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福建電信詐騙之鄉當地人:要怪就怪對岸台灣人2

[複製鏈接]

984

主題

108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腐。物慾無法根除,但腐敗

Rank: 5Rank: 5

積分
12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lyyj 發表於 2016-8-30 2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此前,媒體曾公開報道,福建安溪縣內有一段時間,平均每天往外發出的電話簡訊超過100萬次,設在魁斗鎮的行動電話通信基站曾是「全亞洲最繁忙的行動電話通信基站」,安溪縣移動公司曾數次對這裡的通信基站進行擴容,但還是難以滿足通信需要。
茶山腳下,典型的閩南居民正逐漸被小樓房替代。
在魁斗鎮和長坑鄉的銀行,也曾一度出現排隊取錢的「繁榮」景象,安溪縣相關部門甚至對取錢行為進行控制,全縣17個銀行自動櫃員機被勒令暫停使用,其餘的18個全部安裝了高解析度的攝像頭。
安溪縣政法委相關負責人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便介紹,魁斗鎮曾被排查出可疑人員3791名,而人口比魁斗鎮多了3倍的長坑鄉,其可疑人員無疑就不止這個數。
8月28日,封面新聞記者致電安溪縣移動公司了解近兩年來的情況以及一部手機每日可發的詐騙簡訊數據,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沒有作過統計,不太清楚情況。
而媒體公開報道的數據則顯示,2013年3月,與安溪縣同屬於福建泉州市的南安市公安抓獲犯罪分子承認,他們的手機一秒鐘可發2條簡訊,一天24小時可發17萬條簡訊。
「哎,搞什麼詐騙嘛,我最反感這種人,掙多掙少都是生活,犯法肯定是逃不掉的。」對於白瀨鄉陳文輝等人詐騙山東女生徐玉玉一事,許長順感慨地說。
屢犯屢抓,菜口袋都印上「打擊電騙」
除了種茶之外,部分長坑鄉人以做麵線為生。
10餘年來,電信詐騙屢禁不止。來自公安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電信詐騙發案達40餘萬起。2013年,北京因通訊信息詐騙犯罪導致群眾經濟損失13億元,浙江近8億元,上海為5億元,重慶為3億元,天津為1.8億元,長沙為1.16億元。
儘管這些數據並未說明福建安溪縣涉案的比重,但安溪「電信詐騙之鄉」的帽子卻被扣得死死的。
為了擺脫這頂帽子,安溪縣也曾想了很多辦法。
來自安溪普法網的由安溪縣依法治縣辦於2013年05月發布的一條信息便顯示,為了全面遏制電信詐騙犯罪,安溪縣長期舉辦各種打擊電信詐騙法制學習班、各鄉鎮綜治辦還與重點管控對象簽訂自覺學習打擊電信詐騙法律法規知識,鄉鎮司法所也會同綜治、公安、文化、駐村工作者,組成法制宣傳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宣傳。
封面新聞記者想就近兩年來打擊電信詐騙的情況,採訪安溪縣相關部門,但由於是周末,未能聯繫上。
不過,今年4月26日,安溪縣已經成立了專門的反詐騙中心。政府發布的消息顯示,該中心由公安、銀行機構、通信運營公司合署辦公,形成從接處警到涉案資金攔截、涉案號碼封停、案件查證打擊一體化,最大限度地擠壓電信詐騙的犯罪空間。中心下設案件處置室、金融防控室、通信防控室、研判打擊室,人員由公安,銀行、通訊等部門派員組成,實行24小時常態化工作模式。
而在珊屏村,村長劉騰樹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也拿出一根紅色的買菜的口袋說,這是鄉上出資印刷的口袋,每周一次,在村裡的市場上免費分發,「做了很多打擊和防範的工作」。
口袋上,赫然印著「打擊電信詐騙、構建平安長坑、共享美好家園」的字樣。
珊屏村長向封面新聞記者介紹情況。
「除了派發宣傳冊外、張貼標語,我們村也成立了一個老年協會,每隔2天,請老年人到挨家挨戶看看,有哪些年輕人不在家,幹什麼去了。如果離開家了,我們要聯繫他們,還要向鄉上彙報。」月眉村村長陳金河補充道。
不過,在安溪縣城和魁斗鎮、長坑鄉以及「騙死女生」頭號嫌犯陳文輝家所在的白瀨鄉街道上,封面新聞記者卻並未看到網上說的「滿街都是打擊電信詐騙的標語」。
對此,珊屏村長劉騰樹解釋,「發下去了」。


       原來電信詐騙案是可以破案的!

