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愛閱讀的民族,旅行也是乏味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5 03: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豐 大家

  

  文 | 張豐

  人與書的關係有時候非常奇妙。在閱讀之前,我就認為《二手時間》是一本好書,這倒不是因為作者阿列克謝耶維奇是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而是因為譯者介紹:呂寧思,鳳凰衛視資訊台執行總編輯……作為媒體人,我知道一個電視台的總編輯會忙到何種程度,這本600多頁的巨著如果沒有某種不可抵抗的吸引力,怎麼能翻譯得出來?

  同樣,我也相信詹宏志的《讀書與旅行》很值得一讀。這位經營著台灣數家商業的大牛人,經常以「書獃子」自居。據說,在他商業失敗的時候,被記者拍到在馬路邊捧書苦讀,記者的按說很有諷刺意味:這個老闆,都到了這個份上了還有閑心讀書,那經營失敗也就有諒可原了——後來他生意相當成功。一個忙著做生意的人,除非有著特別的喜好,不然誰有時間跟你分享讀書和旅行呢。

  地球進入網際網路時代,沒有任何一片土地能夠完全與人隔絕,如果你想去一個地方,可以直接在網路上搜索出攻略。在別人攻略指導下的旅行,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複製,而缺少驚喜與發現。

  

  但是,到了20世紀,北極和南極已經被探險家征服,每一座大山也都被人類攀登過,人類已經不可能有過去那種探險家發現式的快樂了,只能去品味前人留下的腳印。商業社會的所謂旅行,本身就只是在短暫的時間內,獲得一種「生活在別處」的淺層次滿足而已。

  在這個意義上說,詹宏志是一個另類的旅行家。他的所有旅行,都與閱讀有關。閱讀讓他產生對某個地方的興趣,而在動身之前,他往往要閱讀十本以上有關目的地的書籍。這些書往往都是在大陸無人問津的旅行指南,講述的往往是當地的風土人情、特色美食,而不是景點介紹。

  詹宏志本人也是一個網際網路從業者,運營著台灣最大的門戶網站和網購平台,但是他往往只利用網際網路來預訂酒店,自己的旅行線路和攻略,都從書本上得來,這種看似「落後」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往往能夠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旅遊深度來。

  

  「書獃子」有書獃子的快樂。詹宏志去托斯卡納旅行前,完全按照一本《佛羅倫薩貪吃鬼指南》的指導去尋覓當地美食,這本書的作者愛彌莉·米勒本來是《舊金山紀事報》的美食記者,被托斯卡納的美食所捕獲,從而到當地定居了。作為一個記者,米勒唾棄那種大路貨餐廳,而是沉醉於當地人才光顧的小店。

  在這本書的指引下,詹宏志大飽口福。當然,有時候旅行也會被書所毀。詹宏志在瑞士旅行的時候,由於被一本書中對「健步道路」優美景色描繪所吸引,詹宏志改變原來旅行計劃前去徒步,結果穿著休閑皮鞋的他,要翻過數不清的雪地,差點喪命。這樣的旅行,只有在回憶中才是最開心的了。

  有一次詹宏志到印度旅行,基本上是利用網路數據制定的計劃,結果一路被騙。一個克什米爾老頭,給人以地下工作者的印象,他販賣的克什米爾手織地毯,非常美麗,但是價格卻相當昂貴。作為生意人,詹宏志當然知道談價錢,更重要的是,他根本沒有從印度背一張地毯回台灣的打算。

  老者竭盡所能忽悠,而詹宏志總能抵擋,這時,老者不經意間說出這樣一句話:「您知道,我們家鄉有一位古老的詩人,叫奧瑪·亥嚴……他有一首詩:時恐秋霜零草莽,韶華一旦隨花葬……」對一個熟讀奧瑪·亥嚴幾個版本詩歌的讀書人來說,接下來的淪喪就成為必然:你如何抵擋一個老人用波斯語朗誦本民族古老詩人詩作,勸慰你及時行樂呢?

  

  詹宏志的旅行筆記,表現出人、書、世界的複雜而奇妙的關係。「When I travel,I always arm with a couple of books.」「當我四處旅行之際,我總有幾本書防身」。每一本書的存在,就意味著有一位「前行者」的存在,你並不是一位「冒險者」,你只是一位「追隨者」。

  旅行作為書本的印證,讀者的體驗與原書作者的經驗在此匯合。讀書可以開啟一段旅行,甚至足不出戶,我們憑讀書就可以「想象一種旅行」。但是,有時候,旅行也可以開啟一段閱讀,詹宏志甚至斷言,「關於旅行地的閱讀,我們是從旅行結束后才真正開始的。」他的感受是,去過托斯卡納之後,再讀《托斯卡納艷陽下》,就會有不同的理解。

  事實上,即使沒有「再讀」,去一個地方旅行之後,你從閱讀中所獲得的印象也會大為改變——或者,旅行本身就是另一種閱讀,在心智結構上,旅行與讀書對人的影響是非常相似的。中國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描繪的是人面對世界的兩種方式。你可以自己親眼去大量世界,也可以通過別人的眼睛去看。在實用主義橫行的大陸,當然更傾向於親眼去看。最終,在教科書或者考試試卷中,處於並列關係的「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演變成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到了21世紀,由「黃金周」催生的大陸式旅遊大行其道,人們蜂擁到各個景點,拍照留念,企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佔有世界。絕大多數大陸旅行者並不怎麼讀書,而真正的愛讀書之人,往往又缺乏旅行體驗,所以,像詹宏志這樣的旅行體會,就少之又少了。

  《讀書與旅行》中有很多都是覓食之旅,這一點可能會為它贏得更多的讀者。《小野二郎的壽司旋律》一文中,詹宏志講了大廚的故事。小野二郎在東京做了60年壽司,已經成了壽司界的王者,他的店位子極難訂到,但卻從來沒有擴大過門面,只能容納十四人。

  「客人坐定,壽司台上的師傅們也全部就位,小野二郎(87歲)老先生站左側,他的長子站右側,兩旁各有兩名助手肅立。老師傅面容嚴肅,銳利的眼神掃過全體就座的客人,微微頷首,算是打了招呼,一句話也不多說,突然間就開始動手捏起壽司來。這一動手,吧台內就騷動起來了……」(337頁)這哪裡是吃飯,分明是是極莊嚴的儀式,讓人嘆為觀止。

  

  最近這些年,大陸赴日旅遊的人暴增,購買電飯煲成為旅行的主旋律,哪有人想過去品嘗這樣的壽司?這當然和大陸旅行生態還處在初級階段有關,熱衷旅遊的中產階級,目前還停留在到此一游的「九宮格」曬圖階段。

  書中沒有任何一篇提到在大陸的旅行,在一個不斷拆遷造成的時代,這樣的餐飲店和用餐體驗,在大陸恐怕也很難找。如果我們用詹宏志的思路,可以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一個不愛閱讀的民族,旅行起來,想必也很乏味吧?

  出版這樣一本書對詹宏志來說,可能是很特別的體驗。他不知道這種旅行文字是否能夠吸引年輕人,就把初稿拿給自己的兒子看。他得到了兒子的鼓勵,同時也聽從兒子的建議,刪掉了三分之一的書稿。這一部分,大多是他對旅行與讀書的抽象思考,留下來的三分之二,當然更好看。但是,在我看來,這卻是一個大大的遺憾。詹宏志應該對讀者更有信心,和人的旅行一樣,文本的旅行,未知的,也許意味著驚喜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1: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