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農民真正貧困的原因 2

[複製鏈接]

984

主題

108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腐。物慾無法根除,但腐敗

Rank: 5Rank: 5

積分
12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11、幹部制度

但我說的是另外一個問題——幹部制度也是一個抽水機。幹部是上面提拔的,要當幹部就只有找上面。想當幹部就要跑步"錢"進,不跑步"錢"進想提拔,難!所以每年用於跑官的錢不是個小數目。這些錢從哪裡來呢?當然是公款消費了。我提拔了,付出了很高的成本,怎麼辦?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趕緊用權力從老百姓身上尋回來。提拔的幹部越多,幹部換的越勤,老百姓的負擔就越重,所以幹部制度也是個抽水機。如果幹部選拔權在人民,公布幹部的權力在人民代表大會,當官就要給老百姓送禮了——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要是這樣就好了。

現在也搞民主,幹部也要選,誰提名呢?上面提名。誰想當幹部,還是要給上面送禮才行。現在的民主還是上面的"民"主,把上面要的人"舉"上去,和原來的效果是一樣的;其實,老百姓要的是下面的民主,是要把那些不為民服務的人選下來的民主,這些人不選下來,好人怎麼選得上去呢?好人選不上去,農民怎麼不窮呢?

12、法律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立了很多法,可是,來北京上訪的人越來越多了,一年比一年多。這說明什麼?法不管用。那"法"為什麼不管用呢?一個農民一年可支配的收入就是幾百塊錢,怎麼打得起官司,請得起律師?窮人是用不起法律這個奢侈品的。當窮人用不起法律的時候,法就是富人或有權人用來欺負窮人的工具了。不打官司又沒有其他方式救助,一般的情況就只有忍氣吞聲;實在忍無可忍了,窮人才進京城。很多人有理無錢,打得傾家蕩產,最後走極端,結果有理打成無理,由維權者變成一個違法者!

我們依法治國叫了很多年,但犯法的農民越來越多了。一個農民從四川跑到北京打工,兜里只有500塊錢,到了北京把車費一除,只剩下200塊錢了。辦暫住證、健康證等需要很多錢,也不知道在哪裡辦,為了生存只有不辦了;要是不辦,就是違法;不是違法,是不得不違法啊!窮人是逼得為了降低生存成本而不得不違法,真是冤枉啊!

有些人嘲笑相信包青天的農民和"私了"的"法盲"。假如你是窮人,你就明白是怎麼回事。

我曾經總結說,中國鄉村有兩個發展的趨勢,要引起警惕:底層的民眾不得不違法來降低自己的生存成本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基層的政府和基層的組織,以違法來養執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作為基層組織和基層政府,不違法是不能生存的,因為財政只給了60%的預算,還有40%要靠創收。以派出所所長為例,他的職責是懲治犯人,保衛人民,就得給他錢履行義務,但實際是政府財政只給人頭經費的60%,沒有辦案經費,此外,公安局不僅沒有錢給派出所,派出所還得每年給公安局交8萬元錢。派出所從哪裡搞錢,當然是用自己的權力找老百姓搞錢,這不就成了一個違法者嗎?這就是"靠違法養所謂的執法"。派出所是這樣,基層的法庭不少也是吃了原告吃被告。

有的人說中國的法制越來越完備了,中國社會越來越接近法制社會了,我相信一半。因為這個社會的多數人(特別是窮人),要想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是越來越難以支付成本了。
13、科技推廣制度

科技推廣制度也是一個抽水機。農村急需要科技服務,這是毫無疑問的。農業大學的學生,讀了四年大學,幾年的碩士、博士,到農村當技術員,會去嗎?當然不去!因為技術要追求高回報,中國農村小農經濟沒有可能支付高價讀大學后所需要的回報。市場配置技術,結果就是有農業技術的大學生遠離農民、遠離小農經濟、農村的技術人員越來越少。技術是不是絕對的不下鄉呢?不是的,比如雜交種子下鄉了,技術為了追求高額回報以一種物化的特殊壟斷方式下了鄉,農民不得不付出使用"技術"的高額代價。所以,靠市場配置技術的結果是兩個,一是技術人才遠離農村;二是農民使用技術必須付出高成本。

歷次鄉鎮機構改革,工商要加強、稅務要加強、財政要加強、土地要加強,凡是找農民收錢的部門都要加強。凡是農民需要的技術服務部門,比方說,農業技術推廣站、漁業技術推廣站、林業技術推廣站……統統轉制,統統推向市場自謀生路,這樣改革的結果就是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網破、人走、技黃",農民獲得廉價的技術服務的權利被剝奪,為技術獲得壟斷收益創造了可能,這樣改革的結果只會導致貧困的農民更加貧困。
14、市場主體制度

很多人都認為,農村最早改革開放,分田單幹了,農民肯定是市場的主體,肯定有市場主體的資格。其實不是這樣的,今天的農民還沒有獲得完全的市場主體的地位。

農民休耕,不僅要照常交稅,還要受到罰款。這就等於用一種強制力逼農民用低償或無償的勞動力與土地結合,生產大量的廉價的農產品,來保證城市人的要求。農民有市場主體的地位嗎?顯然沒有完全的市場主體資格,而我們那些主流經濟學家和政府的官員動不動就要求將農民統統"推向市場"。一方面不給農民市場主體資格,另一方面要把農民推向市場。這是個什麼道理 ?很清楚,強制2.3億個農戶生產,生產了,再把他們推向市場,形成無序的過度的競爭,農民能夠得到社會平均利潤嗎?農業本身回報就很低,農民怎麼不窮啊!

