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國際電影節上見不到紅毯的影子。2014年,當1972年朝鮮經典影片《賣花姑娘》(꽃파는처녀,The Flower Girl)的主演洪英姬(Hong Yong-hee)步入平壤國際大劇院時,她與其他人一樣走在水泥地上。朝鮮並不太熱捧自己國家的影星。
「這裡,那種文化的氛圍並不太濃,」 高麗旅行社(Koryo Tours)創意項目經理維姬·穆河丁(Vicky Mohieddeen)說。今年34歲的穆河丁是蘇格蘭人,現居北京。「和其他的電影節相比,它(平壤國際電影節)確實顯得很奇怪,」她說。
將於9月15日開幕的第15屆平壤國際電影節,不是人們所熟知的那種行業薈萃、談笑風生的場面。朝鮮的網路十分匱乏,外國人都被「個人指導」隨時隨地監督著。
平壤市有7家劇院,3塊電影屏幕,大部分本地觀眾觀看的,都是國外的獲獎電影。朝鮮的影迷們每天都為電影院的開門營業激動不已,在大門打開的一瞬間,他們幾乎是飛奔著進去搶座位。沒搶到座位的人會站在過道的左側,或者直接坐在地板上,許多座位是兩個人擠著一起做。穆河丁說,「這是唯一能觀賞到國際大片的機會。」
2014年,街邊小吃和爆米花才傳入朝鮮,一些中國人通過高麗旅行社飛來朝鮮。平壤國際電影節就是旅行社的一個合作項目,1989年,它最先由英國電影製造商尼克·邦納(Nick Bonner)發起,他是2013年朝鮮電影《飛吧,金同志!》(Comrade Kim Goes Flying)的聯合指導。
要想在一個神秘國度舉辦電影節有著諸多的限制。外界有很多人並不了解朝鮮。同樣,平壤國際電影節也鮮為人知。出席陣容從未對外公布。「經常是在我們到達的時候,我們才知道既定的項目是什麼,」穆河丁說。
過去,朝鮮上映的外國電影有寶萊塢(Bollywood)的(比如《彈雨里的愛情》(Ram-Leela),這是一部和《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相似的片子),越南夢幻影業(Vietnamese fantasy flicks)的動作大片《天命英雄》(Blood Letter),以及《屍體不沉默》(Mindfulness and Murder)這樣的泰國恐怖片,穆河丁記得還是在2012年平壤國際電影節的一個特殊場景里見過這部片子。
「這部片子毫不隱晦地描述了兩個人的外遇,」她說,「當屏幕上出現赤裸的床戲時,電影院里的每個人都尖叫了起來。」
威風凜凜……在2012年平壤國際電影節開幕式上表演的樂隊,就是圖中這個樣子。
比較受歡迎的電影類型有愛情片(通常沒有過分赤裸的橋段),短劇(比如英劇《福爾摩斯探案》(Sherlock Holmes)),以及體育片。體育片「表現個人與團隊精神十分出彩,」穆河丁說,「那是全世界共同的主題。」
2000年首部在朝鮮上映的日本影片,是山田洋次(Yoji Yamada)導演的、曾獲八個獎項的一部電影。這是朝鮮禁止日本文化入侵的50年禁令的首次突破。他們也展示了一部朝鮮製作的影片的片段,比如2007 年輸出法國的《女生日記》(The Schoolgirl』s Diary)這樣的影片。
電影節是難得的與朝鮮人民交流的機會——你還可以看看他們對電影的反應。「他們會哭,」穆河丁說。「比起西方觀眾,他們發出『哦』『啊』等叫喊聲時,真不是一般的響亮。」
朝鮮前任領導人金正日是個影迷,這不是什麼秘密。1987年,作為與不結盟運動國家展開文化交流的契機,電影節才被建立起來。1990年之後,每兩年舉行一次,來自40個國家的近100部故事片、短片、紀錄片以及美術片將得到展映。在一份PDF版的電影商的申請文件中,朝鮮電影委員會強調「電影節供有著獨立、和平與友誼理想的電影人們交流合作」。
