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重塑職業觀:拒絕「默認設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1 05: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文首發於

  《人力資源》2016年9月刊

  朱俊峰為本刊約稿作者

  你從小數學就不好,對數字不敏感,應該選擇文職工作;  建築行業多辛苦,風吹日晒,不適合女生做;  你過幾年就要結婚生子,要選一份穩定的工作,要不哪有時間照顧家庭;  快到年底了,工作要分輕重緩急,重點完成KPI考核指標;  從事IT行業要慎重,大多數IT員工到35歲就退休了,沒幾年身體就垮了……  不知為何,無論我們選擇哪個行業,都會聽到周圍喋喋不休的反對聲,一些職業彷彿早就被「默認設置」,打上固定的標籤,讓求職者在職業的門口前徘徊不定。偉大使苦難彰顯  生活中的故事,常常比喋喋不休的長篇論述更引人深思。

  前幾日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位特別的90后程序員,他的特別並不在於他的年齡或者崗位,而在於他的身份——一位雙眼根本看不見世界的盲人。在短短的聊天中,我很慶幸認識了他。在大眾的眼中,盲人只能學習按摩推拿來糊口。但是我認識的這位盲人卻不想認命,他倔強地發掘著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他想學軟體開發,立下了做軟體工程師的志向。他從書店裡買了很多書,卻沒法閱讀。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讓鄰居家的小孩來自己家看電視,然後利用空閑時間,讓小孩為自己一本本地讀這些書,他在旁一邊聽,一邊記,居然就這樣一點點啃下了C++和Python。因為看不到,他只能完全通過聲音來操作電腦和手機,很難想象他是如何編寫代碼的,但這並不妨礙他高效率地回復我的微信和處理自己的工作。  這樣的不可思議,卻只不過因為一句話:我希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別人想讓我做的事情,哪怕這個世界對我並不寬容。  如果說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但究竟是苦難成就了偉大,還是偉大使苦難彰顯,我更相信後者,因為在隨波逐流的人生中,偉大永遠是稀缺的,而苦難隨處可得。然而偉大又是簡單的,因為我並不違背天道與人性,僅僅想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尋找到我真正的價值之所在。  這種可能性,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把自己的生活凝結成與眾不同的史詩。勇於懷疑「默認設置」

  若是一個企業中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奮發精神,那麼這個企業的管理可以簡化到無以復加,因為每一位員工都目標明確、以一當百,盡可以在闊大的湖海中施展身手。反之,則要可惜得多,因為一個並不為自己的人生和夢想負責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對一個組織負責的。所謂工作,不過是履行職場人的分內之事,所謂奮鬥,不過是年底拿個更好的績效多掙獎金而已。

  

  一位朋友曾向我抱怨,每天工作的目的,好像不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實現價值,只是為了完成公司為我們設置的績效考核和Title。完成一個目標,又為下一個目標努力。感覺自己越來越像一個機器人,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在和他的交流中,我感覺到他的茫然和無奈。對於職場中的一員,所謂績效、Title,都是組織的附庸物,你越是在意他們,越是會被他們所奴役,看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你真正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並尋找機會提升自己的市場價值,這些附庸物即使在這個組織得不到,也能到別的組織去獲得,並不需要對恩賜和施捨百般奢望,這是這個時代所帶給我們的機遇,不應該被辜負。   剛好這兩天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數據,可以作為印證。人才管理軟體企業Cornerstone的首席分析師Michael Housman聲稱他們最近通過對旗下軟體50,000個用戶(公司員工)的統計分析發現,經常用Chrome和Firefox瀏覽器的人,比經常用IE和Safari瀏覽器的人穩定性高15%,並且工作的表現更加優異。究其原因,並不是說這兩個瀏覽器有多大的秘密,而是這些人不會對默認的設置低頭,不會因為電腦上已經有了可以用的IE或者Safari就將就著使用。而這種對「默認」的懷疑與改變,對自身價值的探尋和追逐,正是人類創新與發展的不懈動力。   績效、Title,何嘗不是一個組織的「默認瀏覽器」,那麼,到哪裡去找我的Chrome和Firefox?每一個人,若反覆捫心自問,相信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一百多年前,科學管理的開拓者泰勒曾經覺得工人就應該「心智遲鈍,蠢笨如牛」,從虛無掉工人的人性中榨取生產力,如今這個時代終於要從人類的歷史中被翻過去,當人工智慧、機器人不斷替代低端產業鏈上的人類,同時被德魯克所定義的「知識工作者」和Google定義的「智慧創作者」,憑藉著自己的洞見和創意打開新世界的時候,我們才發現「了解人性」這一課題的重要性,但其難度又依然如同了解幾千萬光年外的某個星系。不幸的是,人類目前掌握的知識稀疏得可憐,沒人知道人類能有多強大,也沒人知道人類能有多特別。   對於每一個人而言,與其被某些口口聲聲要「改造」人性,要「塑造」價值觀的環境所壓制,去接受各種「默認設置」,不如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順應自己的天性,在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中,做自己想成為的人。

  如果實在找不到這樣的環境,又何妨去創造一個呢?(責編/齊向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1 05: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