服務聯合體,讓大型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利益共同體,通過雙向轉診的方式,對居民進行無縫化的健康管理。同時,推動大醫院設立全科醫學科,鼓勵大醫院醫生做全科醫學帶頭人。這不僅符合醫學發展方向,而且體現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今後,大型公立醫院應從單純的治療疾病為主,轉向預防與治療並重,將「末端治理」變為「源頭治理」。
   
    從頂層設計來說,政府應為落實「預防為主」方針提供政策支撐。例如,借鑒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做法,將「醫療保險」變成「健康保險」。政府不僅要向醫院購買疾病治療服務,還要購買疾病和健康管理服務,由全民健康保險「買單」。從「醫保」到「健保」,雖然只有一字之差,體現的卻是醫學理念的巨大進步。
   
    醫療消費具有無限趨高性,再多的財富也會被這個「無底洞」吞噬乾淨。因此,解決13億人的健康問題,絕不能靠打針吃藥,而要靠預防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說明醫生的本領越來越高,醫學越來越有希望。
   
    明天誰來當醫生?
   
    醫生薪酬過低,直接影響到未來醫學人才的供給數量和質量。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公立醫院改革的瓶頸。
      
    傷醫事件頻頻上演,不僅刺痛了廣大醫務人員的心,而且引發了很多醫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憂慮。
   
    據報道,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只有10萬人穿上「白大褂」
   
    很多醫學畢業生放棄從醫,主要是因為醫生這個職業投入大、風險高、報酬低。一方面,老百姓普遍反映看病難,好醫生一號難求;另一方面,醫學生大量流失,優秀人才不願從醫。長此以往,必將使醫療資源供需矛盾加劇,看病難問題更加突出。
     
    一項調查顯示,我國醫務人員最不滿意的是薪酬待遇,超過八成醫務人員認為自己的付出與薪酬不匹配。
   
    我國衛生行業人員收入水平僅高於社會平均工資18%。而在發達國家,醫生的薪酬為社會平均工資3—5倍。
   
    2007年,在《福布斯》雜誌公布的美國最高薪酬職業榜單中,前9位全來自醫療行業,包括麻醉師、外科醫生、婦產科醫生等,唯一擠進「十強」的非醫療行業職業是商業公司總裁,排在第十位。
   
    另外,在發達國家,人力成本支出占醫院總支出的60%以上,而我國的這一比例不足30%。
   
    相比之下,我國醫務人員的薪酬偏低,很多醫生感到勞動價值得不到尊重,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於是把不合法的「灰色收入」視為合理補償。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薪酬是勞動力在市場上的價格信號,反映了勞動力的稀缺程度。按理說,在優質醫療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醫生薪酬必然大大高於社會平均水平。
   
    但是,我國醫生的薪酬是由政府決定的,而非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因為絕大部分醫院屬於事業單位,作為事業單位人,醫生的薪酬自然受到諸多政策限制。同時,由於非公立醫院發展滯后,醫療市場發育不健全,醫生的勞動力價格信號還不清晰。
   
    因此,我國醫生的薪酬標準缺乏外部市場參照,難以體現其實際勞動價值。
   
    醫生薪酬過低,直接影響到未來醫學人才的供給數量和質量。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看,培養一個本科醫學生需要5年,而培養一個博士醫學生則需要11年,其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都很高。
   
    同時,作為一種特殊人力資本投資,醫生的就業選擇範圍窄、風險大。如果人力資本投資得不到等值回報,投資主體就會失去投資的動力。
   
    例如,在醫生薪酬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很多高中畢業生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就不願意考慮醫學,因為他們會對不同行業的投資回報率進行對比。如果醫生成了一個「又累又窮又危險」的職業,誰還願意當醫生?
   
    尊重醫生,不僅體現在社會地位上,也要體現在薪酬待遇上
   
    我國醫務人員長期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他們甘守清貧,用較低的成本維護了較高的國民健康水平。如果繼續靠壓低醫務人員的薪酬來控制醫療成本,必然導致醫療人才越來越短缺,這無異於竭澤而漁。
   
    可見,醫生的薪酬問題,關係到醫療衛生事業的長遠發展。只有讓醫務人員拿到令人羨慕的「陽光薪酬」,才能扭轉醫學人才供給不足和質量下滑的局面。
      
    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公立醫院改革的瓶頸。
   
    醫改表面上是缺錢,實質上是缺人
   
    因為醫生是一個晚熟的職業,需要很長的培養周期,無法速成。有錢可以蓋最好的醫院,卻未必能請來最好的醫生。所以,為了避免醫學人才流失,政府應允許公立醫院突破事業單位的薪酬分配限制,提升人力成本在醫院總成本中的比例,擴大可分配薪酬的總量。尤其要提高剛畢業醫學生的薪酬標準,解除其後顧之憂。
   
    同時,大力推進社會資本辦醫,促進醫療市場的競爭,為醫生薪酬市場化創造條件。惟其如此,「白大褂」才能重現魅力。
那個虎山寨主多管閑事,嫌我罵趙婷了。你終於跳出來了!你標榜小人物,自稱不過問政治,可是一有人罵貪官,你就不高興!我罵趙玉吉,我樂意,礙你蛋疼了?她是你乾媽?還是你干爺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你沒事做你的窩窩頭,管這麼多幹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