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日就應該世代為仇?值得一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0 03: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村山宏:「如果我有足夠的財力,希望邀請更多中國年輕人到日本。如果中國年輕人更加了解日本,反日情緒應該會減輕」。這是一位知名雅樂(日本宮廷音樂)演奏家對筆者所說的話。時間是在2005年春季。當時的中日關係非常糟糕。反日遊行活動在中國全境蔓延,甚至發生了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的設施遭到損壞的事件。按照這名日本音樂家的看法,中國的年輕人並不了解日本真正的情形,因此反日情緒才會不斷高漲。不過對這種觀點有些不敢苟同。

  實際上,在中國也能聽到類似的觀點。中國有觀點認為,「中國人了解日本,而日本人卻不太了解中國」。按照這種邏輯,如果中日雙方加深理解,就能懂得對方的立場,也就能消除誤解。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1972年,日本和中國實現邦交正常化。在當時,中日之間交流非常有限,只有政治家、藝術家以及貿易從業人員才有機會直接踏上對方的國土。而當時的中日關係非常良好。

  與當時相比,目前日本和中國的經濟關係則在不斷加深,交流也大幅增加。日本每年有數百萬人訪問中國,中國則有上百萬人涌到日本旅遊。與一部分中日友好人士推動兩國關係發展的時代相比,在今天,中日雙方的知華派和知日派都在不斷增加。儘管如此,兩國非但沒有更加友好,反而是對立在不斷加深。據輿論調查顯示,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聲稱討厭對方國家的人都在迅速增加。筆者認為,越是了解對方,就越是容易產生憎恨情緒。例如,相處時間不長的戀人可能會關係融洽,但在結婚和全面了解對方的缺點之後,就會開始相互憎恨,有時甚至會發展到離婚的地步。鄰里關係也是如此。面對來自遙遠國度的遊客可能會熱情招待,但在面對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時,正因為相互之間非常了解,因此只會報以冷眼。在世界上,提到與日本交好的國家,經常會想到土耳其和巴西,而這兩個國家在地理上均與日本相距遙遠,而且大多數民眾對日本的實際情況不甚了解。也就是說彼此之間不存在招致相互厭惡的因素。 環顧世界任何國家都可以發現,越是接觸機會多的國家,關係越是惡劣。站在亞洲人角度來看,美國和加拿大都是從英國植民地發展來的國家,似乎差異很小,但如果問加拿大人如何看待美國人,就會得到「我們不希望與美國人那樣的粗魯人相提並論」等回答。筆者曾經問一位加拿大人「你的祖國是哪裡?」,結果對方用一個笑話回答說是,「在世界上最討厭被誤認為是美國人的居民所在的國家」。如果問波蘭人,在與其相鄰的德國人和俄羅斯人之中更喜歡哪個,對方或許會惱怒地表示,「怎麼可能喜歡這兩個國家」。在近代國家中,相互憎恨不斷加深、進而多次爆發戰爭的則是國境相鄰的法國和德國。17世紀,法國介入了德國的宗教戰爭,使德國陷入分裂狀態。通過19世紀的拿破崙戰爭,法國軍隊佔領了德國各地。19世紀後半葉,在德國完成統一之後,在軍事上佔據優勢地位的德國則反而侵佔了法國國土。20世紀,歐洲這2大強國曾經2次發生全面戰爭,進而使彼此國家遭受了生靈塗炭。法國和德國屬於鄰國,而且擁有眾多能講對方語言的政治家、文化人士以及商業人士。但儘管如此,幾百年來仍然多次發生戰爭。最後,由於戰爭導致雙方國力遭到消耗,兩國都喪失了主導全球的地位。據筆者推測,如果問法國人和德國人是否喜歡對方,即使在今天,毫不掩飾地說「喜歡」對方的人估計也沒多少  。

  

  

