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吳韻漢風 -- 水鄉甪直古鎮一日游 參拜葉聖陶老師

[複製鏈接]

810

主題

1169

帖子

488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8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不爭春 發表於 2016-12-7 12: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linkway(上海) 2015-07-24 22:46:45

  

  甪直190

  神州水鄉第一鎮,這是甪直(Lu Zhi)用來介紹自己的名片。原是我國著名社會學、人類學家費孝通對江蘇省蘇州市甪直鎮的高度評價和讚譽。

  其實,甪直鎮作為神州水鄉古鎮的佼佼者,也是名不虛傳,它具有2500年的文明歷史。特別是她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迹、古橋、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銀杏樹令人讚嘆不已。甪直與蘇州古城同齡,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古鎮,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古鎮甪直豐富燦爛的文化,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甪直,地處蘇州城東南25公里,是吳中區的東大門,距上海虹橋機場58公里,蘇滬高速、蘇崑太高速、蘇州繞城高速公路、蘇滬機場路穿鎮而過,東方大道直通古鎮。

  水是古鎮的靈魂,甪直地處太湖流域,是水分水析、水系水縈、水抱水環的澤國典型,素有「五湖之廳」、「六澤之沖」的美譽。彎彎的河道似玉帶環繞著古鎮,碧波蕩漾的河道兩旁是精美而形態各異的纜船石雕駁岸,這也是古鎮輝煌歷史的寫照。甪直水秀,橋也美。在古鎮區5.6公里長的河道上,歷史上曾橫架著形式多異的江南小橋72座半,有多孔的大石橋、獨孔的小石橋,寬敞的拱形橋、狹窄的石板橋,雙橋、姐妹橋、鑰匙橋、半步橋等。

  門票:  78元(進入古鎮免費)

  停車:  免費

  

  門票包括了萬盛米行(農具博物館) 、葉聖陶紀念館、保聖寺、沈宅、蕭宅、王韜紀念館、甪直歷史文博館等景點。

  

  先看下地圖

  

  出停車場,到曉市路,迎面是「神州水鄉第一鎮」碩大的招牌

  

  過甪直古鎮牌樓,進入甪端廣場,廣場中央的是古鎮的吉祥物「甪端」。

  甪端,傳說中的神異之獸,吉祥之獸,日行一萬八千里,懂四方語言。

  相傳古代獨角神獸「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徑甪直,見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長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來,沒有戰荒,沒有旱澇災害,人們年年豐衣足食。

  

  從甪端廣場,前方有兩條路,右前方是稻市弄,左前方是一條小河,河北岸為西匯上塘街,南岸為西匯下塘街。

  永寧橋,圖中右側是西匯下塘街。

  

  永安橋

  

  繼續前行,是香花橋

  

  香花橋北,是一條古樸的商業街「香花弄」,直達保聖寺

  

  保聖寺

  千年古剎,寺內古物館里的塑壁羅漢相傳是唐代塑聖楊惠之的作品。保聖寺原名保聖教寺,始建於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興寺廟。保聖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聖寺歷代興廢,最盛時,殿宇5000多間,僧眾千人,範圍幾達半個鎮。及至明代成化年間,寺內仍有200多間建築,保持了一流寺廟的格局,號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內現存建築有二山門、天王殿、古物館等。

  

  

  古物館

  內有世界聞名的「塑壁羅漢」。據《吳郡甫里志》記載,原來的大雄寶殿建於公元1013年,殿內供奉釋加牟尼佛像,旁列羅漢十八尊,為聖手楊惠之所摹。楊惠之(713-741年),吳縣人氏,唐開元年間,他與吳道子一起學蘇州畫家張僧繇的筆法,后專功泥塑,當時有「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的美談。楊惠之在南北各地寺院製作過許多塑像,但由於泥塑作品不像石刻銅雕那樣經久,因此其真跡很難保存下來。1918年夏天,史學家顧頡剛應葉聖陶等人之邀來游保聖寺,在大雄寶殿里見到這出自唐代聖手的作品時,不禁為之驚愕傾倒,興奮之情難於言表,但當時大雄寶殿已由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十八尊羅漢塑像隨時有被毀的危險,於是就在報刊上將這堂久不為人注意的羅漢公佈於眾,呼籲搶救,但當時的政府未能立即採取措施。

