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餐桌物種日曆】8月29日 鱷梨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6-8-29 2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顧有容 植物學博士   今天00:00

  話說孔融孔文舉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他直接把最小的拿走了。

  大人問:「你為什麼不拿大的拿小的啊?」

  孔融答道:「我是小孩子,所以吃小的。」

  大人於是又問了:「那你為什麼不拿綠的拿黑的啊?」

  --------------------------------------- 因為這是鱷梨啊的分隔線 ---------------------------------------

  很多年以前,我第一次在書上讀到鱷梨這個名字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是一種非常大、果皮鱗片狀的梨子。書上說果肉很細膩,那口感比普通梨子應該好得多,也許是庫爾勒香梨那樣的吧?但我不愛吃梨,也就沒深究,況且那時候國內幾乎見不到鱷梨。

  

  細膩的果肉。圖片:greatist.com

  上大學以後,我在圖書館看到了《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赫然發現鱷梨居然是樟科的!於是想象中的梨子味變成了桂皮味、姜味甚至樟腦味——當然肯定還有甜味,水果嘛——怎麼會有人喜歡這麼獵奇的味道?

  上述疑惑直到我吃下人生中第一枚鱷梨的時候才得以解開。首先推翻了樟科的刻板印象,甜味居然也是欠奉的,倒是有一絲隱約的鹹味;遊離氨基酸帶來的鮮味之後,是大量脂肪在舌尖融解的豐腴質感。如果不是有一股植物特有的清香,我簡直以為自己是吃下了一坨黃油。此時我才想起了它那個我一直認為太俗而不屑使用的別名:牛油果,butter pear。

  

  常被用來代替奶油、果醬甚至肉的鱷梨。圖片:wikimedia

  回過頭來考據一下「鱷梨」這個名字,才發現它完全是個誤會。英文里avocado這個詞音譯自西班牙文的aguacate,後者則來自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的納瓦特語辭彙āhuacatl,其詞源可以上溯到古阿茲特克語。除了牛油果之外,āhuacatl在納瓦特語里還指代睾丸,因為二者的形狀相似。不知道是否有意,這個梗出現在了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死侍》中:當賤賤第一次當著他的酒保基友Weasel脫下面具時,後者發表了一長串關於牛油果和他的臉的精彩評論——具體怎麼說的大家請去看片,我就不贅述了,總之最後一句是「長了牙齒的睾丸」。

  

  劇透一下。圖片:twitter.com

  西班牙辭彙aguacate在英語里先是變成了avogato pear,最早出現於1697年。後來莫名其妙地變成了alligator pear,這就是「鱷梨」的由來。這個不求甚解的直譯後來還成了該種水果的正式中文名,而「牛油果」卻用在了山欖科的Butyrospermum屬上,真是令人唏噓。為了保持吃貨的嚴肅性,我在本文的餘下部分都將稱「鱷梨」為牛油果。順便說,台灣地區稱之為酪梨,雖然酪和黃油不是一回事,但畢竟比短吻鱷靠譜多了。

  

  這是另一種「牛油果」,也叫乳木果,山欖科的。圖片:vfbeauty.com

  牛油果的原產地是中美洲,西班牙入侵者把它帶到了世界上其他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從今天的牛油果主要生產國排名上,我們依稀能看出殖民活動的足跡——2013年,產量最高的依次是原產地墨西哥、多明尼加、哥倫比亞、秘魯,然後是東南亞的印尼和非洲的肯亞,都曾是殖民地。美國的產量雖然能排到第七,但作為最大的牛油果消費國,它還要從南邊的鄰居進口。中國南方省份也有少量種植,我在兩廣、海南、雲南、四川都曾見過,但產量似乎尚不能滿足當地市場需求,至少北方市面上見到的牛油果都是舶來品。

  

  墨西哥無籽鱷梨。圖片:wikipedia

  牛油果的植株是喬木,葉片揉碎了多少還是有點樟腦味,標明了樟科的身份。這種植物是雌雄異熟的,也就是說同一朵花的雌蕊和雄蕊成熟時間不一樣。牛油果的雌雄異熟有兩種類型,構成了AB兩個品種群:A型是第一天早上開花時雌性成熟,最晚當天下午閉合,次日下午再開時雄性成熟;B型是第一天下午開花時雌性成熟,然後閉合,次日早晨再開時雄性成熟。這是一種避免自交的機制。因為這種特性,牛油果的生產非常依賴傳粉昆蟲——主要是蠅類和小型的蜂。

  

  圖上這位工人是西方蜜蜂,複習戳這裡。圖片:prota4u.org

  

  雄花成熟了。圖片:wikimedia

  和其他樟科植物類似,牛油果的花很小,直徑不到1cm——相比之下果實就太大了。所以牛油果的結實率很低,而且果實生長需要將近半年的時間。這半年裡,絕大多數時候牛油果都在努力用水分和養料撐大果實;直到最後短短的幾天,原本堅硬的中果皮被迅速轉化為柔軟順滑的油脂狀,外果皮也由綠色變成黑褐色,標誌著果實的成熟——然後就「PIAJI」掉地上摔爛了。

  

  我們還沒熟。圖片:uniprot.org

  成熟的牛油果是完全無法長途運輸的,不過好在這種水果有「后熟作用」,也就是說生果子摘下來如果條件合適還能變熟。生牛油果採摘后,通常會像香蕉一樣,保存在3.3-5.6 °C的冷庫里運輸到銷售地,然後在室溫下用乙烯催熟出售。購買牛油果時,如果想馬上吃就買黑褐色質地軟的,如果想放一陣或送人,則不妨買綠色質硬的。生牛油果在家裡放熟,時間可能長達一周或更久,如果有機械損傷還會在這段時間內爛掉。要是想讓它們熟得快一點,可以和成熟的蘋果、香蕉放在一起,讓後者產生的乙烯加速牛油果成熟。親測有效。

  

  成熟中。圖片:wimp.com

  牛油果是少見的果肉富含脂肪的水果,脂肪含量高達14.7%,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相應地,碳水化合物含量低,而且主要是膳食纖維的形式,糖類還不到1%。加上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看起來就很健康食品的樣子。不過以牛油果的價格,一般人也不太可能拿它當飯吃,所以也別對它的營養抱太大期望,作為點綴就好。

  牛油果吃法很多,生熟皆宜。可以切碎了做沙拉,可以磨成醬或果汁,進而用在各種菜肴里。由於牛油果本身味道清淡,很容易和其他原料調和,是一種百搭的食材。似乎最近比較流行的吃法是把果肉切厚片,蘸芥末醬油吃,應該還不錯,至少比金槍魚大脂便宜。但像我這種粗人,最喜歡的吃法就是選個軟的,剝了皮直接啃!

  

  做奶昔也可以啊。圖片:wikimedia

  吃完以後剩下核,別急著扔,還有別的用處。拿幾根牙籤四面插在種子上,把它大頭朝下撐在一個大小合適的瓶口;瓶子里裝滿清水,水面浸到種子下半截約三分之一處。只要保持水位和清潔,過一段時間種子就能萌發了。生根長葉后的牛油果是頗美觀的小型盆栽,而且如果你家地方夠大、且有耐心等上十年的話,還能吃上它結的果實呢!

  

  特殊的技術處理幫助鱷梨發芽。圖片:wikimedia

  

  就是這樣的小苗。圖片:gardeningknowhow.com

  最後友情提示,牛油果全株對貓狗有毒。家裡有主子的話,最好就不要這樣玩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02: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