                來源:海甲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來源:南方都市報


     8月26日,准大學生徐玉玉遭電信詐騙后猝死一案,成功告破,主要犯罪嫌疑人鄭某某等3人被抓獲歸案,對於其他犯罪嫌疑人,公安部發布了A級通緝令。
    電信詐騙的泛濫,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我們似乎已經對電信詐騙麻木了,對個人信息被廣泛泄露麻木了。直到徐玉玉的死,讓人們明白:電信詐騙不僅是侵財犯罪,更可能是「人命案」。
    這次「徐玉玉之死」之所以影響巨大,是公民對於個人信息被長期泄露的恐懼的集中爆發。騙子在電話中能準確地說出你的身份證號碼、剛買過的機票民航班次、你辦過的信用卡號碼,不由得你不上當,更何況很多受騙對象是信息相對閉塞的弱勢群體。
    目前,「大數據」的應用談得很多,對於大數據的學理批判、文化批判,也談得很多,資本操縱信息、「老大哥時代」、美劇《疑犯追蹤》(PERSO NO FINTEREST)來臨,等等,但是,這些和中國現實總隔著一層靴子底。
    我們的信息到底是從哪裡泄露出去的?是黑客,還是懷著野心的商業帝國?事實上,答案遠沒有這麼高大上,很多時候,信息是被「小職員」「內部人」出賣的!
    今年,上海浦東法院判決過一起銀行職工非法倒賣個人信息案,上海某銀行經理楊某利用職務之便,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在央行的信用報告庫里下載了1萬多份公民的徵信報告,對外出售,很多徵信報告流到了電信騙子手裡。
    在2015年6月至8月間,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酒仙橋派出所保安隊隊長,私自登錄「公安部人口管理系統」,藉此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4000餘條,對外出售。
    前幾天的「王寶強離婚風波」又引爆了明星航班信息、證件信息在網上公開兜售的事:寧澤濤身份證號70元、護照信息50元……有媒體報道直指「中航信」,之前馬蓉、宋喆兩人航班信息被曝光時,顯示的就是一張中航信E T E R M系統(俗稱「黑屏系統」)的照片。這個掌握著無數核心個人數據的「黑屏系統」,居然是可以公開出租的,最低300元每月即可接入。
    這是一個讓人尷尬的事實,政府、民航、教育、金融、醫療等公權部門(准公權部門),事無巨細地掌握了天量的公民個人信息,但是,相關保護遠遠沒有跟上,甚至在系統內部根本就沒設防火牆。只要你是「內部人」,不需要有業務上的特定需求,不需要有特別授權,你叫一聲「芝麻開門」,數以億計的不特定人群的個人隱私信息,就這樣「裸奔」在你面前。
    比如,前述的上海某銀行經理,在央行的信用報告庫里下載1萬多份徵信報告,遠遠超過了一個營業部的需要量,但無論是銀行還是央行,都沒能主動發現這個問題。再比如,個別警察甚至保安員都可以通過「公安部人口管理系統」出賣公民個人信息牟利。
    按理說,查閱公民的個人信息、徵信報告,應該根據案情、業務「一事一授權」,做到步步留痕、事後可追查,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對內部人「敞開供應」,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很難保證「內部人」不會藉此謀私斂財。
    在現代社會中,公民的個人信息其實和貨幣一樣都是財富。很多機構對現金管理非常嚴格,但對於公民個人信息管理卻幾乎不設保護措施,「內部人」可以肆無忌憚複製公民信息。於是,在很多人印象中本該安全地躺在教育、銀行等機構中的信息,卻徹底裸奔在了電信騙子的面前。
    其實,2009年侵害公民個人信息已正式入刑,當時《刑法》規定:金融、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公民個人信息出售,就可能構成犯罪。顯然,核心問題是怎麼才算「違反國家規定」?這個罪名在當時就被認為缺乏必要的行業規範、技術規範作為基礎。而當時《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工作就被提上了議程,但是,如今7年過去了,法律還沒出台,以致如今「內部人」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問題愈演愈烈。
    希望徐玉玉的死,能促進這部法律的出台,公民有權免於信息被泄露的恐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3: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