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心靈] 今生聞佛斷凡根,一世修成報佛恩(下)

[複製鏈接]

720

主題

736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6年9月3日盧軍宏台長溫哥華玄藝綜述大型解答會開示摘要

學佛人一輩子要感動,應該多做一些讓人感動的事情,多說一些讓人感動的話,有時候就像清凈的露水能夠滋潤人的心一樣,讓別人感動就說明自己的所言所行正在行菩薩道,因為用你的慈悲心在讓人感動和變化。很多孩子為父母付出,但是也有很多人在傷害自己的父母親。想一想,父母從小把我們養大,最後還要到海外來幫我們領孩子,我們自己的心難過不難過,還要對父母經常責罵。
想一想,我們一生為自己的父母付出了多少,我們一生又為自己付出了太多太多。學佛人要懂得孝順,不要等父母離開我們才懂孝順,要知恩圖報。學佛人要懂得怎樣讓自己有一種慈悲心,如果你能對別人慈悲,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愛,當你付出最多的時候,一定會得到更多。給人感動也是一種慈悲、一種結緣,我們要學習試著去做一些感動的因緣,因為感動是最世界上美好的心靈語言。(掌聲)
如果不到人間,怎知人生的苦難?如果不去生活,哪知擁有和失去什麼、還沒有失去什麼。人生最重要的是接受有、承受無,要知足自己擁有的,不要去貪還沒有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因為一切從來沒有擁有過,所以也不會失去。如果你認為擁有了一些物質,而一旦沒有了,就會承受失去的痛苦。
我們在人間經常罵人,經常說別人不好,有時候覺得很爽快,但是造的惡因終有一天會受到惡報。人間的競爭,每一天都在發生,人的毛病就是好了還要好,經常和他人比。有時候,你到底與他人比還是到底與自己比,那是人生的一種哲學。和誰比、比不比,往往決定了你怎樣看待周圍的一切,就決定了你最終在人間的收穫的多少。和他人比你會嫉妒、瞋恨、煩惱,和自己比會感到滿足,感受到自己在進步自己在長大,能用知足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就能承受人間的一切煩惱和障礙。天天和富貴人比,會感覺自己白活了;天天用自己擁有的和還在受苦的人比,會覺得自己很知足了。很多老年人到了這麼大年紀,還要這個還要那個,他就會覺得自己一輩子白活,很痛苦,沒有得到太多,在他的心靈深處就會失去更多。
學佛人要知因懂果,今天多做一些善事,可以換來明天的福氣;今天的修心,可以換來未來的佛果。現代人急於成長,又哀嘆時間過得太快,我們失去了童年,我們以健康換來了錢財,不久又想以錢財去換取健康,我們對還沒有得到的未來焦慮不安,卻又不珍惜現在已經擁有的幸福。現在的人迷茫的在過日子,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人有時候活著彷彿自己不會死亡,臨死前又覺得,「我好像沒有活夠,還沒有活怎麼就走了呢?」天天為自己做錯的事情傷心後悔,卻從來不想自己怎樣避開讓自己不要再做後悔的事情。學佛要放下,我們做人就是要懂得,過去的就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到,所以擁有就是擁有現在。
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在煩惱的時候,到醫院去走一走,看看那些缺胳膊少腿、生癌症活不到明天的人,你會覺得自己活得很幸福;當覺得自己不能滿足,不能在人間得到更多的時候,希望你們到墓地去看一看,那些已經走的人,他們得到了什麼?知足是菩提心的基礎,學佛人就要懂得知足,就要懂得擁有。希望大家一定要知足,讓自己的心得到一種安慰,「我今天夠了、滿足了,我已經很幸福了」,就是真正的活在幸福之中。(掌聲)
一個人要成功,靠的是願力,一個人的願力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願力,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很多母親為了讓孩子考上精英中學,自己情願起早貪黑辛苦,讓孩子補習。所以,願是一個成功的開始。
有一位學佛不久的居士在閱讀《勸發菩提心文》時,讀到一句「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居士不懂,就去請教無相禪師。無相禪師告訴他:「在學佛的菩提道上,難免由於自己的惰性、業障或機緣不巧等障道因緣而退失菩提心,因此必須靠願力來支撐、鞭策。歷代高僧大德能夠成功,無一不是靠著願力而來,像普賢菩薩有十大願,觀世音菩薩有十二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地藏菩薩有『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悲願。這許多佛菩薩的大願,無一不是學佛者的榜樣。」居士仍然不懂,繼續問:「為什麼想成佛,一定要立下普度眾生的大願呢?」無相禪師說:「如同一棵樹,眾生好比是樹的根,菩薩就像樹的花,佛便是樹的果。要想一棵樹能開花結果,就必須灌溉樹根,要愛護它,否則根一受到損害,樹就會枯萎了,又怎能開花結果呢?」信徒聽了,也深覺願力的重要,便問無相禪師的願力是什麼?無相禪師答道:「我的願力是我的,不是你的。你為什麼不發你自己的願力而問我的願力呢?」信徒終於開心的理解之後禮謝而去。