  1928年,大殿半邊墜塌,半數羅漢被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過後,經蔡元培、馬敘倫、葉楚傖、顧頡剛等先生的呼籲,公私合力集資倡修,1932年,由建築專家范文照設計,建造了這座中西合璧式的羅漢堂,並由雕塑家江小鶼、滑田友等把這倖存的九尊羅漢塑像放在這個位置,現館內羅漢塑像雖僅存一半,且還有殘缺,但仍不失為古典藝術上的瑰寶。1961年,保聖寺羅漢塑像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葉聖陶紀念館

  葉聖陶(1894-1988),享年94歲,名紹鈞,生於蘇州一個平民家庭,因家境清貧,18歲於蘇州草橋中學畢業后,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1917---1921年在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從此與甪直結下了不解之緣,葉聖陶把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長的搖藍,親切地稱之為「第二故鄉」。

  1949年後,先後出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主席。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葉聖陶紀念館在保聖寺內,館內東則是當年的「女子樓」,1919年,葉老夫人胡墨林應邀女子部教師,在此執教三年,西面是「四面廳」,四面環通,是當年「五高」的博覽室,葉老常把自己購買的中外進步書籍供學生閱讀,如今廳堂內安放著葉老的遺容面膜,供參觀,西面是「鴛鴦廳」,是當年教師的辦公室和集體宿舍。

  展廳部分主要以珍貴的實物、照片及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介紹了葉老光輝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學、社會活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貢獻,特別是在甪直期間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實踐、文學創作等。

  

  葉聖陶紀念館,是葉聖陶當年任教的「吳縣第五高等小學」舊址,現被列為江蘇省學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香花弄和西市上塘街口,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就在這裡。

  沈宅

  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建於1873年,距今有130年歷史,原建築面積為3500平方米,現向遊客開放的只屬西部的720平方米,沈氏擁有眾多的產業和財富,明末清初以來,俗語「沈半鎮」就廣為流傳。

  宅內儀仗廳(擺放官帽、花轎等),現為甪直古鎮保護成果簡介展。這原是沈家便廳,招待一般客人的茶廳,現作為「吳東水鄉婦女服飾展」的展廳,在這裡,將使我們沉浸於充滿水鄉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中。說起水鄉婦女服飾,半世紀前還比較普遍,生活在蘇州以東的甪直、勝甫、唯亭、陳墓一帶的農村婦女,依然保留著傳統的民俗服飾,形成了以頭扎包頭巾、身穿拼接衫、花布胸兜和拼擋褲、腰束作裙、作腰,小腿裹卷膀,腳著百納繡花鞋為主的一整套(8件)服飾,富有江南水鄉特色,故有「蘇州少數民族」之美稱。

  

  

  西匯下塘街的一個弄堂

  

  西匯下塘街的一個弄堂

  

  往前到底,是南市上塘街,這裡是縱橫兩條河交叉的地方。

  對面的廊橋是「君臨橋」

  

  圖中前方是「進利橋」

  

  

  進利橋

  

  

  到南市上塘街,向南,過正源路。

  正源橋,連接南市上塘街和南市下塘街。

  

  繼續向南,興隆橋

  

  興隆橋的南側,是萬盛米行的碼頭,現在是水上游的碼頭

  遊船,150元,可乘4人。

  

  向南,到「南昌橋」,再往南也就出了古鎮。下塘街的南面,有新建的住宅樓。

  過南昌橋,來到南市下塘街,回頭向北。

  

  從南向北看興隆橋

  

  萬盛米行,就在這裡了。

  萬盛米行是甪直鎮一家老字號店鋪,始於民國初年,由鎮上沈、范兩家富商合夥經營後轉殷家。米行規模宏大,有存放米食的廒間近百,是當時吳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為甪直鎮及周圍10多個鄉鎮的糧食集散中心之一。

