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震驚!兵馬俑的真實主人可能不是秦始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1 00: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74年,西安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了一座舉世罕見的秦代兵馬俑坑。經過專家們的仔細勘探和研究,認定俑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而俑坑中這些按照 真人大小塑造的陶俑正是當年跟隨秦始皇征戰四方、統一六國的神勇之軍。然而,一個叫陳景元的人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兵馬俑根本不是秦始皇的陪 葬,兵馬俑的主人另有他人。

  

  陳景元是建築學方面一名普普通通的學者。早在1974年以前,陳景元就完成了一部叫《驪阿集》的著作。在書中,陳景元從建築學的專業角度闡述了阿房宮並非秦始皇所建的理論,並大膽地提出秦始皇生前並沒有為自己建造過陵墓的驚人觀點。

  質疑一:俑坑離秦陵那麼遠,是秦始皇的嗎?

  那是 1974年11月初,陳景元到南京博物館辦事,博物館的同志把發現兵馬俑的消息告訴了陳景元。一直對秦陵抱有濃厚興趣的陳景元特意跑到西安進行考察。陳景 元是建築學方面的一名學者,退休前在江蘇省國土局工作。在兵馬俑發掘現場考古隊員的帳篷里,陳景元幸運地見到了當年兵馬俑考古隊隊長、秦始皇兵馬俑前任館 長袁仲一教授,然而,陳景元和袁仲一在學術觀點上的分歧也正是從這次會面開始的。

  陳景元在這次西 安考察當中發現了一個重大疑點:從秦始皇陵到俑坑最近也要 1.5公里,如果再加上俑坑本身的寬度,這個距離還要遠一些。從常理上講,誰會把陪葬坑放在這麼遠的一個位置上呢?驪山是塊風水寶地,除了秦陵外,周邊經 常會發現其他墓葬。既然這一帶墓葬密度相對較大,怎麼敢肯定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

  

  他把這些疑問寫出來轉給考古隊,希望得到信服的解釋,然而沒有得到回信。那麼,為什麼袁仲一一直沒有回信呢?其實,在袁仲一看來,他和陳景元初次見面時 就已經回答了陳景元的疑問。袁仲一說,秦陵範圍廣闊,除地宮之外,還環繞有內城和外城。兵馬俑雖然在外城之外,與秦陵貌似很遠,但從面積看,它們的距離是 合乎比例的。對於這個解釋,陳景元仍不甘心。終於,他又發現了幾條有力的證據。

  質疑二:秦始皇為什麼放著鐵兵器不用,而選擇落後的青銅兵器陪葬?

  在兵馬俑1號和 2號坑,大量的步卒圍繞著戰車排成一列列整齊的大小方陣,陳景元由此推斷,戰車是這支部隊的主力。然而,自殷周以來直至春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 大,車戰的弱點逐漸暴露,常常是顧得了左邊顧不了右邊。那麼,秦始皇還會在交戰時大量使用落後的戰車嗎?陳景元指出,秦始皇當政以後,連年的戰爭迫使他對 軍隊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大量採用騎兵和步兵相配合,使之更加輕便,易於作戰。從這點判斷,兵馬俑坑中的那支部隊應該不是秦始皇的軍隊,它的年代肯定更早 一些。

  對於此,袁仲一認為,不能因為俑坑中出現戰車就否定它屬於秦始皇。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說秦國取締了戰車。戰車雖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兩軍交戰時,它在速度和衝擊力上的優勢是步兵和騎兵無法比擬的。兵馬俑坑的軍陣,正是戰車、騎兵和步兵有機組合的典範。

  陳景元顯然並不同意這個解釋,他又指出了另一個疑點:俑坑中發現了很多笨重的青銅兵器,秦始皇這樣一位善於征戰、統一六國的國君,會放著先進的鐵兵器不 用而去選擇落後、笨重的青銅兵器陪葬嗎?這顯然有悖於常理。對於這一觀點,袁仲一認為,鐵兵器代替銅兵器是有一個過程的,因為冶鍊技術的普及需要一定時 間。所以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秦代出土的兵器基本上是銅兵器,鐵兵器極少,整個秦陵也只出土了兩三件,以此認為鐵兵器代替銅兵器與實際情況不符。

  質疑三:秦始皇的強者之師,竟然連頭盔都不戴?