  朋友關係和鄰居關係也是如此,關係糟糕的兩國要想實現和解,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共同的敵人。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和德國就產生了共同的「敵人」。那就是美國。在德法在歐洲相互傾軋的時間裡,美國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美元也成為了國際貨幣。為了恢復歐洲往日的榮光,歐洲只能團結一致對抗美國。德法在戰後終於實現了和解,在這2個國家的主導下,最終促成了歐盟(EU)和共同貨幣歐元的誕生。德法的親密關係並非源於喜歡對方,而僅僅是相互利益一致。如果失去歐元,德法的影響力就會下降,在經濟上,不僅無法抗衡美國,甚至難以比肩東亞國家。因此,德國人和法國人即使在內心深處會相互詆毀,但在面對歐洲債務危機時,則會將手緊緊握在一起,以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回過頭來看中日關係。日本和中國保持親密關係的上世紀70年代就曾擁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前蘇聯。毛澤東改善與美國和日本的關係,就是為了減輕來自前蘇聯的威脅。當時,日本的假想敵國家也是前蘇聯。因此,「中日友好」誕生與國民感情無關,而是出於軍事戰略上的考慮。但是,1991年前蘇聯解體,於是中日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在軍事方面,中國的首要假想敵國家由前蘇聯變成了美國和日本,而日本的假想敵國家也從前蘇聯變成了中國。 「中日友好」或許不會再次出現,雖然這令人遺憾。越是深入了解對方,在經濟方面的聯繫越是加深,中日雙方的國民或許就越是討厭對方。東亞國家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如果將日本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加在一起,就將擁有足已匹敵美國的經濟實力,但如果像以往的法國和德國那樣發生戰爭,現在的繁榮將很快化為泡影。

  在這裡,應該嘗試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目前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如何才能建立友好關係,而是如何與討厭的對手和平相處。在「中日不友好」的時代,中日雙方的每一個普通民眾或許都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

  (以上文章來源日經中文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僅供讀者換個角度冷靜思考,本平台保持中立,不喜勿噴)

  不扔原子彈,日本會投降嗎?

  此文是在日本扔下核彈的美國退役空軍少將查爾斯·斯文尼1995年5月11日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全文。今天讀來發人深省。

  以下為演講全文:

  我是美國退役空軍少將查爾斯·斯文尼。我是唯一一位參加了兩次對日本原子轟炸的飛行員。在對廣島的轟炸中,擔任駕駛員蒂貝茨上校的右座領航員,在對長崎的轟炸中,任編隊指揮員。

  

  作為唯一一個參與兩次對日本原子轟炸的飛行員,我將陳述本人親身經歷的往事。我要強調指出,我所陳述的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而有些人就是無視這些明顯的事實,因為這些事實與他們頭腦中的偏見不符。

  此刻,作為經歷了那段歷史的人們,我要陳述我的思考、觀察和結論。我相信杜魯門總統作出的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決定不僅符合當時的情況,而且具有壓倒其他可能選擇的道義上的必要性。象我們這一代絕大多數人一樣,我最不希望發生的一件事就是戰爭。我們作為一個民族不是騎士,我們不渴望那種輝煌。當我國正在大蕭條中掙扎時,日本開始了對鄰國的征服--搞什麼「大東亞共榮圈」。法西斯總是打著漂亮的旗幟去掩飾最卑鄙的陰謀。

  

  這種「共榮」是通過對中國進行殘酷的總體戰進行的。日本作為一個國家,認為自己命中注定要統治亞洲,並由此據有亞洲的自然資源和廣袤土地。未有絲毫的憐憫和猶豫,日本屠殺無辜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30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被屠殺。這是犯罪。

  這是事實。     

  日本認為美國是阻止其實現在亞洲的「神授」命運的唯一障礙。於是日本對駐紮於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進行了精心策劃的偷襲。偷襲時間定於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因為此時行動可以最大限度地摧毀艦隊實力、消滅人員,給予美國海軍以致命的打擊。     

  數千名美國水兵的生命湮滅於仍然沉睡在珍珠港灣底的美海軍亞利桑那號軍艦里。其中的許多士兵甚至不清楚為什麼受到突然襲擊。戰爭就這樣強加在美國的頭上。

  

