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皇帝,還記得那一年我們一起審過的尼姑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1 02: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八月,天氣悶熱,登聞院的值班官員正昏然欲睡,忽然被一陣驚天動地的鼓聲驚醒。

  宋太宗即位之後,為彰顯愛民之心,特設登聞院,允許天下萬民越級上訴。登聞鼓一旦被敲響,值班官員必須即刻上報,直達天聽,任何人不得拖延阻攔,違者重罰。鼓聲咚咚,聲揚數里,就連深宮中的太宗也隱約聽見了。不到一個時辰,登聞院的案情報告就被擺放在了太宗的御案上。他仔細閱過報告,眉頭緊鎖,即刻宣召新任大理寺長官王禹偁入宮,下令由他牽頭,即刻組建專案組,展開調查。

  聽聞皇帝急召,王禹偁心中忐忑,路上幾番詢問帶路宦官,這才得知原來是有人敲響了登聞鼓告御狀。出宮之後,王禹偁回到官衙,即刻讓人去請大理正李壽、新任刑部長官宋浞。李壽是資深法官,精通律令,有他參與,可以解決很多法律難題。宋浞也是太宗秘書班子成員,和王禹偁關係親密,且刑部本就負責複核案件,有他參與,可以免去許多繁瑣的程序,利於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

  不久,李、宋二人趕到。王禹偁顧不上寒暄,把卷宗交給兩位。看完卷宗,三人沉默許久。案子太棘手了!

  案件本身並不複雜。原告為廬州人士,女性,本姓蕭,少年出家,法號道安,現在京城居住。道安陳訴,數年前,老母為哥哥迎娶姜氏為妻。開始姜氏還算守禮,可數月之後就原形畢露。姜氏性情輕佻,喜歡勾三搭四,鄰里之間傳得沸沸揚揚。兄長生性懦弱,不敢反抗,者母就出面訓斥兒媳,竟然被姜氏推倒。之後,姜氏對婆婆冷嘲熱諷,百般羞辱,甚至脅迫丫鬟僕婦,不給婆婆供給飯菜。道安已經出家為尼,本想斷絕塵緣,靜心修鍊。可偶然回家,卻看到老母骨瘦如柴,染病在床。道安不忿,要求兄長拿出男人的魄力,把姜氏休掉。可被姜氏一番挑唆,兄長竟然要求道安早些回山,不要管家中事務。道安無奈,只能上開封府告狀,狀告嫂嫂對母親不孝。

  道安認為,事情的是非對錯本來十分清楚,只要派衙役到鄰裡間簡單做個調查,就可以知道自己所言非虛。可是,負責案件的開封府判官張去華卻罔顧是非,判定姜氏無罪,並將道安當場逐出。張去華和姜氏並無關係,之所以如此黑白不分,是因為姜氏的姨父、正三品高官散騎常侍徐鉉批了條子,走了後門。張去華與徐鉉官官相護,玩弄法律。道安要求太宗為民做主,還母親一個公道。

  案子雖然不複雜,可是涉水很深。

  這個徐鉉並非普通人物。早在三四十年前,徐鉉就已經名震天下。南唐後主時期,徐鉉曾一度主政。雖然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可面對強大的宋廷,徐鉉幾番出使都不卑不亢,保全了士大夫的尊嚴。入宋之後,太宗任命徐鉉為散騎常侍,作為文學顧問常伴左右。徐鉉有大才,廣受學人推崇。像王禹偁、宋浞這樣的文壇新秀也多多少少都受到過徐老前輩的關照。看到徐鉉七十多歲還攤上官司,還是皇帝直接過問的官司,王禹偁心中很不是滋味。至於張去華,就更是朝廷上下公認的棟樑之材,政聲更在王禹偁之上。張去華少年遊學京師時,就得到翰林學士的熱情讚頌,後來還被太祖欽點為狀元。此後,張去華仕途一帆風順,在太宗初年已經官至轉運使,成為封疆大吏。