  

  陳景元的質疑仍沒結束:秦始皇的軍隊既然是一支能統一六國的強者之師,在裝備上也應該是一流的,然而,俑坑裡的這些兵俑沒有任何頭盔保護。難以想象,這 種簡陋的武裝能在近距離廝殺的戰場上獲取勝利。的確,在秦陵附近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石鎧甲坑。從已經拼合起來的石盔石甲,我們似乎看到了秦國軍隊的威武英 姿。奇怪的是,既然秦國軍隊配有頭盔,那兵俑為什麼沒一個人戴呢?

  袁仲一認為,秦人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習性尚武,與游牧民族混 居。而且,當時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秦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或許正是在 這種利益的驅使下,尚武的秦軍乾脆脫掉了笨重的頭盔和重甲,衝上戰場去殺。《史記》對秦軍的這一行為也有描述: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 甲也脫掉了。

  質疑四:兵俑身上的奇異文字,暗示兵馬俑屬於秦宣太后?

  1975年,《臨潼縣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中一幅圖片引起了陳景元的注意。這張圖片是兵馬俑的局部,上面刻有一個奇怪的文字:這個字是個月字旁加一個脾臟的脾字。雖然陳景元對秦國文字並不陌生,但這樣奇異的文字還是頭次見。

  在秦兵馬俑考古隊撰寫的《試掘簡報》中,專家把這個字解釋成「脾」字。陳景元並不認同。他翻閱了容庚編著的《金文編》和徐文鏡編寫的《古籀彙編》,發現 構成「脾」字右半部分的「卑」字有很多形式的寫法。但眾多字形當中,沒有一種寫法符合佣坑中的那個字。就是這個字,引出了陳景元對兵馬俑主人的驚人發現。

  1976年,陳景元在得知西安發現兵馬俑的消息后跑到了西安,在西安文管會辦公室里,有關負責人小心地拿出一塊秦代桶瓦給陳景元看。這塊瓦上也刻著一個 奇異的文字,左邊的字陳景元不認識,但右邊的月字還是很容易就能辨認出來。陳景元帶著拓下來的文字回到住地南京,但之後的兩年,面對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字, 他一籌莫展。

  

  一個偶然的機會,陳景元在圖書館結識了南京師大古文字專家段熙仲教授。經過仔細查對,段教授認為,秦代桶瓦上左邊的字為「羋」(畢)的變體字。這應該是 兩個獨體字,讀作「 羋月」。這消除了長久以來陳景元心頭的困惑,「羋」字對他來說並不陌生,秦始皇的祖母、秦惠文王的王妃——秦宣太后就姓「羋」。因此,陳景元斷定,兵馬俑 的主人並不是秦始皇,而是他的祖母秦宣太后。袁仲一卻認為,字不能這樣拆,一個字拆了之後,意思就大為不同了。

  質疑五:秦人尚黑,兵俑衣服為何五顏六色?

  專家的解釋似乎讓陳景元有些失望,但他又提出了一條令人意想不到的證據——秦人以黑為貴,而兵俑的衣服卻五顏六色。在發掘時,很多俑的身上還殘留著一些 顏料,並且從顏料的位置和顏色判斷,他們的衣服是五顏六色的。在秦始皇生活的年代,金木水火土五行說十分盛行。

  當時周朝崇尚火德,秦始皇滅周后認為是自己 的水攻克了周的火,因此把水德作為崇拜對象。而在秦代,五行里水相對應的顏色就是黑色。秦始皇還把「尚黑」作為一項法令頒布。既然如此,俑坑中出土的這些 衣著五顏六色的兵俑如果放在秦始皇時代就很難解釋得通,但如果放在宣太后的時代,就會得到合理解釋。

  袁仲一卻認為,秦代尚黑,只能說明秦人以黑為貴,要求在重大場合中著黑衣,並不是要求全國人民不能穿其他顏色的衣服。陳景元覺得袁仲一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那麼,面對陳景元一次又一次的質疑,袁仲一在想什麼?