電影選擇的流程仍然不為人知,但很顯然政治內容和衝突是一個重要考量。美國和韓國電影幾乎從未進入過朝鮮。不過最近,一部拍攝於2010年的美國電影《穿越》(The Cross)在朝鮮上映。電影由韓裔加拿大導演克里斯蒂娜·喬(Christina Choe)指導,講述一名墨西哥非法移民在試圖穿越美國邊境時被捕的故事。
「很顯然他們不會允許一部直接挑戰朝鮮價值觀的電影上映,」穆河丁說,在北京的旅行社辦公室里,她還負責處理外國電影意見書。「然而,我們並不知道他們的確切審核標準。」
在奉化大劇院(Ponghwa theater)舉行的電影節開幕式,可以比作朝鮮的奧斯卡——穿著短裙的迷人女主持和身著正裝的男主持使用朝英雙語為電影節做介紹。他們站在一座鴿子彩虹雕像旁的藍色舞台上。
比起前幾年,這已經算是進步了,穆河丁說。她從2008年第一次來朝鮮起,已經參加國四屆平壤國際電影節了。「從前,舞台的樣子是很傳統的,兩個主持人都穿著朝鮮傳統服裝,」她說,「而現在,他們很顯然做出了改變。」
電影節的獎項「火炬獎」,是一座帶火焰紋樣的奧運風格的獎盃。它是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其他獎項的獎品。最近一部獲此殊榮的影片,是一部名為《大好河山》(My Beautiful Country)的德國電影,影片講述了科索沃戰爭期間的故事。
國際評審團由五位業界專家組成。以前,法國製片人弗朗索瓦·麥戈林(François Margolin)、俄羅斯電影導演米哈伊爾·科塞萊夫(Mikhail Kosyrev)、悉尼電影批評家羅素·愛德華斯(Russell Edwards)都會列席,他們是2012年的評委。羅素還記得,當時他飛來平壤,在一間特別的放映室里觀看了16部故事片和10部短片。「感覺像在隔離室中的隔離室里一樣,」他回憶道。
評審團就在這些隔離室中就電影展開辯論。「當時的討論十分激烈、火熱,」愛德華斯說。「評審團中一位來自平壤大學(Pyongyang University)的電影教授沒有發表太多意見。剩下的幾個人,就每一部電影都做出了討論。」
儘管朝鮮在上世紀90年代經歷了飢荒,2015年遭受了使糧食產量減半的乾旱,但電影節還是能拿出新鮮蔬菜、麵包卷、瓶裝飲品和黃瓜牛肉小吃,來大宴電影節代表。朝鮮雖然沒有影星文化,但電影演員們還是有一艘大同江遊船(Taedong Boat Cruise)可以乘坐。
本地人看一次電影要花掉約合75便士的錢,而朝鮮的人均月收入是50英鎊。只有十名外國遊客獲准參加電影節,他們花費1500英鎊,可以乘坐朝鮮金星國家航空公司的航班,在平壤享受一次5天的旅程。
費用確實高昂了點。但電影節是為當地民眾舉辦的,所以旅行團不可能有機會看完所有電影節展映的影片,「只能看一兩部,」穆河丁說。為了做出補償,他們可以參觀平壤電影製片廠(Pyongyang Feature Film Studios),這被高麗旅行社的人稱作「朝鮮的好萊塢」,遊客們還可以與朝鮮明星進行問答活動。
大部分展映電影都沒有英文字幕。「如果有影片使用的是外語,而且還沒有英文字幕,那麼遊客們就不去看它了,」穆河丁說。「這樣一來,你就知道了,電影節並不是為外國人準備的。」
然而平壤電影節只是一個形象宣傳工程嗎?愛德華斯指出了平壤國際電影節與其他電影節的相似處。
「所有的政府和團體都通過投資藝術來與他們做的其他事情相抵。像戛納、柏林和聖丹斯電影節,有一部分是為了推動當地的產業利益,以及展示電影節策展人的精明和老練,」愛德華斯說。「那平壤電影節憑什麼可以例外呢?畢竟,發明電影節這個東西的,是墨索里尼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