  讓王禹偁等人尤其感到頭疼的,還是張去華背後的人物。張去華擔任從四品諫議大夫,官品在王禹偁等人之上。關鍵是張去華此時是開封府判官,而開封府尹正是皇次子趙元僖——朝野默認的皇太子。張去華正是太宗親自選拔出來的輔佐趙元僖的骨幹官員。張去華接受任命,覲見謝恩時,太宗曾當面囑託:「愛卿乃是朝廷公認的端正賢良的人才,希望你們這些人能夠好好輔佐我的兒子。」足見太宗對他的器重。趙元僖也對張去華極為器重,把府中事務全權委託給他處理。如不出意外,數年後,太宗駕崩,趙元僖即位,張去華就將位極人臣,官拜宰輔。

  王禹偁看看宋浞,宋浞看看李壽,三個人都不說話。對徐鉉,大家不忍調查;對張去華,大家不敢調查。怎麼辦?最後還是王禹偁發話:為官斷案,但求無愧於心。不管案件牽涉何人,一律依法辦案!王禹偁派衙役發出傳票,傳召相關人等在指定日期到大理寺候審。

  

  到了那天,王禹偁和幾位陪審在大堂上坐定,先傳召原告道安。幾位官員都很感興趣,到底是怎樣一個尼姑,吃了熊心豹膽,竟然告了御狀,告的還都是朝廷高官。

  道安低頭跟隨衙役進入大堂,步子不緊不慢,未等衙役吩咐,就主動下跪行禮,看得出見過一些世面。王禹偁讓道安抬起頭來,把冤情再訴說一遍。道安一抬頭,堂上一片噓聲。原來,道安容貌出眾,且年紀不過20歲左右。如此花樣少女,竟然出家當了尼姑!道安口齒清晰,語言生動,說著說著,便淚如雨下,一旁的衙役也為她抱不平。但王禹偁卻越聽眉頭皺得越緊,他覺得眼前這個尼姑絕非一般人物。尋常婦人,即便是一些世家貴婦,被大理寺傳召,哪個不是戰戰兢兢?可眼前的道安卻如此沉穩,且言辭極富煽動性,情感的釋放也張弛有度,對場面的控制力極強。這個道安,若是男身,必定是個梟雄!王禹偁一貫反對佛教,對那些動輒出人權門後宮的和尚、尼姑很是敵視。在他看來,這些和尚、尼姑不事生產,專門挑撥是非,甚至託名佛法進行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道安述說完畢,王禹偁讓她退下,又傳姜氏入內。姜氏抖抖索索地跟在衙役後面,跪在堂下就不停地磕頭。他一拍驚堂木,姜氏竟然被嚇暈過去。眾人不解,這難道就是虐待婆婆、欺凌丈夫的悍婦嗎?王禹偁讓衙役喚醒姜氏,可姜氏醒后也是言辭混亂,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根本無法進行正常審問。王禹偁讓人把姜氏帶下,傳徐鉉入內。

  徐鉉已經76歲了,由兒子扶著進入大堂。他推開兒子,勉強站立,想要給主審長官躬身行禮。王禹偁連忙勸阻,讓徐鉉坐下,告訴他,道安告御狀,他的罪名有二:其一,縱容外甥女姜氏欺凌婆母,虐待丈夫,有管教不嚴之罪,其二,請託開封府判官張去華,干涉司法公正,有營私舞弊之罪。徐鉉聽后,長嘆一聲,家門不幸啊。接著,他說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

  姜氏是徐鉉妻子的外甥女,品性善良溫和,出嫁之後夫妻關係和睦,對婆婆也能夠以禮相待,是鄰居頌揚的好兒媳。道安則伶牙俐齒,生性狡詐,看到一些尼姑常年出入官宦人家,收入頗豐,也跟著當了尼姑。可這個道安卻仗著自己美貌,勾引了不少名門少爺,作風問題嚴重;又喜歡追求享受,還穿金戴銀、塗脂抹粉,坊間名聲極壞。道安向母親和兄長索取財物,姜氏一度勸阻丈夫,於是道安懷恨在心,一心想把姜氏趕出家門。其兄長知道妹妹無行,多番勸說,卻被妹妹暴打,兄妹關係由此破裂。堂上主審官員如果不信,只要傳召蕭家母子及蕭家四鄰,必然可以得到同樣的回答。

  至於請託,更是沒有影子的事。張判官一貫以公正清明著稱,和徐鉉也並無來往,怎會徇私?若說徐鉉請託,可有人證物證?正因為張判官了解到事實真相,才做出正確的審判,不受理道安的訴狀。刁蠻尼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完全是污衊,完全是誹謗!

