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沒有深情,就沒有真正的深刻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24 07: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小編1號:作為一名在精分圈子混飯吃的小同學,實在不太好意思承認我沒有讀過弗爺的原著,我也想裝來著,聊天時聊到這裡我就裝作很虛心的樣子邊聽邊點頭,但事實是真的一本都沒讀過。間斷著買過幾本,像那本《夢的解析》,只在拆封時瀏覽了目錄,後來需要用到的時候當工具書查閱過幾次,就沒有完整地讀過一章。倒是也有想讀的時候,比如有次聽曾奇峰老師和吳和鳴老師聊天時提到可以重讀《癔症的研究》,我就果斷拿起手機買了一本,第二天就收到了,可是至今還沒有拆封,好像買書就只是為了擁有,當看到它們陳列在書架上彷彿可以填補一些空乏,又或者得到的方式太容易,所以不覺珍惜。但想想也不全是這些原因。我的周圍不乏學霸,逐字逐句讀完弗爺全集的人,有的,一隻手還數不完,其中一個跟我說她只花了三個月就讀完了全集,可是基本上讀過的人反饋都說讀了沒什麼感覺,不讀也可以,所以我就乖乖不讀了。再後來,聽同事說曾老師寫過一篇文,談弗爺的深刻與深情——深刻是必須的,但深情,好像很多人都沒有get到——我就找來看,是一篇書序,看完之後我想,說不定現在拆開弗爺的書,可以讀下去。

  

  深刻與深情 

  文、曾奇峰

  二十多年前在《中國青年》雜誌上首次讀到對弗洛伊德的介紹,覺得此人把別人想說、但卻不敢說的話都說了。那時年輕,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乏勇氣,所以也覺得沒什麼。當時也不知道是什麼動機,竟然把那篇文章的大部分內容都抄了下來,經常翻看;當然那些文字實在太少了一點,不足以滿足一個還算好學的年輕人的求知慾,於是就走訪了武漢幾所最大的圖書館,尋找弗洛伊德的書,全被告知沒有,原因就不必說了,因為說起來有些無趣。以後間接地從其他書中,如《朱光潛美學文集》等,讀到了更多的精神分析的東西,興趣日增,慢慢地在大學才上了一半的時候,就決定了自己的專業方向:做精神科醫生,做心理治療師。

  那個筆記本還壓在書箱的最下層,已是很久沒有去看它了。因為有很多第一手的東西可看。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到現在,大量弗洛伊德的書籍被譯成中文,不敢說全部都讀了,只敢說讀了大部分。這種閱讀,就已經不僅僅是因為興趣,而且還因為日常工作的需要。

  很多中國同行覺得,弗洛伊德的專業文章很難讀懂。實際上他的著作的德文原文是很好懂的。有點滑稽的是,好懂這個特點,既導致了很多人對他建立的理論崇拜,也讓很多的人反對和討厭它。與此對應的是,相對論除了難懂還是難懂,卻使愛因斯坦除了受尊敬還是受尊敬。這是人性的特點之一:好懂的東西沒有了神秘感,你可以任意評判它;不好懂的東西本身就是迷人的,你根本就不需要懂它,你就已經拜倒在它的幻影般的外表之下。

  精神分析在世界上的迅速傳播,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得益於弗洛伊德的優美的文字,他本人還因此獲得過德語國家的最高文學獎——歌德文學獎。難讀的原因在於翻譯,不是因為翻譯得不好,而是由於表達習慣上的不同,使得很簡單的德語在翻譯成漢語后就變得彆扭和晦澀。

  讀弗洛伊德,特別是用專業的眼光讀他,心靈經常會受到劇烈的震撼。他用絲毫不帶情感的語調和節奏,描述了被人類幾乎完全忽略了的世界,即潛意識層面的戰亂紛爭和腥風血雨。你開始的時候真的不太敢相信那是真的;到了後來,你又不得不相信那是真的;再後來,你一定還會覺得它其實是很管用的。

  對非專業人員來說,享受弗洛伊德的著作所帶來的愉快感是沒有問題的。至少弗洛伊德製造的若干術語,能夠滿足部分人「知道的術語越多就越有知識」的潛在需要。但是,精神分析是來自臨床、並且又反過來可以指導臨床工作的理論,再說簡單一點就是它本來就是一種治病的東西;如果沒有在精神分析設置下所做的心理治療作基礎,就很難說真正地讀懂了弗洛伊德或者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確能夠極大地滿足人的「哲學癮」,而學過精神分析的專業人員也常常會有利刃在手的感覺,面對紛繁的人的潛意識世界,不再感到那麼地慌亂、迷茫和無助。弗洛伊德的深刻,經常讓分析者和被分析者同時都感到刀刃殺入肌膚的疼痛。當然,就像外科手術的疼痛一樣,這樣的疼痛也是變得更加健康的必由之路。

  

  在用著弗洛伊德的工具的時候,就常常會猜想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專業著作帶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人一定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冷漠無情的怪物,自然地就對他有了鄙視之心,因為按照中國人的理念,一個只生活在思辨領域,而全然不知享受山水、美食和生活瑣碎的人,境界定然不會高到哪裡去。

  深刻是智力的結果,高智力從來就不是稀罕之物。而且,一味地深刻,總給人虛弱、僵硬和小氣之感。

  這本遊記,讓我們看到了弗洛伊德有血有肉的那一面。在這一面里,他用曾經寫過《少女杜拉的故事》的心靈和筆觸,描繪了山川海洋、風土人情和日常瑣碎。深刻消失得無影無蹤,剩下全是深情:對他曾經那麼深刻剖析過的人、事物和生活的深情。

  透過弗洛伊德鍾愛的雪茄煙的香味,再看他書中「移情」(準確的翻譯應該是「轉移」)那兩個字,感覺變得全然不一樣。原來他的深刻是有那麼多的深情墊底的。雪茄的濃煙象一雙柔軟的手一樣撫慰著被深刻之刀切割的肌膚和靈魂,舔著血、止著痛、給著愛。慢慢地創傷被撫平,衝突也變得能夠承受。到最後,都不知道到底是深刻還是深情導致了心靈的變化。我固執地認為,一定是深情起了最關鍵的作用。

  沒有深情就沒有真正的深刻。就象你如果沒有深愛過一個女人或男人,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她或他一樣。我們甚至可以說,深情的疆域比深刻要大得多,深情包含著深刻,深刻只不過是深情的一部分而已。當我們深情的時候,就正在深刻著或者就已經深刻過了。

  燒窯的師傅有一個經驗:如果長期燒制欣賞用的藝術品,人慢慢地就會變得小器;要時常也燒些日常生活用品,如吃飯的碗、喝茶的杯子等等,才能平衡對藝術的整體感覺。後者其實就是增加對生活本身的感情的一種努力。

  做學問,特別是從事心理醫生這個職業,專業的學習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具有對人、人性和人生的深情。借著弗洛伊德遊記的文字,我們試著從那些司空見慣的事物之上,重新體驗我們和它們之間曾經被忽略了的緊密的和溫暖的關係。

  深情改變了我們,也會改變我們周圍的人和事。

  有如此深情相伴,我們從此就都不再孤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8: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