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粉必備,重溫德械師的抗戰榮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17 03: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現代鋼盔之翹楚

  德國製造,質量保證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已經在火器時代被淘汰的頭盔重新變成了士兵的常備裝備。雖然英法率先裝備了唐尼和亞德里安鋼盔,德國的M17/18系列鋼盔卻因為更成熟的性能而受到推崇。

  

  M17/18鋼盔已經逐漸滿足不了新時代戰爭的需求了。為了積極擴軍準備戰爭,希特勒上台後大力發展軍備,M35鋼盔也是其推動的傑出之作之一。

  

  頭戴M35鋼盔的德軍士兵,主射手使用蔡司望遠鏡觀察敵方情況,面前的MG34通用機槍還是佩戴光學瞄準器的高級版本。

  

  現代軍迷戰爭重演時,身背毛瑟98K步槍,頭戴M35鋼盔,騎著寶馬R12摩托車。這種摩托化步兵馳騁東歐平原,攻城略地的形象也是二戰德軍的經典形象之一。

  

  相比盟軍而言,德軍鋼盔的加工技術是最高的,用鋼量也最足,設計也比較符合現代美學。根據後世鋼盔的造型和標準來判定,M17/35系列確實為現代鋼盔的鼻祖。

  M35在中國

  德械師鏖戰淞滬

  

  其實世界上裝備M35最早並不是德軍,而是國軍的早期精銳德械師。個別的精銳部隊或許不能改變一場戰役的結局,但是M35確實在抗戰中作為「高技術」裝備保障了不少國軍士兵的生命。

  

  一張非常著名的照片,德械師(36師)官兵乘坐火車從西安往上海調動奔赴抗日前線,誓滅倭奴不復還。抗戰初期國軍的士氣是非常高漲的,打了那麼多年內戰,戰士們都希望能夠槍口一致對外,打擊日本侵略者。

  

  然而事與願違,由於缺乏重裝備,德械師不僅無法完成殲滅日軍駐上海海軍陸戰隊的任務,更加暴露出種種戰術弱點,比如不懂坦步協同作戰,任由戰車部隊落單被日軍步兵逐一消滅,又如進攻作戰時不知選擇重點,導致處處都在進攻,處處都無法取得進展。

  

  淞滬會戰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德械師與其它國軍一道在上海拚死血戰了3個月,為中國重工業的轉移爭取了大量時間。

  《金陵十三釵》中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他們本可以從城門轉移出去,但是為了掩護女學生撤退進天主教堂,暴露了自己,最終不得不與日軍坦克肉搏。

  

  圖為澳洲軍迷重演的中國抗戰。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努力贏得了很多國家的尊敬,包括美歐澳等地區的軍事博物館中都有重點講述中國軍民抗戰的部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16: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