  王禹偁與宋浞面面相覷。誰說的才是真的呢?王禹偁又傳蕭家母子和四鄰上堂,眾人述說和徐鉉一致。再翻查當初開封府的審案卷宗,徐鉉的說辭和現在的基本一致。這麼一來,徐鉉就確實沒有問題了。

  王禹偁三人一番商議之後,將所有涉案人員一併召入,宣布初步的審理結果。當聽到王禹偁宣布徐鉉無罪、姜氏無辜之後,道安哈哈大笑。

  王禹偁質問道安為何大笑,道安反問:憑什麼認為徐鉉、姜氏無罪?王禹偁答:眾口一詞,不容你狡辯。道安卻認為,徐鉉乃朝廷正三品高官,位高權重,兄長、母親和四鄰必定是受到徐鉉脅迫,不敢陳訴事實。至於請託一事,以徐鉉、張去華的聰明,又怎麼會留下物證?可是,人在做,天在看,堂上官員若是徇私放過徐鉉,道安必定再敲登聞鼓,將堂上主審一併告上,看看皇上到底會幫誰。

  王禹偁哪受過這種羞辱,頓時大怒,要以反坐之罪將道安下獄。還是一旁的刑部長官李壽清醒,提醒王禹偁和宋浞兩位領導:既然這是皇帝親自交辦的案子,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我們不做任何決斷,只管如實回稟,聽候皇帝發落。看著道安瀟洒地轉身,王禹偁比徐鉉還要生氣,連聲罵道:妖尼,妖尼!

  

  在王禹偁把案情回稟太宗的當天,道安果然再度敲響登聞鼓。太宗聽完王禹偁的陳訴,本已認定道安污衊,可道安竟然再度敲鼓。到底是什麼驅使一個弱女子不顧名節,不顧生死安危要告御狀?太宗決定親自接見道安。

  道安行禮之後,哭哭啼啼間再爆猛料:本來家醜不可外揚,可徐鉉老兒一手遮天,朝廷官員官官相護,不說就不能洗刷自家的污名。道安講,姜氏和眾人在堂上的說辭,全都是徐鉉事先安排好的。而徐鉉之所以不顧一切地保全姜氏,是因為他早就和姜氏通姦了!早在姜氏少年時,徐鉉就和姜氏勾搭。姜氏出嫁之後,還經常打著看姨母的名義和徐鉉私會。兄長曾經撞破二人好事,然後親口告訴我。可兄長懦弱,被徐鉉以富貴引誘,以性命威脅,不敢對外人說出事實。而母親寧可餓死,也不願家醜外揚。因此,母兄二人才幫著維護徐鉉。

  宋太宗大怒,下令即刻捉拿徐鉉、張去華,連王禹偁、宋浞、李壽也一併被隔離審查。宋太宗特意從樞密院調來新任直學士李昌齡組建審刑院,對大理寺、刑部的調查進行複查。

  一天之間,朝廷風雲突變。

  李昌齡官聲不怎麼樣,在擔任地方官時貪污了不少錢財。可是,太宗對此不聞不問。李昌齡有才,他最大的才就是會揣摩皇帝的心思。

  淳化二年的大宋王朝,在一片陽光明媚的同時,也暗流涌動,黑雲摧城。其中,鬥爭的焦點,就是百官擁戴皇次子趙元僖為皇太子一事。在左正言宋沆的帶領下,不少中下級官員在大殿前公開請願,大聲懇請立趙元僖為太子。太宗雖然喜愛趙元僖,可當時他身體強健,根本就沒有立太子的打算。而且,他在權力旋渦中鬥爭了一生,深知設立太子的弊端:太子一旦被設立,他就有權設置自己的官署,一些人為了將來的富貴,必然攀附太子,朝中就會出現第二個權力核心;而一些反對太子的官員,就會自動聯合,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挑撥皇帝和太子的父子之情。自古以來,有多少皇帝殺太子、太子弒父皇的悲劇啊!宋太宗絕不允許出現這樣的事情!

