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7日,美歐雙方在紐約結束了第15輪《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談判。由於談判僅在技術層面取得有限進展,雙方最終放棄了在2016年完成TTIP談判的設想。
但這當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達成TTIP的努力。美國首席談判代表達恩•馬拉尼(DanMullaney)表示,美方將繼續充分參與TTIP談判,並一如既往地致力於取得談判成功。不過他沒有給出下一輪談判的具體時間,僅表示美歐雙方將在2017年1月初之前繼續談判,直至奧巴馬政府任期結束。
事實上,早在8月28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西格馬爾•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在接受德國電視二台採訪時,就公開宣布,歐美TTIP談判事實上已經失敗了。
TTIP首輪談判於2013年啟動,美國和歐盟曾尋求在2016年年底前完成談判,但實際談判進展緩慢。如果歐美順利達成TTIP協定,雙方將建起世界最大自貿區,涵蓋全球約40%的經濟產出和50%的貿易活動。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貿易專家弗雷德里克•埃里克松認為,阻礙TTIP談判的「攔路虎」既有政治層面的,也有技術層面的。從技術層面來看,分歧主要集中在市場准入方面:歐盟希望美國更多開放政府採購市場,而美國目前在大選的情況下無法讓步。
在政治層面上看,法德奧明年大選將增加TTIP變數。當前,歐盟飽受多重危機的輪番打擊,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情緒上升。一些政客已經提前進入「競選模式」,拿TTIP說事,指責TTIP對民眾利益的侵害,迎合選民訴求,撈取選票,已成為競選的標配動作。隨著大選臨近,此類活動將愈演愈烈,如同美國大選所演義的,TTIP有可能成為法德奧大選的犧牲品。
此外,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和特郎普都不支持TTIP,無論誰上台,對TTIP來說都是凶多吉少。一言以蔽之,TTIP僵持短時間內難有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