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軌道更接近圓形,行星就會被主星鎖定,就像地球將月球鎖定一樣,公轉1周的過程中自轉1周,結果總是行星的同一面朝向主星,從而造成朝向主星的溫度高達30多度,而背面溫度則低至零下30多度,正面允許液態水的存在。如果軌道偏離圓形的程度高,行星的自轉模式則更像水星,以3:2共振自轉,即繞主星繞轉3周的過程中,自轉了2周。在後者情況下,在某些區域的溫度能達到30度,也能維持液態水的存在。[7, 8]
http://v.qq.com/x/page/m0323xs9qiv.html
http://v.qq.com/x/page/g03234ufyi6.html
假設該行星具有與地球相似的大氣層,假設行星表面的水含量也與地球的表面含水量相當,以上兩個視頻分別展示在1:1同步自轉和3:2共振自轉情形下,行星的表面溫度分佈。
科學家們認為,該行星的自轉、來自於主星的高能輻射以及行星的演化歷史等,註定了其氣候非常不同於地球。行星的自轉軸與公轉平面的夾角接近90度,表明該行星很可能就沒有季節交替。[8]
而模擬計算過程中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是行星早期的水含量。地球表面的水含量是150億億噸,將它定義為一個「海洋」。參考太陽系內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計算顯示該行星很可能在誕生之後的1億年到2億年期間,就蒸發損失了近1個海洋。隨後發生了什麼,就更加不確定了。
有可能,行星能維持了其大部分的大氣層,從而留住了行星表面尚存的液態水,提供了一個適宜生命的場所;但也有可能,水被蒸發,大氣層消失,成了一個沒有大氣和水的地獄。既然兩者皆有可能,那也就是說,它仍然可能是顆距離我們最近的宜居行星。
究竟情況如何,還亟待後續的觀測和理論研究。而這一發現也勢必會引發下一輪觀測熱潮,現有的設備和下一代巨型望遠鏡也將以比鄰星作為觀測目標之一,觀測探索其更多的細節。例如,若能看到行星運動至比鄰星前方,使得比鄰星發出的光通過行星大氣,再抵達望遠鏡,那麼就可以通過觀測數據反推其大氣成分,還可以幫助更準確地確定行星的質量。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行星的運動軌跡允許我們做這樣的觀測,所以上述可能性還在探索中。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以查看歐南台介紹本次比鄰星行星發現的小視頻。
參考文獻:
[1] G. Anglada-Escudé, et al. 2016, Nature, 536, 437
[2] R. K. Kopparapu. 2013, ApJ, 767, 8
[3] C. Marois, et al. 2008, Science, 322, 1348
[4] X. Dumusque, et al. 2012, Nature, 491, 207
[5] K. Wagner, et al. 2016, Science, 353, 673
[6] V. Rajpaul, S. Aigrain, & S. Roberts. 2015, MNRAS, 456, 6
[7] I. Ribas, et al. 2016, arxiv:1608.06813
[8] M. Turbet, et al. 2016, arxiv: 1608.06827(本文首發於科學大院,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保留下方二維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