  科雷希多的陷落及隨後對盟軍戰俘的屠殺,驅散了對日軍獸性的最後一絲懷疑。即使是在戰時,日軍的殘暴也是令人髮指的。巴甘省的死亡進軍充滿恐怖。

  日本人認為投降是對自身、對家庭、對祖國、對天皇的污辱。他們對自身和對敵人都不手軟。7000名美軍和菲律賓戰俘慘遭毆打、槍殺、被刺刀捅死,或慘死於疾病和譏餓。     

  這都是事實。

  隨著美國在廣闊的太平洋向日本緩慢、艱苦、一步一流血地進軍,日本顯示出自己是冷酷無情、桀驁不遜的殺人機器。無論戰事是多麼令人絕望,無論機會是多麼渺茫,無論結果是多麼確定,日本人都戰至最後一人。為了取得可能大的光榮,日軍全力以赴去殺死儘可能多的美國人。     

  美軍開進的距日本本土越近,日本人的行為就變得越瘋狂。     

  塞班島:美軍陣亡3000人,其中在最後幾小時就死了1500人。硫黃島:美軍陣亡6000人,傷21000人。沖繩島:美軍陣亡12000人,傷38000人。     

  這是沉重的事實,凱米卡茲--即「神風敢死隊」,駕駛裝載炸彈的飛機撞擊美國軍艦。     

  隊員認為這是天上人間至高的光榮,是向神之境界的升華。在沖繩海域,神風敢死隊的自殺性攻擊要了5000名美國海軍軍人的命。     

  日本用言語和行動表明,只要第一個美國人蹋上日本本土,他們就處決所有的盟軍戰俘。日本為大屠殺作準備,強迫盟軍戰俘為自己挖掘墳墓。即使在投降后,他們仍然處決了一些戰俘。

  這是事實。

  

  《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人認為這是荒唐可笑而不屑考慮的。我們從截獲的密碼得知,日本打算拖延時間,爭取以可接受的條件經談判投降。     

  在8月6日之前的幾個月里,美國飛機開始轟炸日本本土。一個個日本城市化為火海,成千上萬的日本人死去。但日軍發誓決不投降。他們準備犧牲自己的人民,以換取他們所理解的光榮和榮譽--不管死多少人。     

  他們拒絕救助平民,儘管我們的飛行員事先已就可能來臨的空襲投撒了傳單。     

  在一次為期10天的轟炸行動中,東京、名古屋、神戶、大阪的許多地方化為灰燼。

  這是事實。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0 03:47 | 只看該作者

  

  即使在用原子彈轟炸了廣島之後,日本軍部仍然認為美國只有一枚炸彈,日本可以繼續堅持。在8月6日之後,他們有3天的時間用於投降,但他們不。只有在長崎受到原子轟炸后,日本天皇才最後宣布投降。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軍方仍聲稱他們可以而且應該繼續戰鬥。一個陸軍軍官團體發起叛亂,試圖截獲並銷毀天皇向日本人宣布投降的詔書。     

  這是事實。  

  這些事實有助於說明我們所面臨的敵人的本質,有助於認清杜魯門總統在進行各種選擇時所要考慮的背景,有助於理解為什麼對日本進行原子轟炸是必要的。     

  像每一個男女軍人一樣,杜魯門總統理解這些事實。傷亡不是某種抽象的統計數字,而是慘痛的事實。     

  原子彈是否結束了戰爭?     

  是的。     

  它們是必須的嗎?     

  對此存在爭議。     

  50年過去了,在某些人看來日本成為受害者,美軍成為兇殘成性的征服者和報復者;原子彈的使用是核時代的不正義、不道德的起點。自然,為了支撐這種歪曲,他們必然要故意無視事實或者編造新的材料以證明這種論調。其中最令人吃驚的行經之一,就是否認日軍曾進行過大屠殺。     

  事物怎麼會弄成這個樣子呢?     

  答案也許會從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中找到。

  

  當前關於杜魯門總統為什麼要下達對日本進行原子轟炸的命令的爭論,在某些情況下已演變成數字遊戲。史密斯策劃的「原子轟炸後果」展覽,顯示了卑劣的論調,這種論調造史學界引起軒然大波。

  「原子轟炸後果」展覽傳遞出這樣的信息--日本是受害者,美國是罪惡的侵略者。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去看展覽,他們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象?他們還會知道事實的真相嗎?     