其實願力有大有小,有的人的願力說要終身孝敬父母,有的人的願力說要讓孫子能夠平平安安,有的人願力說要做一棵樹,下輩子庇蔭眾生,有的人也可以發願要成聖成佛。願力能夠讓人忍辱精進,一個人能夠忍耐就能夠精進、能夠保持。現在的夫妻關係,每個人都想著自己,每個人都覺得 自己是對的,所以才會相互爭吵。我們只要有願力,願意好好改掉自己身上的習慣,就慢慢能夠成全了別人,也成全了自己。學佛人要勇於改變自己,因為改變別人是最難的,而改變自己是唯一可以改變的方法。要想改變別人最好先改變自己,這樣才能成全眾生。(掌聲)
學佛就是做人,做人做得好,學佛才能學得好,一個人能夠方圓做人、圓滿做事、用慈悲心待人,這個人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做人要懂得謙讓,不要沉迷於自己。有時候人情人心就是文章,處世圓融的人要謹言慎行,語言講出去就收不回來了,很多人一輩子受苦就是因為語言上出問題。所以學佛人不要爭人間天下的事情,要修定,你說我糊塗,其實我不傻,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傻,讓別人感覺到自己傻,這就是聰明人。末法時期世事多變化,創業難,敗家快,很多父母親的家業很快被孩子敗掉了。
有人問台長:「我是一個老闆,我的員工經常偷懶,我應該怎麼辦?我很恨……」台長怎麼給他解開這個疙瘩的呢?我問他:「你過去幫別人打工的時候,你偷懶嗎?」他說:「我也偷懶。」我說:「你要給別人一點空間,你自己就有一個退路。」不要把別人逼得太急,做人做事給別人一個空間,就是給自己一個退路。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間一切都是因有果報,大智者的人往往看上去很愚昧;聰明人很難寬容別人,因為太明白了,就跟別人斤斤計較;智慧人是原諒別人,退一步才是海闊天空。(掌聲)
人間的哲理就是佛法,糊塗人聰明一世,聰明人一世糊塗,你賺了人家的便宜,人家一定會賺你的便宜,永遠不要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給別人多賺一點,你就是一個智慧之人,能夠經常包容別人、處世不執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個世界誰是英雄?我們一生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唯有放下,才能在精神上得到解脫。(掌聲)
人間嫉妒,因為是人。學佛之後人的境界會提高,會產生出慈悲。看一看,現在坐得住的人,就是有佛性有定力,一進來就坐不住的人心中沒有定力。你們跟別人打交道,如果這個人跟你講話的時候眼睛左看右看,就是心不定,一會兒動的人不是你長期合作的夥伴。學佛人要懂得心明如鏡,安定的人才會有智慧。在西方社會,遇到緊急事情也會說cool down,我們華人說要冷靜,冷下來才會靜下來,能夠坐得住的人才能接受別人意見,能夠聽得懂別人話的人才是最能接受和理解別的人。學佛人要懂得理解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自己才能在前途上一帆風順。(掌聲)
我們人不能像動物一樣活在仇恨當中,佛給我們的智慧,我們人擁有的貪瞋痴,貪會讓你痛苦,貪的人永遠不會滿足,恨心會傷害你的身體,有恨的人,身體會產生毒素,愚痴的人會讓你迷失方向,越來越想不通,越活越難過,最後會做傻事。糾正人的心態,用菩薩的智慧,才能脫離人間的苦難。
這個世界一切都是緣分,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學佛也是一種緣分,今天來聽的都是有緣分的,說不定在幾世之前,你們就跟觀世音菩薩有緣分。所以碰到緣分了,學佛就好好學,你不學就失去了,有時候當你生病了再想拜佛念經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學佛的方法和法門。懂得珍惜因緣,珍惜人間的人緣,才能找到真正的佛緣。(掌聲)
人的痛苦之一就是活在後悔當中。一件事情發生了,不要後悔。佛經上說,佛也改變不了過去,一件事情發生之後佛也會接受,佛會說「我改變不了因果」。但是人卻不接受地說:「怎麼可能會發生這些事情?不可能的。」人這麼說,並不是不想思考和改變,因為內心的執著、不接受的態度。猶如一個小孩子在院子里玩玩具,一不小心摔碎了,小孩子會哇哇大哭,一邊哭一邊抗議:「我不要它摔碎,不要它摔碎……」而大人就知道,這樣已經是過去了。婚姻也是這樣,很多人婚姻失敗,還沉迷在痛苦當中,「我不要他走,他不應該離開我……」一直讓自己痛苦,別人傷害自己的一次,自己在家裡傷害自己一百次。生活中難免有各種各樣的破碎,人難免會為人生的破碎而傷心,當生活中發生感情、錢財等各種破碎的時候,我們許多成年人就像兒童一樣,反覆說「我不要這樣,不應該這樣……」實際上只是內心的恐懼和心靈的逃避。佛法告訴我們,過去的就是過去了,過去就是past time,如果你把過去牢牢放在心中,你的電腦就會死機。要看破放下,把握一個當下勝過一百個昨天。
做一個知足的人,永遠不會放棄快樂,而一個擁有貪慾的人永遠不會知足,一個人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跟別人計較的很少。愚痴的人用肉體的需要控制自己的心靈,而有智慧的人用自己的心靈控制肉體對物慾的貪愛,學佛人要擁有一尊屬於自己心中的佛,時時堅守自己的道心,才能身處迷茫世界中找回自己的本性和良心。(掌聲)(轉載自盧台長博客-心靈法門倡導者)





**目前,全世界超過一千萬的人正在修持澳洲東方華語電台盧軍宏台長所教導的觀世音菩薩的心靈法門(誦經、放生及許願),以求病癒及生活美好。其法門中提到的小房子是指一套經文的組合(包括27遍大悲咒,49遍心經,84遍往生咒,87遍七佛滅罪真言)。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6: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