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與西醫的差異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6-9-12 1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般認為,中西醫學因為其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異,因而各自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其實還不止於此。它們應該分屬於兩門不同的學科,因為它們雖然都是以「人」為研究對象,以「健康長壽」為目的,但是在臨床實踐中,其行為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中醫是以「健康」為著眼點,以保養健康而達到防病祛病的目的,而西醫則是以「疾病」為對立面,以找病治病,繼而希望達到健康為目的。因此,它們不僅有著不同的理論,而且還有著不同的行為方式。

中醫是以「保養健康」為目標的綜合學問

中醫學關於生命、疾病和健康的學說認為,人體的正氣及內在的調整能力是內因,健康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有病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認為疾病是消滅不了的,人與疾病及病菌是處於動態平衡之中,人體內自穩調節能力的偏盛偏衰都會引起疾病,健康就是人與自然、人與外在環境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因此,中醫不致力於治病,而是致力於保健,它認為健康扶正,其病邪必自去。其身體就可以恢復平衡狀態。

千百年來,中醫學始終以「上工治未病」的預防保健思想為第一原則,探索出許多別具一格的保健理論和簡便易效的調理平衡的方法和技術,在醫患關係中尤其強調「醫先正己」的首要因素,要求每個醫生必須一知養生,二知治神,使自己處於一種高健康狀態,這樣才能以我之精氣神調病家之精氣神。有資料表明,在各種行業人群中,中醫大夫的壽命及健康素質都居於較高水平。

由此看來中醫把機體內的疾病和健康的矛盾更多的看成是「內部矛盾」而非「敵我矛盾」,以協調、調節、調理等方法為主,即以調動機體自身的能力來處理或化解這些矛盾,而不是直接借用「武力」去征服和消滅這些「病症」。中醫的「針刺療法」就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明:針刺是沒有藥物進入體內的,也不是直接刺激病灶點,那麼它是怎麼去征服「病症」的呢?它就是靠疏通信息通道激發和調動機體的正氣來抵抗或平衡病症的。

另外,中醫「治未病」學的思想有兩個層次的意思,一是「未病先防」即「預防保健」,二是「已病防變」即依據「陰陽互根和互相生克制化」的哲理,有目的地去扶持和調動尚未患病但與已病的臟器或組織有關聯的臟器或組織,也就是讓自身健康的臟器或組織去對抗和平衡已病的臟器或組織。這也就是中醫所謂的「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

中醫的理、法、方、葯很多都是以「扶正祛邪」、「補虛瀉實」等為出發點,都是一種保護健康、養護生命的思想和方法。如中醫的氣功導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食療和足療等都可視為保健養生的好方法,甚至大部分的中藥湯劑都可以認為是保健養生的食療方法,因為大部分中藥並不具有消炎、抗菌、抗病毒、抗癌、消除病因、病灶或是降血壓、降血糖的功能,而是通過調節機體的自我健康機能而達到愈病的效果的。

西醫是以「防病治病」為目的的一門學科

西醫學是在西方物質科學強大的推動下,拋棄了其傳統的醫學理念而迅速的成為獨霸世界醫壇的主體。它的快速崛起是因為它得益於西方科學和技術的動力和理念,即視「疾病」為敵人。以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競爭理念為宗旨,憑藉其先進的藥物和技術手段,對疾病施行全面的吏政和武力鎮壓,因而深得人們的信賴。這種主要針對疾病而產生的學問,橫掃了生命健康領域中「疾病」的氣勢和推崇,繼而西醫在19和20世紀就成為了世界醫學的霸主。

西方醫學是本著以「疾病」為對立面的觀念,去編織醫學的知識經緯,是圍繞與疾病作抗爭的價值取向,去構建醫學的理論模塊。它的醫學語言,則是充滿著對疾病的憎惡、排斥和恐懼。醫學的實踐問題和實效問題,被轉換成為疾病的認識問題和理論問題,進而導致「努力找病,除惡務盡」的現代醫學診療思想,這也正是達爾文的競爭思想的具體體現。

西方現代醫學在這種「努力找病,除惡務盡」的思想指導下,如同軍事科學「努力發現敵人,然後消滅敵人」的指導思想一樣。所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但是其後果更是悲慘的。即現代醫學的這種針對疾病的策略主要是對抗治療,這無異於是使用武力或戰爭來解決社會的矛盾和爭端一樣,把一切疾病都當作敵人務必強行消滅乾淨。同時,在這種理論和思想的指導下,現代醫學把傳統中醫不知病而只辨證,不抗擊病而去調理扶正的思想斥之為不科學。而極力主張:你血壓高,我給你降血壓;你血糖高,我為你降血糖;發燒我給你退燒;炎症我給你抗炎;有細菌病毒的我給你用抗菌和抗病毒的葯;你局部有毒瘤或壞損我給你手術切除。這種對抗的武力方式,其結果是「努力找病,除惡不盡,再添新病」。

在生物醫學時代,占統治地位的是西方醫學的疾病模型,它認為疾病的一切行為現象,都是必須用物理和化學的原理來解釋。它把敢於向生物醫學疾病模型提出疑問,並主張建立更為有用的模型的人視為異端。即便是後來(1977年)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即身心醫學)模式,但他還是停留在以疾病為對象上,仍然是一種疾病模型,因為他還是在回答「病從何來」的問題。

一百多年來,現代醫學(西醫)憑藉其先進的設備、威力迅猛的藥物和強大的技術手段,期求將所有的疾病全部消滅乾淨,真有那種「打不盡豺狼,絕不下戰場」的氣概。然而,在「醫療戰線」上奮勇作戰的白衣戰士們總也下不了戰場,因為這些豺狼有的雖然被消滅了,但有的又起死回生,甚至進化成更加張牙舞爪的「惡魔」,真可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至此,現代醫學(西醫)也開始反思,也早已意識到利用這種武力和高壓政策來對付疾病不完全正確,也很想轉到以研究健康、保護健康、依靠健康的理念上來。但是,現代醫學(西醫)的知識積累都是以「疾病」為對象的,所建立的一套行為體系也是以針對「疾病」而設計的,加之經濟利益的驅使和慣性的力量,現代醫學(西醫)恐怕是一時半會也停止不了「競爭」的腳步。因此,這些決定了現代醫學(西醫)未來的長期任務和目的仍將是「防病治病」,仍將只能是一門治病的科學。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6: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