  質疑六:陪葬的戈,為什麼會在淤泥層發現?

  袁仲一說,1號坑出土了很多秦代兵器,其中在一種被稱做「戈」的兵器表面,明確刻有「五年相邦呂不韋戈」的銘文。

  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丞相,職責之一就是負責兵器生產。而陳景元指出,在俑坑的考古報告中一共就提到過5個有「相邦呂不韋」字樣的戈,其他兵器都沒有明確的 年代標誌。比如,俑坑中還出土了一些被稱做「鈹」的秦代兵器,這些兵器上只註明了「十七年」「十八年」,僅憑這很難判斷它們屬於哪個歷史時期。

  呂不韋在任 不過10年,在秦始皇12年時就死了。所以,標有「十六年」的銅鈹肯定不是指「呂不韋十六年」,由此推斷,除了5個刻有「相邦呂不韋」銘文的戈外,其他沒 明確紀年的兵器應該都不是秦始皇時代所造。

  

  袁仲一則指出,在很多兵器上都能看到刻有「寺工」字樣的銘文。寺工是秦始皇設立的專門負責製造兵器和車馬器的國家機構,這明確說明兵馬俑是秦始皇時期所 建,主人是秦始皇。陳景元拿出一張照片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張照片泄露了「呂不韋戈」出土時的一個小秘密——它不是在俑坑的地磚上出土,而是在離地磚有一 定距離的淤泥層上被發現的。如果「 戈」和俑坑處於一個年代,為什麼它沒出現在俑坑的地磚上,而是跑到距離地磚29厘米到250厘米的淤泥層上了呢?

  對此,兵馬俑研究專家說,銅戈最初是由兵俑拿著,處在一個懸空的位置。近2000年來,俑坑可能因為地面滲水和洪水等自然原因湧入大量的水流而形成淤泥 層。有一天,懸空的銅戈因為失去載體,掉到了淤泥層上。專家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近乎完美的解釋,有關誰是兵馬俑主人的討論似乎也有了一個明確的結果。雖然, 兵馬俑坑的考古工作至今還沒結束,但相信,隨著秦始皇陵周邊的考古勘探工作不斷推進,考古專家的深入研究,籠罩在秦始皇陵上面的迷霧將逐漸淡去,呈現在大 家眼前的將是一段真實的秦國歷史,一個恢宏的地下王國。

  秦始皇陵:千古之謎為何無法揭開?

  導讀: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挖掘有時就意味著破壞,」正在西安參加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第15屆大會的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主席米切爾·佩塞特說,「秦始皇的地下王宮太大了,挖掘后,人們沒有辦法保護它。」

  「如果這個地下宮殿是土質結構–就像秦始皇的地下軍隊兵馬俑一樣,那麼挖掘出來幾個月後它就會徹底毀掉。現在全球仍沒有可靠的技術來保護兵馬俑這樣的土質結構,任何挖掘都不能是為好玩或好奇。」佩塞特說。

  

  在佩塞特看來,土製的兵馬俑雖然已經燒製成陶,但與西方的石頭雕塑相比,還是脆弱的。

  國家文物局一貫不提倡主動發掘,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除非是遭遇到一定自然災害、盜墓或者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考古學家才被允許對這類地點進行保護性發掘。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說:「這些文物在墓里埋了千餘年了,已經達到了平衡狀態。如果這些文物被挖掘出來,接觸到陽光、氧氣或者其它氣體,就會很快發生變 化,這種變化對有些文物來講是無法控制的。如在中國南方地區曾出土過一些象牙製品,這些象牙製品出土時潔白光滑,不到兩個小時卻變成了暗色粉末狀。」

  陝西省考古所秦始皇陵考古工作隊隊長段清波研究員說,不挖秦始皇陵是當下人們最合適的選擇,因為秦始皇陵太複雜了,超過任何人的想象,雖然部分歷史資料記載已經被證實,但現在掌握的情況很多與過去已知的情況相去甚遠。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1 00:15 | 只看該作者


