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路加福音》第十四章讀經分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往加國 發表於 2016-9-16 10: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隨處的教導:宴席上和行路中

耶穌除了醫病,趕鬼,講道,門徒訓練,祂還隨時隨處教導。這一章就是在宴席上教導法利賽人,(1-24)在路上教導跟隨者(25-35),這裡面大概有五種人:假敬虔的法利賽人; 假名聲的賓客;假殷勤的主人;假安全感的猶太人;懷著錯誤期望的群眾。

從路加福音看,法利賽人和文士,包括律法師(可能是文士的老師)都起來抵擋耶穌,還有一派,撒都該人至今還沒有出現(以後章節會提到)。

從福音書看到,宗教領袖請耶穌吃飯,是宴無好宴,桌前的主人和嘉賓想判斷主耶穌,主卻在他們最意想不到的時候判斷了他們。7:36節,法利賽人西門請祂,祂去,指責西門的愛不夠,所以的赦免少;11:37節,法利賽人請祂吃飯,祂把一桌人痛斥一番;這裡14:1法利賽人的頭請客,明知他們想窺探,祂還去,為什麼?耶穌批評他們,責備他們,甚至詛咒他們,如六禍,主要都是說他們表裡不一,光有敬虔的外表,沒有愛神愛人的心。耶穌之所以這樣下猛葯,還是希望他們能夠迷途知返,認識自己是一個罪人,重新迴轉到上帝的面前。只有5:29節,利未,就是馬太,寫馬太福音的那個門徒,先蒙召,后請耶穌,回應福音。

1-6節,還是「安息日治病」的這種挑戰,請記住,主已經「違反」安息日至少七次。祂曾在安息日趕鬼(路4:31-37);治好患熱病(路4:38-39);讓門徒掐麥穗吃(路6:1-5);治好癱子(約5:1-9)和右手枯乾的(路6:6-10),釋放受撒旦攻擊的駝背女人(路13:10-17),以及治好生來瞎眼的(約九章)

為什麼主的敵人還要更多此類的證據,大概是不同地點,不同場合,不同的法利賽人吧,因為當年可不像今天,有微信這樣快速的通訊手段,願主的兒女借用這種手段,不是行傳銷之事,貪戀物質享受,標榜個人魅力,呼朋喚友喝美酒,而是把真正的耶穌基督的福音傳到所有人的耳中。
7-11節,耶穌針對一個現象,當時的客人自以為自己是最尊貴的,所以選擇坐首位,耶穌說了這番話,並且指出什麼是聰明的做法,先坐在末席位子,然後因為這人比所有人地位高,就會被請到首位。耶穌並沒有到此為止,這都是今世的聰明,耶穌要提到一個屬靈的高度,於是11節的話耐人尋味,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耶穌就是這榜樣,在腓立比書2:5-11。所以基督徒要的就是謙卑順服,不是今世被升高,盼望的是耶穌再來時得到的獎賞,這是我們眼睛不能看到的,但懷著信心可以等候的。

談到應用,我們中國人大都比這些法利賽人聰明,都知道這個酒席的道理啊,總是會謙遜一番,先坐在一個末次的位置。但大家知道嗎,雖然人先坐在末席,但人的心並不甘心坐末席,如果一直沒有改變,這座酒席就食之無味了。

跟今天一樣,耶穌的時代也有一些「身份象徵」,有助於提高和保障社會地位。你若獲邀造訪「適當的家」,坐在「適當的位置」上,別人就知道你有多重要了----重點在於名聲,不在於人格。他們認為坐上適當的位置遠比活出適當的樣子來得重要。甚至今天在一些基督教機構作異象分享晚宴的時候,把知名人士放在主席台的最前最中間的一桌,是不是也有「這一點點味道」呢?作主的門徒實在要處處小心才是。

12-14節,耶穌看到當時人請客的動機,實際不僅是當時,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道書1:9)一是鞏固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地位;二是維持與其他群體的聯繫,並講究互惠互利,禮尚往來的原則。耶穌在這裡不僅是要求社會關懷的表現,更講到讓神的心意滿足而在末日得神獎賞這個真理。今天在教會團契,小組層面,特別是聚餐等,我們願意多付出一些嗎?有一個弟兄的見證真是好,他說,團契一百多人聚會,每個人帶的食物有多有少,甚至有人沒帶,甚至長期來都不帶什麼,別人看了都會發怨言,弟兄兩口卻每次都是4-5種菜,用最大的盒子,至少滿足20個人的食量。他說:「我帶多少,是我對神的奉獻,一旦交出去,放在桌子上,就是神的東西,神願意給誰,神就憐憫誰,賜福誰,人還要說什麼嗎?」感謝主,真是屬靈的看見,而且真實地活出來。

最重要的是大宴席的比喻,15-24節,耶穌常用大宴席的比喻指將來新天新地與神同行,具體如何,我們透過宴席規模之大,氣氛之熱鬧,管中窺豹。參加宴席的,都是與神的永恆有份的,請客的打發僕人去邀請,強調一個真理:人之所以得救,是因為響應神的邀請,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反之,如果他們失喪了,也是因為自己的過錯。千萬不要因為日常生活的關懷而忽略上帝在末世的作為!

在耶穌時代,公開宴請窮人和殘疾人是不合宜的(也不能邀請婦女),但主吩咐我們,要把這些有需要的人放在賓客名單之首。現代世界競爭激烈,神的兒女很容易變得關心成敗多於犧牲和服侍。「我會從中得到什麼?」可能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太19:27 起)。我們要竭力持守主的無私態度,樂於與人分享所有。

第二部份(25-35節)是正走著路,耶穌轉回身教導跟隨者,隨著耶穌名氣的增大,有不少跟隨者,想成為耶穌的門徒,但耶穌不願他們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得什麼。這前一段是耶穌在加利利門徒訓練時提到的基本相同: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做我的門徒,你們可以再參考以前所談的。我想講另一句比較讓我們為難的話,就是26節,信耶穌要我們捨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生命,太難了。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老師讓一個學生寫出20個她所愛所關心的人,然後讓她捨棄10個人,再捨棄5個人,再捨棄一個,一個,一個,壓力之大,最後這個可憐的女孩子痛哭流涕,說明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珍愛的人,怎麼放棄呢?

你們知道嗎,在猶太傳統中,外邦人歸奉猶太教時要離開他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甚至他過去的一切(亞伯拉罕就是第一個例子)。耶穌的呼召也可與轉教相比,若有人要成為耶穌的門徒,他就要改變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並跟隨那位救贖的主,要強烈地愛基督,以至於相比之下,其他所有的愛就彷彿像「恨」一樣了。不但如此我們必須厭惡自己的生命,甘願背十架跟從基督。

如果你真得愛你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的話,就迫切給他們傳福音,帶領他們信主吧!

我們必須明白作門徒要付出的代價,所以耶穌用兩個比喻來教導跟隨者思考。注意!Attention!祂的原意不是叫門徒計算完了,放棄,而是計算以後,知道神給的遠遠過於自己失去的,從而堅定跟隨的腳步。34-35節,鹽的比喻,告訴我們,不但跟隨,還要忠誠,恪盡職守,不然不被神使用。慢慢地你們會發現教會中總有一些基督徒遊離在其中,沒有經歷神,不去認識神,也沒有機會事奉神,這種光景是岌岌可危的,求主復興他們。阿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