15、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也是一個抽水機。城市戶口相對於農村戶口是很值錢的,我讀小學時就知道城市戶口的人的優越和高貴,城鎮戶口的同學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和我們農家子弟不一樣。我當時好羨慕有城市戶口的人。85年,我當鄉書記了,很多農民找我解決戶口,戶口要糧食、公安、民政等好幾個部門聯合辦公,最後分管的縣長簽字才能解決,解決一個戶口除了要花很多錢外,還要花好多的時間和精力。到了90年代初期,縣城的戶口每年出售100個、200個、500個不等,每個30000元,一些農民,借債也給自己的孩子買戶口,買高價戶口還要開"後門",那時也有好多人求我走後門,有的人真是哭著求我。再到後來,全國都賣戶口了,有的城市一個戶口賣十幾萬甚至更高,現在要得到北京等城市的戶口,依然還要出錢買,我在北京工作好幾年了,就是做不成北京人,因為買不起戶口。戶口這個東西,吸走了多少農村的財富!
16、招標制度

現在,農村做一點公共設施都要招標了,似乎這就是公平的制度。也許招標制度在國際上或發達地方確實好,但在不發達的農村我認為不怎麼好,是一個歧視的制度,加重農民負擔的制度,必須改進。在一個不發達的地方,市場不能形成充分的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招標就是幾個幹部和幾個他們招來的"哥們"之間的公開的、合法的"灰色交易"。在招標的遊戲中,既沒有充分的市場競爭,又沒有民主監督,99%的人被排斥在外,這樣的招標只能是權錢的合謀。本來可以10萬干好的事情,預算打到50萬,權力和資本分肥;本來可以讓農民的組織組織農民干,實行以工代賑,最後也來一個招標,實際上是權力和資本排斥窮人。現在,國家投入農村的"六小建設"資金的使用,和八十年代比較,一元錢只能做一毛錢的事;國家最近幾年的扶貧資源越來越多,但脫貧的人數越來越少,有一個貧困省的政策研究的領導跟我說,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的效果了。對於扶貧資源使用的效力越來越低的問題應該引起反思了。
17、監督制度

現在,越來越多的食品越來越讓人不放心,越來越多的藥品越來越讓人不放心,越來越多的彩票越來越讓人不放心,越來越多的股票越來越讓人不放心,越來越多的保險越來越讓人不放心,越來越多的銀行越來越讓人不放心……越來越多的監督部門越來越讓人不放心。面對越來越多的不放心,如何解決呢?越來越多的人開的處方依然是——加強監管。

西安寶馬假彩票案出現了,大家說主要是缺乏監督,公證部門不是監督部門嗎?彩票管理中心不是監督部門嗎?消費者協會不是監督部門嗎?很多人又說了——現在的問題是誰來監督監督部門,需要在監督部門之上再安排監督部門。人民銀行是監督銀行的,現在又搞一個銀監會,那我要問,假如銀監會腐敗了,那是不是再搞一個"強監銀會"呢?

我要申明,我不是反對監督,當然要監督。但有兩點要搞清楚:一是什麼樣的監督,誰來監督;二是誰支付監督的成本,支付的監督成本誰在受益。我們現在的監督體系越來越複雜,但總是見不到老百姓的角色,總是有權的人監督有權的人,最後的結果是合夥搞我們這些沒有權的普普通通人的鬼。監督是一種權力,權力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總是打著為多數人的旗號,讓多數人支付成本,而某他們自己的利益。監督者越多,老百姓支付的成本越高;支付的成本越高,養的"監督"越多;養的"監督"越多,監督的有效性越難以保證;越是難以保證,越要更多的"監督" 。這個"監督怪圈"讓我們老百姓一次又一次的出錢,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受騙上當,還不得不再一次又一次的出錢……

18、代表制度

縣裡面開人民代表大會,十幾個農民的代表權只相當於一個城裡人的代表權。至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更不用說了。就是一個鄉鎮開人民代表大會,參加會議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幹部,沒有幾個是純農民的;有幾個是純農民的都是幹部提名的。這樣的代表制度,決定了人數最多的農民"失語"。

類似上述導致貧困的制度還有。如果這些制度對窮人和富人;城裡人和鄉下人;對老百姓和當官的;對主流和非主流是一視同仁的、是公平的,我想農民不會這麼苦!農村不會這麼窮!

主流社會對很多問題的認識就是建立在自以為是基礎上的。就像當年回城知青對農民農村的認識一樣。有些知青回到城后,講述在農村的苦難,說在農村浪費了十年的青春。當時,沒有人認為這句話有問題,其實說這句話的人也並不一定有歧視農民的思想。但是這句話的潛台詞——卻是說農民世世代代都浪費掉了——農民同城裡人相比下人一等。正是主流人群自覺或不自覺地歧視農民,所以才有這些不平等的制度。這些不平等的制度設計,是有意或無意間這麼形成的。所以,主流社會要認真反思;正因為是無意識的歧視,更應該認真反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2 20: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