  據近5年來對秦始皇陵的地質勘探發現,在它約高50米、直徑為350米的封土內,有對稱的夯土台階構造和木質構造,在此之前人們認為封土只是一堆夯土。墓室最低距地面約30米,上端長160米、寬149米,而底部長80米、寬50米。

  歷史資料記載,秦始皇用了大約38年的時間、約72萬人修築了它的陵寢。在他的地下宮殿里,用水銀模擬他統治的疆域內江河湖海的流動,在地宮上空模擬了日月星辰的轉動,同時地宮內布滿機關阻止盜墓者。

  考古工作者在陵園區域探測到水銀濃度比周圍地區異常偏高,經探測發現這些水銀來自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下。同時,也發現秦始皇採用了先進的排水系統阻止地下水進入地宮中,這種排水方式至今仍在一些現代建築的地基建設中被採用,如中國正在建設的中國大劇院。

  秦始皇陵考古工作隊從1998年到2003年對秦始皇陵進行研究,同時也發掘了部分陪葬墓,這項工作因為缺乏資金而中斷。

  秦始皇陵內城面積約為2.13平方公里,若加上已發現各種陪葬坑的範圍,面積將達60平方公里。

  結束了15年的統治,秦始皇在49歲住進了他花費了約38年修築的地宮內。

  「讓秦始皇和他的地下宮殿繼續沉睡地下,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最安全的保護文物方式。」米切爾·佩塞特說。

  揭秘:盤點秦始皇陵那些至今無法解開的謎團

  一,秦始皇陵驚現地下「國庫」

  中國第一代封建君王秦始皇與其地下「國庫」埋葬在一起,這一消息咋一聽匪夷所思。不過據官方報道,通過對秦始皇陵進行核磁掃描,中德雙方考古學家不但清楚地掌握了墓穴結構,還發現在地宮中埋藏了大量錢幣,甚至還有專家說錢幣大部分是銅幣,但也會有小部分銀幣。

  

  陵墓中放置大量「硬幣」,無疑是秦朝的「國庫」,這一發現太讓人感到震驚了。不過由於技術問題,我們不應出於好奇就開棺掘墓。原因很簡單,兵馬俑退色 了,馬王堆辛追濕屍也變幹了,北京十三陵中挖出來的一盤藕片更是化成灰了。挖掘就意味著毀壞,如果這些寶藏在地下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就讓我們先不要去驚擾 它們的千年沉睡。

  二,兵馬俑坑百年後將成煤坑

  由於遭受空氣污染,秦始皇陵兵馬俑正在緩慢風化。這些在地下埋藏了 2200多年的老古董開始地面生活后,一直面對氧化、水侵的威脅,現在出現了「水土不服」癥狀。專家呼籲如果還不採取任何措施加以保護,那麼在100年內 兵馬俑將會遭到更嚴重腐蝕,鼻子和髮型都有可能消失殆盡,雙臂也有可能從身體上脫落。到時兵馬俑坑看上去與煤田沒有什麼兩樣,不再有任何美學價值。

  據相關媒體披露,中美兩國科學家已經啟動了一個短期保護計劃,研究博物館內空氣污染物對兵馬俑的影響,力爭早日提出控制治理對策,最終從目前的搶救性保 護轉變成預防性保護。同時專家透露,如果拯救措施得當,兵馬俑「衰老」進程肯定會被延遲,但兵馬俑到底還能保持多少年,目前還不清楚。

  三,秦陵地宮果真有飛雁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后,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 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隻金雁。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 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再進一步分析,假設 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 沿著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 了。

  四,秦陵地宮水銀是否來自旬陽?