  在一個全國性的電視辯論中,我聽到這樣一位所謂的傑出歷史學家聲稱,原子彈是沒有必要的,杜魯門總統是想用原子彈嚇唬俄國人,日本本來已經打算投降了。     

  有些人提出,艾森豪威爾將軍曾說過,日本已準備投降,沒有必要使用原子彈,然而,基於同樣的判斷,艾森豪威爾曾嚴重低估了德國繼續戰鬥的意志,在 1944年就下結論說德國已無力進行攻勢作戰。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判斷,其結果即是阿登戰役的激戰。是役,數萬盟軍毫無必要地犧牲了,並冒著允許德國拖延戰爭和有條件投降的風險。     

  一個相當公正的結論是,根據太平洋戰爭的情況,可以合理地預期日本將是比德國更瘋狂的敵人。     

  最後,有一種理論認為,如果盟軍進攻日本本土,我們的傷亡不是100萬,而是只要死上46000人就夠了。只不過是46000!你能夠想象這種論調的冷酷嗎?     

  僅46000人,好象這些是無關緊要的美國人的生命。     

  在此時此刻,我要承認,我不清楚在對日本本土的部隊進攻中美軍將會傷亡多少人--也沒有任何人知道。     

  根據對日本戰時行為的判斷,我的確認為,一個公正合理的假設是對日本本土的進攻將是漫長而代價高昂的。根據我們所知道的情況,不是根據某些人的臆想,日本不打算無條件投降。     

  在對硫黃島--太平洋中一個8平方英里的島礁--的進攻中,6000名海軍陸戰隊官兵犧牲,傷亡總數達27000人。     

  但對那些認為我們的損失僅是46000人的人,我要問:是哪46000人?誰的父親?誰的兄弟?誰的丈夫?     

  是的,我只注意到了美國人的生命。但是,日本的命運掌握在日本人的手中,而不是美國。數以萬計的美軍部隊焦急地在大洋中等待著進攻--他們的命運取決於日本下一步怎麼走。日本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刻投降,但他們選擇了等待。

  

  而就是日本「無所作為」的時候,隨著戰事的進行,美軍每天傷亡900多人。

  我曾聽到另一種說法,稱我們應該與日本談判,達到一個日本可以接受的有條件投降。     

  我從來沒聽任何人提出過與法西斯德國談判投降。這是一個瘋狂的念頭,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會說出這樣的話。與這樣一個邪惡的法西斯魔鬼談判,就是承認其合法性,即使是已經在事實上打敗了它。這並不是那個時代空洞的哲學上的原則,而是人類的正義要求,必須徹底、乾淨地剷除法西斯惡魔的勢力,必須粉碎這些邪惡的力量。法西斯的領導者已經無情地打碎了外交的信譽。     

  為什麼太平洋戰爭的歷史這麼容易就被遺忘了呢?     

  也許原因就存在於目前正在進行著的對歷史的歪曲,對我們集體記憶的歪曲。     

  在戰敗50年後,日本領導人輕率地聲稱他們是受害者,廣島、長崎與南京大屠殺在實質上是一回事!     

  整整幾代日本人不知道他們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幹了些什麼。這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不理解日本為什麼要道歉。     

  與德國認罪的姿態不同,日本堅持認為它沒幹任何錯事,它的行為是受當時局勢的拖累。這種態度粉碎了任何真正彌合創傷的希望。     

  只有記憶才能帶來真正的原諒,而遺忘就可能冒重複歷史的危險。

  通過精心策劃的政治和公關活動,日本現在建議使用「太平洋勝利日」來取代「對日本勝利日」這一術語。他們說,這一術語將會使太平洋戰爭的結束不那麼特別與日本有關。     

  有些人可能會提出,這些文字能說明什麼呢?對日本勝利--太平洋的勝利--讓我們慶祝一個事件,而不是一個勝利。     

  我要說,話語就是一切。     

  慶祝一個事件!類似於慶祝一個商場開業典禮,而不是歡慶戰爭的勝利。這將分裂整個地球。數以千萬計的死者、數以千萬計受到身心傷害的人和更多的人將會不知所措。

  