  葉聖陶先生的小說名篇《多收了三五斗》,寫的就是這裡。

  

  

  

  店鋪后是寬敞的石槔大院,穿過院子來到「耒耜堂」,堂內陳列著江南舊式稻作農具和加工穀米的器具,成為一處獨具水鄉風情的「農具博物館」。

  

  

  農具

  

  

  下塘街,有一家懷舊連環畫小店

  

  萬安橋和三元橋(圖中橫著的橋)

  

  三元橋

  

  繼續向北,到了王韜紀念館(原沈氏舊宅)

  

  王韜紀念館

  位於中市下塘街6號,為一座具有清代建築風格的住宅,佔地800平方米。坐東朝西,共分王韜生平事迹陳列室、王韜故居和韜園三部分。門樓上書有錢君陶先生題寫的館名,宅中為面闊三間的鴛鴦廳,上懸匾額「蘅花館」,大廳正中豎有高大的木雕屏風,屏風前置有王韜半身銅像,廳柱上分別鐫刻著王韜自撰的對聯:「短衣匹馬隨李廣,紙閣蘆簾對孟光。」還有當年康有為題贈給王韜的對聯:「結想在霄漢,即事高華嵩。」最後是一個小花園,名為韜園。

  王韜(公元1828年—1897年),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義政論家。甪直人,初名利賓,字紫詮,號促弢,又號天南遯叟,出生於書香門第,18歲以第一名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接受英國傳教士麥都思邀請,到英國教會在上海的墨海圖書館工作,從事編譯西學書籍達13年,廣泛接觸了西方的社會科學知識。期間,太平天國革命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相繼爆發,王韜多次上書,進獻「平賊」和「御戎」方略,當局未有實際表示,他深感失望。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軍攻克蘇州、常州地區,進逼上海。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王韜回鄉探望病母,滯留里中三個月。為保護身世家產,他曾化名黃畹,上書太平軍蘇福省總理民務逢天義劉肇均,建議太平軍以不進攻上海為條件,來換取外國不再資助清朝軍火的保證,並建議太平軍力爭長江上游,分兵干擾清朝海道運輸等。不久,此書落到清軍手中,並被查明,李鴻章遂下令以「通賊」罪緝捕他。這年十月,他在英國領事慕西士的庇護下避禍香港,從此改名為韜,號天南遯叟。

  避居香港后,王韜在英華書院幫助英教士理雅各翻譯《詩》、《春秋》、《左傳》等中國古書,暇時兼治經學。同治六年,他應理雅各之聘,赴英譯書,順便遊歷了英、法等國,悉心研究富國強兵之道,見識大長,思想也隨之發生變化。 同治九年,王韜回香港,與友人集資買下英華書院,改為中華印務總局。同治十三年,在香港創辦了著名的《循環日報》,自任主筆,傳播西方文化,呼喚改革開放,鼓吹變法圖強,其思想對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和立憲運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後面有個小花園

  

  

  

  和豐橋

  

  富昌橋

  

  

  

  上塘街(育才路以東的弄堂)

  

  江南文化園

  佔地62800平方米,總投資2.3億元人民幣,古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園林景觀達52500平方米的集休閑、娛樂、觀光於一體的、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古典式園林,免費開放。

  

  

  

  

  

  門樓后是古戲台

  

  紹鈞橋

  

  甪直歷史博物館,位於江南文化園內

  

  蕭宅

  位於和豐橋(中美橋)南約30米,中市上塘6號。建於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佔地一千多平方米,是保存較好的清代民宅。此宅原系清代武舉人楊姓所建,后售於里中望族蕭冰黎,故稱蕭宅。蕭冰黎在「五高」任教,為地方公益作出過貢獻。其子蕭乃震留學德國,其孫女蕭芳芳是香港電影演員。現蕭宅內設為蕭芳芳演藝館。

  

  

  

  連接西市上塘街和西市下塘街的善仁橋

  出蕭宅,沿西市上塘街往西北

  

  路過善仁橋,就出了古鎮景區,回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21: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