  近些年來,考古人員利用遙感技術對秦始皇陵進行地下勘測,初步確定地宮深度達 30米,足足穿過了三層地下水,地宮相當於現代4層樓建築高。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封土堆上存在著嚴重汞異常,有人推測汞儲量可能多達上百噸,這也印證了司馬 遷的「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描述。秦始皇為何要在地宮注入大量水銀,理由大抵有兩個,一是殺死入侵盜墓賊,二是防止屍體腐爛。

  水銀功效顯而易見的,問題是水銀來源一直是謎。在陝西旬陽縣有一座水銀山,地質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古代採礦留下的700餘處古礦洞,一般有幾十米深,大 洞套小洞,小洞與支洞相連,附近還出土了秦漢時期鐵钁遺物。從這些文物和遺跡顯示,秦時旬陽就已經是一個采汞重鎮,運輸水銀可以沿古道經鎮安、過柞水到達 關中。雖然說這還是一種推測,需要進一步證實,但從種種因素分析,秦陵大量水銀來自旬陽的可能性很大。

  五,秦始皇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台階式「覆斗形封土」,而 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 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一層都有妖魔鬼怪。雖是小說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 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台」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跡。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 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六,秦兵馬俑坑驚現2200年前「洋勞工」

  在兵馬俑挖掘過程中,除了出土大量青銅器外,還發現了大量白骨。通過與部分現代人線粒體DNA數據參照,專家研究樣品單倍群歸屬進行了初步確定,在秦始 皇兵馬俑坑埋葬著一具2200年前具備「歐亞西部特徵」的人類遺骸,死者生前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勞工,是比較典型的波斯人。

  「洋勞工」在2200年前已來到中國腹地,其意義猶如在金字塔修建者中發現了東方人一般,在東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七,秦陵地宮有道「防水大壩」

  

  秦陵地宮能保存下來,不得不提一道「防水大壩」,也就是地下那道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阻排水渠其實是堵牆,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 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這一套阻排水渠和都江堰、靈渠有得一比,北京國家大劇院也是按照這套辦 法來解決水浸問題的。」

  地宮的建成本身就說明了排水系統的成功,而阻水系統更是經歷了2200多年時間檢驗。通過自然電場法和核磁共振 法測出,在所推斷的墓室和地宮範圍內為不含水區,而阻排水渠外測的相同深度為含水區,從而證實這個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發揮著作用。這應該就是班固在 《漢書》中所言的「下錮三泉」。

  八,秦陵地宮設三重防盜門

  地球人都知道,秦始皇陵地宮中設有防盜機關。但要問有哪些防盜機關,偏偏沒人能說清楚。相傳秦始皇陵地宮的周邊填了一層很厚的沙子,形成沙海。這沙海就是秦陵地宮的第一道防線,使盜墓者無法透過挖洞進入墓室。

  如果說沙海只是一種傳說,那麼暗弩則有明確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中肯定地說:秦始皇陵中設有暗弩,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斗安置上這種觸發性武器。當 盜賊進入秦陵觸動機關時,就會被強弩射死。與暗弩配合的機關還有陷阱等等。盜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會掉入陷阱中摔死。地宮第三道防線是水銀河,大量水銀像 江河湖海一樣通過機械運動循環流動,一方面有利於保護屍體腐爛,另一方面使得水銀蒸發的氣體中含毒,也會把盜墓者熏死。

  九,兵馬俑詛咒:「兵馬俑」殺死項羽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兵馬俑軍團性質,也涉及到整個帝國秦軍的動向,甚至牽涉到秦帝國的滅亡、楚霸 王的失敗和漢帝國的勝利等諸多問題。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 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迹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 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鏈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 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十,打開秦始皇陵「預計門票每年可收25億元」

  西安是旅遊重點,遊客更 是天文數字。每年多達2400萬人,其中77.6萬人是國外遊客,大多數是參觀兵馬俑。如果打開秦始皇陵,地宮有什麼珍寶不可預知,但墓地廣大50平方公 里,就算空空如也,在墓內行一遍也值錢,遊客肯定直線攀升。有人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安排得好,秦始皇陵每年大約可以接待500萬參觀人次,按照每人收費 人民幣500元,每年門票收入將是25億,以長線利息率五厘算,陵墓打開了,門票收入現值是五百億,差不多超過半個李嘉誠了。

  秦始皇陵是炎黃子孫的公共財富,沒有誰可以佔有,但看一下那也是超級過癮了。願意花錢到秦始皇陵,細看一下2200多年前的中華文明的人應該有很多。賺這種錢對社會有利,對世界有利,說不定西方君子會多一點敬重我們的以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2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