  這種對語言的攻擊是顛倒歷史、混淆是非的工具。文字或話語可以像任何一種武器一樣具有毀滅性:上是下;奴役是自由;侵略是和平。

  在某種程度上,通過抹除精確的描述文字而對我們語言所展開的攻擊,要比10年前日本對我們進行的真正的侵略更具有危害性,至少在真正的侵略中,敵人是清楚的,威脅是清楚的。     

  今天日本巧妙地打起種族主義這張牌,以此來宣示其行為的正義性。日本不是進行罪惡的侵略,而是崇高的,他們用屠殺「解放」了2000萬無辜的亞洲人。我堅信,這2000萬無辜的人,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後代,永遠也不會欣賞日本崇高的行為。     

  經常有人問我,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是否是出於報復,是否是蓄意毀滅一個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     

  對此,有如下事實:其一,在最初的轟炸目標清單上包括京都。雖然京都也是一個合法的目標,在先前的空襲中未曾予以轟炸,國務卿史迪文森把它從目標清單中去掉了,因為京都是日本的古都,也是日本的文化宗教中心。其二,在戰時我們受到命令的嚴格約束,在任何情況下,不得轟炸東京的皇宮--儘管我們很容易識別皇宮並炸死天皇。畢竟我們不是為了報復。我經常想如果日本有機會轟炸白宮,是否也會像美國這樣克制。我認為日本不會。     

  在此讓我澄清一個事實,糾正一個長期以來的偏見,那就是我們故意選擇人口密集的城市轟炸。我們要轟炸的每一個目標城市都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廣島是日軍南方司令部所在地,並集結了實力可觀的防禦部隊。長崎是工業中心,有兩個重要的兵工廠。在這兩個城市,日本都把兵工廠和部隊配置於市區中心。     

  像在任何一場戰爭中一樣,我們的目標--理所當然的目標--是勝利。這是一個不可動搖的目標。     

  我不想否認雙方死了許多人,不僅兩國,而且是世界。我不為戰爭的殘酷性而驕傲而歡樂,我不希望我國或敵國的人民受難。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但我的確認為這樣一個問題應該去問日本戰犯,是他們以日本人民為代價追求自身的輝煌。他們發動了戰爭,並拒絕停止戰爭。難道他們不應為所有的苦難、為日本的災難負最終的責任嗎?     

  也許如果日本人真切地了解過去,認清他們國家在戰爭中的責任,他們將會看到是日本戰犯要負起戰爭的罪責。日本人民應該給遠東人民一個答覆,是誰把災難強加給遠東各國,最後強加給日本自己。當然如果我們與日本人一道抹煞歷史的真相,那麼這一點是永遠也做不到的。

  如果日本不追詢並接受真相,日本怎能安心地與自己相處,與亞洲鄰國、與美國相處?     

  我和我的部屬在執行原子轟炸任務時堅信,我們將結束戰爭。我們並沒有感到高興。而是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我們想回到自己的家人身邊。

  

  今天,我站在這裡作證,並不是慶祝原子彈的使用,而是相反。我希望我的使命是最後一次。我們作為一個民族應該對原子彈的存在感到恐懼。我就感到恐懼。

  但這並不意味著回到1945年8月,在戰時情況下,在敵人頑固兇殘的條件下,杜魯門總統沒有義務使用所有可能的武器結束戰爭。我同意杜魯門總統的決定,當時以及現在。     

  戰後幾年,有人問杜魯門總統是否還有其他選擇,他響亮地說:沒有。接著他提醒提問者:記住,珍珠港的死難者也沒有其它選擇。     

  戰爭總是代價高昂的,正如羅伯特·李將軍所說:「戰爭如此殘酷是件好事,否則就會有人喜歡它。」     

  感謝上帝使我們擁有原子武器,而不是日本和德國。科學有其自身的邏輯,遲早會有人設計出原子彈。科學不能被否定。關於製造原子彈是否明智的問題,終將被原子彈已被製造出來這一事實所壓倒。     

  由於德國和日本法西斯被擊敗,世界變得更好了。日本和美國的年輕人不再相互殺戮,而是生長、成家立業,在和平中生活。作為10個孩子的父親和21個孩子的祖父,我可以表明,我很高興戰爭這樣結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 16: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