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于丹話中秋:家是一生的烙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8 03: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一年春節,我帶女兒去麗江玩。她第一次去雞場撿雞蛋,感覺特別新鮮。回來后,她一手握著一隻雞蛋,吃飯時攥著,過安檢的時候也捨不得放下。我們都笑她:「你那雞蛋都快孵出小雞來了。」就這樣,兩隻雞蛋顛沛流離地跟著她,回到家。

  一進門,還沒來得及換鞋,她就撲到姥姥懷裡:「姥姥,我給你帶回來兩隻雞蛋!」那一刻,我們都傻眼了。孩子做了什麼不重要,難得的是她心中還有牽掛。

  一個總是被牽掛的人,從小就會懂得牽掛他人。家庭里充滿了牽掛,孩子就被打上牽掛的品質,家庭里充滿了詩意,孩子就被印上詩意的痕迹。

  現在的人越來越像流水線上的標準產品,越來越失去了屬於每個家庭的烙印。「烙印」這個詞的英文是「brand」,它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品牌」。企業要有品牌,人也需要有品牌。

  人的品牌不是你擁有幾億資產,拿到了多麼高的學位,或是有多麼顯赫的地位;而是我們帶著什麼樣的家族烙印,融入社會,我們用一種什麼樣的個人印記去對抗過於規範化的「流水線」。

  好的家教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指標,尊嚴和自由。人這一輩子,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尊嚴、延展自由。無論多好的職業、多好的愛情,一旦侵犯到尊嚴和自由,就會產生衝突,甚至出現新的選擇。

  我相信尊嚴與生俱來,它不是父母賦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那是他自己的選擇。女兒5個多月時,周圍堆著各種玩具,但是她愛玩的只有一樣——空藥瓶子。

  帶她的阿姨就從她的小手裡搶過瓶子:「這個不好玩,你還是玩電動娃娃吧!」可她硬是把電動娃娃推到一邊,頑強地抓住藥瓶子,繼續痴迷地擰瓶蓋。

  後來,我諮詢兒童心理學專家,他說:5-6個月大的孩子手指開始學習精細化動作,擰瓶蓋對小肌肉的發育大有益處,比玩電動娃娃可好多了。所以,尊重孩子的選擇,不用成人的標準剝奪它。

  還有「自由」。我常帶孩子背詩。有時,她踩著滑板車奔跑,我追著她,大聲地背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有時,她在浴缸里泡著打水花,突然提議:「媽媽,這是不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呀?」

  女兒兩歲多,開始活用詩詞。有一次我出差回來,問她:「你想媽媽嗎?」她冷不丁地說了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可愛至極。她偶然解構經典,我從不糾正。

  一個人可以胡說八道的年華還有多少呢?孩子保留一些胡說八道的自由,長大了,才可能擁有突破常規的創造力。

  所以,我很喜歡「家教」這個詞。它是一種耳濡目染,一種長期的人格養成,它輸出的終端產品,是「態度」。而正是這種態度,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

  對中國人而言,家庭教育更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地,它不僅是一種倫理的認同,也是一種規則的認同,它能夠讓孩子從小就找到一種生命的自覺,一種專屬於自己的烙印,如同那兩隻執著的雞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2: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