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零售業被電商打敗是因為沒有信息化基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7 23: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印度人說中國人跑得太快,靈魂跟不上腳步。零售業O2O、全渠道推行得太快, 反而暴露了信息化基礎薄弱的缺點。」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在2016中國連鎖業O2O大會上說。

  裴亮還指出了目前中國零售行業轉型中的問題癥結:營銷端快速吸引客流的時候,後援跟不上,商品無法實現線上線下共享,訂單無法實現線上線下共享。

  關於連鎖業O2O,來自步步高集團、萬達飛凡、京東到家、天虹百貨等轉型企業的代表們都有哪些洞見?他們是怎樣反思O2O、全渠道、數字化以及網際網路對傳統零售的再定位問題的?以下是幾位知名CEO的觀點乾貨,經中國電商觀察編輯整理:

  1.裴亮(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IBM、德勤公司對國內上市的零售企業做調查,從業績表上看出,過去四年,上市零售企業凈利潤一直處於下滑趨勢。

  對於2016年,企業應該採取什麼策略,零售老總們集中關注五個問題:

  1.顧客營銷與服務、門店數字化改造。

  2.供應鏈效率優化。

  3.業態創新與新業態發展。

  4.強化商品管理與商品採購。

  5.人員激勵與組織架構調整。

  中美兩國電商和實體零售對比來看,中國,網路零售市場,90%是純電商佔據,傳統零售開展全渠道、O2O目前取得的市場份額為9.9%,美國的網路零售市場中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沃爾瑪。

  零售企業在所做與消費者需求之間存在著數字化鴻溝。消費者選擇全渠道關注的問題,喜歡移動端的購物方式,喜歡選擇多元化的電商平台購物。零售企業做的轉型中依靠PC端實現的比例仍然是50%。消費者關心線上推送信息,上市新品和打折信息排第一,店員推薦是消費者接受的信息推送方式。

  傳統零售業轉型網際網路目前存在三個短板:

  1.沒有掌握顧客的個體信息,無法精準推送。

  2.找到消費者后,不知該推送什麼內容。

  3.線上線下沒有打通。

  在吸引消費者復購的過程中,店家的服務態度、商品質量和購買是否方面仍是主要因素。

  在傳統零售數字化轉型的問題中,急需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選擇全渠道的業務模式。百貨類企業談數字化轉型,相對一致的觀點是認為,不應該做商品的全渠道,而要做服務的數字化。超市業態更希望通過優化供應鏈、找到特色商品來增加網上銷售。

  2.建立合適的組織架構和考核體系。印度人說中國人跑得太快,靈魂跟不上腳步。零售業O2O、全渠道推行得太快, 反而暴露了信息化基礎薄弱的缺點。我們在營銷端快速吸引客流是,後援跟不上,商品無法實現線上線下共享,訂單無法實現線上線下共享。

  3.全流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IT系統。

  4.基於大數據建立消費者的深度洞察。

  2.王填(步步高董事長)

  前幾天跟熊曉鴿聊天,他重新提了一個觀點叫羊毛還是要出在羊身上。

  線下零售中上市公司的利潤匯總不到200億,加上沒有上市的部分,不到500億。2013年以來,中國投資者每年砸向電商的錢有2000億。資本推動下,行業是扭曲的。包括現在O2O的投資者,也在重新思考這個領域的價值。

  線上的企業也走到了十字路口。這個關鍵點,投資者也在反思,資本究竟能不能燒出商業模式。有一句俗話說,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不可持續的不賺錢的商業模式也是扯淡。羊毛出在豬身上,其實是忽悠。所謂的豬來買單,其實是在玩擊鼓傳花的遊戲,A輪、B輪、C輪……最後誰是冤大頭。

  貝恩諮詢發布了2015年年報,有兩個發現:

  第一,中國目前擁有一億個中產階級家庭,中產又被分為下中產、中中產、上中產,下面是大眾消費。大賣場是工業時代的家庭,進入中產為主導的消費時代,是個性化、情調消費。

  第二,中國製造業的成本已經高出發達國家製造業成本的30%。

  在這樣背景下,傳統零售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例如做跨境購物,做好體驗和服務等。

  3.高書林(天虹商場董事總經理)

  網際網路對零售企業來說是一個環境而不是對手。網際網路是一種資源,它是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有了充分條件后,我們還必須培育我們的能力。網際網路給零售企業帶來了什麼?我認為是三個方面:

  一是,企業內部因為有了網際網路,組織效率、營運效率變得更高。外部是與消費者的連接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網際網路帶來了及時、精準的互動。

  二是,網際網路讓傳統零售的商業模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從理論上來說,商業模式就是一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因為有了網際網路,實體零售業的利益相關者以及交易結構也在發生變化,結果會讓我們零售的收入結構和成本結構發生了變化。

  三是,網際網路給傳統零售業帶來了價值觀的變化。最近在思考,為什麼東方社會後來被西方的工業文明超越?因為東方社會是一個縱向社會,而在西方,與生俱來以契約關係構建的橫向社。到了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這種變化因素類似,在原來的零售企業內部,比較看重中層的執行力,今天我們應該轉向更加平等、更加橫向、更加扁平化的組織結構。

