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趣聞 | 古代沒有口香糖,口臭該怎麼辦?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9 02: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雞舌香

  漁公子在生活中發現,有口臭的人很多時候並不自知,不知不覺就給周圍的人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在古代這件事更有可能影響仕途!那古人都是怎麼防止口臭呢?

  

  古代治病都靠中醫藥材,「口臭」作為一種口腔疾病也有對應的治療草藥,名為「雞舌香」。約公元533 ~ 544年,唐代賈思勰的著作《齊民要術》中首次形容了這味藥材:「香之花蕾狀如丁子,曰「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為『丁子香也』。」

  此外,醫藥著作《夢溪筆談·葯議》中也闡明了:「雞舌香,治口氣。所以三省故事:郎官日含雞舌香,欲其奏事對答,其氣芬芳。此正謂丁香治口氣。」

  由此可見,朝廷官員是使用「雞舌香」的大戶,誰叫他們要天天對著皇帝講話呢?由此還鬧過不少笑話。

  大臣口臭差點招來殺身之禍?

  

  史料《漢官儀》中曾記載:東漢桓帝在位時,有一名侍中名刁存,年老且口臭重,而他每天早朝的位置離皇帝又非常近,每每議事都把桓帝熏得無法忍受。於是桓帝有一次就給了刁存一塊雞舌香,命他含在口中。

  由於雞舌香剛入口時有點刺激,所以刁存以為桓帝賜他的是毒藥,嚇得半死,估摸著是不是自己哪裡犯了大錯,因為每次跟皇帝談朝政他都面露難色。但他也不敢違抗,只能把雞舌香含在口裡,不敢吞下去。

  等他下班回家,突然就開始辭別親朋好友,搞得一家哭哭泣泣以為大禍臨頭,又不知是發生什麼事情。同僚好友得知后讓他把口中「毒藥」吐出來一看,才知道是雞舌香,鬧為笑談。

  求合作,送禮就送雞舌香!

  

  《三曹集》中《魏武帝文集》里曾記載:一代梟雄曹操曾送了一包雞舌香給諸葛亮,裡面寫了一張小紙條:「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漁公子以為曹操是諷刺諸葛亮有口臭,沒事找事!其實不然。

  原來那時候曹操正在挖劉備的牆角,並向諸葛亮表白,希望二人都能口銜雞舌香,在同一個朝廷里,面向天子奏事。可見,那時「雞舌香」已經成為了「同朝為官」的代名詞。

  

  雞舌香藥材

  

  武則天:有才有顏也沒用,你有口臭啊!

  

  到了唐朝,雞舌香的使用更為普遍。據孔平仲 的《孔氏談苑錄》記載,唐朝三省六部的官員們去見皇帝,嘴裡都要含上雞舌香,以免因口氣不佳給皇帝留下壞印象,影響仕途。

  相傳,唐代著名的宮廷詩人宋之問在武則天掌權時曾擔任文學侍從,他自恃長像儀錶堂堂,又滿腹詩文,理應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可事與願違:武則天一直對他避而遠之。

  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寫了一首詩呈給武則天以期得到重視,誰知武則天讀後對一近臣說:「宋卿哪方面都不錯,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聞之羞愧無比,從此之後,人們就經常看見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宋明時期香文化極度鼎盛,「口含雞舌香」更成為一種遍及各階層的風尚。

  

  清 郎世寧 《仙蕚長春圖》冊頁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上端枝葉間即是雞舌香,到明清之後,口含雞舌香以避口臭、增芳香,已成為朝臣和士大夫們的日常之事。至於文人雅士以香贈友,更是常見禮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2: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