  在李昌齡看來,宋沆不過是個從七品的左正言,有何能耐為趙元僖搖旗吶喊?還不是仗著宋沆的親戚、時任宰相的呂蒙正嘛。太宗也是明白人,幾次找呂蒙正等宰臣談話,告訴他們自己的良苦用心。可呂蒙正就是不聽,竟然還煽動宋沆在朝會上公開上表,這還得了?!

  雖然宋沆是呂蒙正的親戚,可有什麼證據證明他出頭是受了呂蒙正的指使呢?何況,呂蒙正為相多年,行事穩重,功勛卓著,貿然把他拿掉,也難以服眾。

  就在這個尷尬的時候,李昌齡的結案報告給了宋太宗一個非常好的借口。

  李昌齡回稟太宗,經過一番細緻的調查取證,案情已經基本清楚。道安狀告徐鉉與姜氏通姦一事,當事人拒不承認,蕭家母子也不認可,雙方各執一詞。這等偷情通姦的事情,本屬私密,真相如何,外人很難了解。不過,徐鉉多年來和妻子的外甥女姜氏來往密切,這是有目共睹的;蕭家多年來接受徐鉉的金銀財帛,這也是有賬可查的。

  至於請託一事,雖然找不到徐鉉與張去華銀錢書信來往的證據,可即便沒有,以徐鉉的名望,以朝野上下對徐鉉的推崇,張去華作為一個後輩粉絲,是完全有可能幫助徐鉉遮掩作假的。而謊言一旦開始,就必須永遠持續下去,這也是徐鉉、張去華等人統一口徑,堅持供詞的原因。

  張去華作為開封府判官,本應公平處理政務,卻為了自身的人情關係,罔顧法律,拉攏名流徐鉉等人,實在可惡,王禹偁三人之所以一邊倒地站在徐鉉一方,正是為了討好張去華,並從張去華處得到趙元僖的認可……

  一樁不孝案、行賄受賄案、緋聞案,硬生生被李昌齡整成了結黨案。這下,徐鉉、張去華、王禹偁等人倒霉了。

  數日之後的朝會上,太宗對道安狀告徐鉉一案本身沒有說什麼,卻宣布了一系列貶官決定:徐鉉、張去華貶為從八品行軍司馬,王禹偁、宋浞被貶為從八品團練副使,連李壽這樣的普通辦案人員都被罰停職,在家思過。徐鉉、張去華、宋浞等人不敢作聲,默默出行。王禹偁為人剛直,覺得自己判案根本沒錯,且據李昌齡的報告看,也並沒有任何實際證據證明徐鉉與姜氏有姦情,連請託的事情都是想當然。這等子虛烏有的罪名,如何讓人心服口服?王禹偁連番上書抗議,一時之間朝廷輿論紛亂,就連一些宰臣如呂蒙正等人也對太宗如此處置深感不解。可太宗根本不給解釋,直接下令侍衛催促王禹偁出京。

  不久,太宗以朝臣私下結黨為名,先將和張去華、徐鉉關係密切的幾位副相罷去,最後利用李昌齡等人將宰相呂蒙正也扳倒了。至此,朝中親附於趙元僖的大臣基本下野。李昌齡辦事有功,很快被提拔為宋朝紀檢最高長官——御史中丞。

  王禹偁和宋浞畢竟年輕,數年之後又回到了朝廷。王禹偁做到正三品翰林學士,宋浞更牛,當了主管全國軍政的樞密使。張去華則比較憋屈,若趙元僖最終稱帝也還罷了,然而一年後,他竟意外身亡,皇三子趙元侃成為默認的皇位繼承人,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真宗一即位,張去華這個前任繼承人的骨幹就稱病歸隱去了。徐鉉最慘,好好一個老頭兒,一輩子小心謹慎,晚年卻因一個尼姑案無辜被貶。結果,老人家被貶后心中憤懣,不出數月就去世了。

  摘自《百家講壇》文/段錢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2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