  今天說數字化,其實O2O也是數字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今年315曝光的企業,平台搭建很不錯,僅有線上不夠,必須有實體,所以我理解的O2O不是簡單的從線上到線下,或是從線下到線上,它的本質是一種融合,高效有機的協同,叫什麼不重要,有些叫數字化,有些叫全渠道,它本身是一種新的零售方式。這種零售方式給我們帶來了本質的變化,原來的實體零售是三流合一: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不可分開,必須同步,今天因為有了O2O,我們的實體零售可以做到三流分離。

  原來以供應出發的零售模式,現在轉向以消費者需求角度的零售模式,我們起了一個名字叫「邊際零售」,按照消費者的需求、生活方式、當下要完成的情景任務,再組織開發商品,在賣場做沉澱、演示和營銷。有了數字化的方式后,零售的未來可能突破時空顯示,從滿足消費者需求出發。

  天虹全渠道O2O的方式又三種,商品數字化、顧客數字化和門店數字化。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個大方向就是我們要讓門店去電商化,讓電商去門店化,這兩條路徑走到一起是,已經開啟了一種新的數字化零售模式。

  4.任偉(萬達飛凡首席運營官)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傳統零售的數字化轉型,我結合飛凡的實踐分享四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是產品場景化。

  場景化的本質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融合,網際網路產品不再只是線上的服務和功能,二是要能與環境、設備、人產生互動。用戶的需求也變得可感知、可見、可控。在場景化的趨勢下,網際網路+的第一個特點是場景及產品,用戶需求依場景觸發,並由場景滿足。

  第二個觀點是用戶即流量。

  網際網路擁有的流量向用戶轉化的邏輯,在網際網路+時代已經不適用。傳統網際網路呈現流量漏斗,從登陸、瀏覽、註冊,直到下單;在網際網路+時代,場景用戶在先,產生流量在後,用戶和流量的轉化關係唄顛覆。

  第三個觀點是硬體即連接。

  傳統網際網路時代,用戶通過網頁、圖片、文字在屏幕上產生連接,網際網路+時代,用戶通過智能硬體與環境、服務、商品以及其它用戶產生連接,可以說連接無處不在。

  第四個觀點是數據即商業。

  這裡借用KK的話,今天的實體商業的數據從未如此豐富地獲取,並獲得全面應用。傳統網際網路時代,數據是碎片化的、零散分佈。網際網路+時代,通過商品、硬體與用戶的連接,可以獲取豐富的數據,未來的商業一定是數據的商業。

  飛凡在過去三年累積了很多大數據,包括會員的動線、畫像、營銷推薦、商戶關係、熱區分析、業態分析、票房預測、客流分析和銷售預測等。2015年飛凡的開放平台上,客戶在過去半年裡大概吃了238萬頓飯,看了37萬次電影,買了94次衣服,完了超過400萬個遊戲幣,為用戶節省了4.7億元,平均每個用戶節省大概200元錢。

  5.鄧天卓(京東集團副總裁、O2O戰略發展與創新孵化中心總經理)

  京東到家是從京東集團推出來,專門解決實體店快速實現電商化的解決方案,這在發達國家非常普及,例如塔吉特,在進入電商時,基本由亞馬遜做全套解決方案,包括流量、系統、運營、訂單執行,過了很多年後,形成自己的行業梯隊,才把事情接回去自己干,亞馬遜給了塔吉特一個很高的轉型起點。

  中國沒有辦法做這個事情,因為線下很多實體企業信息化技術並不存在,這導致庫存不準確、不同位置的庫存之間沒有聯通,促銷沒有統一規則,系統的邏輯和流程式控制制,這些基礎沒有做成的時候,貿然進入電商,進入O2O,所要付出的成本非常高。

  我梳理了一下,傳統零售業轉型的兩條路,要麼是自建平台,要麼是自建+合作。兩種模式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

  算一算自建平台的成本:

  1、人及系統研發:人均2萬/月,300人的研發+運營團隊,一年8000萬人民幣。高級管理層激勵20%的股份。

  2、流量。140元/每購買用戶。如果你有線下用戶的基礎,轉化到線上來,這個成本也很高。以轉化10%為例,差不多每個用戶的轉化成本是70塊錢。

  3、物流/履約成本。如果按照日均兩萬單,我相信這是非常多進入網際網路公司的傳統企業心理門檻,物流早期補貼,每年補貼7300萬,不管用什麼方案,用多麼高效的營銷手段,這些錢是基礎的,每年都要付的。每年2萬單差不多2.93億,,按照單均60元的銷售額,年營業額為4.38億,占的營業額是67%。

  再看看「自建+合作」模式的成本:

  同樣做4.38億的營業額,流量折算為3%的服務扣點,差不多1314萬,人成本:30人小隊,一年800萬,履約成本2元/單,全年730萬單,一年1460萬。總成本大概是3574萬,占營業額8%。

  如果你沒有辦法進入到一個以增長為資本增長的領域,這是你面臨的情況,你要燒3個億,去做每年4個億的營業額,而且不要忘了,這不是你的增量就是別人的增量。所以在信息化基礎打得不紮實的情況下,傳統零售的網際網路轉型,應該借鑒第三方力量來完成孵化。(完)

  本文作者郭娟,資深媒體人,長期關注電商、零售、互金以及傳統領域的網際網路+,現供職《商業價值》&鈦媒體。自媒體入住百度百家、今日頭條、騰訊企鵝號、搜狐科技等平台,歡迎關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15: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