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克勞塞維茨:納粹德國總體戰略的影響有多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27 00: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總體戰

  

  自拿破崙戰爭后,歐洲的民族主義意識開始湧現。一國與另一國的戰爭也已經不再是「騎士們的戰爭」,民族國家中的每一個人都被捲入到戰爭中去,作為國民他們被告知個人的命運是和國家緊密的聯繫著的。十九世紀科技的發展對全民動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鐵路的出現使得短時間內調動大規模兵力成為可能,並使的攻擊方能有更大的主動;數量優勢也被各國軍方一再強調;而速射武器的發明又使守方能在給予攻方巨大傷亡的情況下保持一定的反擊能力。

  這些工業革命后這些技術的發展,要求交戰國進行全面動員以開展總體戰,只有全民動員的情況下才能為戰爭提供充分的後勤支援,更為強大的武器裝備和更大規模的兵員數量。

  克勞塞維茨最早提出「絕對戰爭」這一觀點,在戰爭論第一章中,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不過就是一個大規模的戰鬥而已,也就是迫使對方實現我方意志為意圖的暴力行為。他認為從理論上看戰爭只是雙方在戰爭中將把武力的運用趨於極端,唯一的限制就是各方本身力量的大小。為迫使對方實現己方意志,必須將武力的運用到最極端的程度,這個極端又是為了實現一個極端的目標:解除敵人之武裝。由這個極端引申出第三個極端:也就是權力的極端運用。

  在這裡克勞塞維茨又指出這些極端只是在理論上成立,而實際的現實中,任何戰爭多都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極端的武力運用的,因為它們受現實中的「或然率」和政治目的的限制。也就是說任何軍事動員,它不可能達到最極端的頂點,在第八章中,克勞塞維茨提出了絕對戰爭和現實戰爭的區別。而為了進行絕對的戰爭,將另一國的抵抗的力量和鬥志消滅,就需要對本國的全部工業進行大規模的動員。

  納粹上台後,開始大規模進行擴軍備戰,將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納入戰爭軌道,1936年希特勒在一份備忘錄中指出:「一,德國軍隊四年內必須具備作戰能力;二,德國經濟必須為戰爭做好準備。」調整德國的工業結構,大力發展軍備工業為基礎的重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並擴大戰略原來代用品生產,對於不能生產的原料,突擊進口增加儲備。在39年二戰爆發前,納粹德國就為了未來的戰爭做了相當的準備。

  但是納粹雖然做了相當的動員準備,它的動員又不是很充分的,希特勒要求至少在名義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戰爭開始後有相當數量的工廠仍然用於民用物資消費品的生產。而且在德國人力匱乏的情況下,由於種族偏見,納粹德國拒絕讓婦女從事生產,希特勒的理由是在體力方面,瘦弱的德國婦女是無法與粗壯的蘇聯婦女相比的。只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后,希特勒才發布了要求德國進入總體戰的指示。

  而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2年以前並未達到高度的一元化領導狀態,施佩爾抱怨說在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實行獨裁的時候,德國的軍工企業卻在享受民主。在施佩爾出任軍工部長以前,德國的軍工生產處於各自為戰的情況下,往往某種物資和設備可能生產過剩,而某些奇缺的物資和設備卻沒有生產。並且軍工部門也被戈林的空軍、希姆萊的黨衛隊等不同的部門所分割,整個生產處於無組織狀態。1942年施佩爾在取得希特勒的「整個德國經濟必須服從與軍備生產的需要」的授權后,德國才開始按照集權主義的方式開展軍工生產。

  在二戰中德國軍工生產的最大潛力恰恰是在盟軍對德國進行大規模轟炸的1943—1944年間,按照施佩爾回憶德國在1944年間軍工生產達到了最高頂點,但是卻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的總產量。這時距納粹的滅亡之日已經為時不遠。就是在施佩爾改組德國軍工生產後,軍界巨頭們還在為分割軍工企業這個大蛋糕而爭鬥不休。而希特勒本人的自大和虛榮也嚴重干擾了德國軍工企業的生產。

  二、數量優勢

  在拿破崙戰爭中,火器的進步使得軍事上進攻與防守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但是數量的優勢在武器的技術性革命取得關鍵性突破前(核武器)仍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略決定著會戰的地點、時間和所運用的兵力數量,當將其他一切對於戰鬥的限制因素都排除時,唯一決定戰鬥的因素就是戰鬥員的人數,所以數字決定勝利。當然這個是把其他因素排除不計。

  納粹德國陸軍參謀本部的將軍們對於克勞塞維茨的經典名言:「當第一支兵力投入戰場是應儘可能保持其強大」信服不已。從最初的「白色方案」入侵波蘭開始,德軍第一波160萬兵力,2000架飛機和2800輛坦克。在「黃色方案」對英法聯軍的作戰中,德軍集中了136個師的兵力。在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投入190個師,4300輛坦克5000架飛機、550萬人的兵力。力求在第一次作戰中就取得最大的效果。

  但克勞塞維茨又說,如果數字優勢大到足以抵消其他因素的影響時,它才是決定戰鬥勝負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數字優勢並不是戰爭中決定一切的因素。

  在早期對波蘭和英法聯軍的作戰中,德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英法聯軍以及波蘭軍隊相比,德軍的數量有一定的優勢,但還沒有大到能取代其它一切因素。德軍取勝的決定性的因素並不在於數量,因為絕對大的數量並不能帶來絕對的強大,而在於德軍較早的施行了軍事革命,從傳統陸軍的作戰模式向協同作戰的發展。

  德國陸軍革命性的使用炮兵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並以大規模的坦克集團包抄敵軍。德軍最早組織裝甲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解決了步兵不能快速運動和坦克缺乏步兵掩護和側翼暴露的危險。在軍事裝備和訓練上,德軍二戰初期也不是其他各國軍隊所能相比。

  到了戰爭的後期,當蘇聯、美國和英國等盟軍也開始在軍事技術和軍事指導思想以及軍隊的訓練上跟上德國后,也就是當雙方軍隊的質量相差不是很大的時候,數量的優勢開始顯現.1943年前,蘇聯軍火工業生產的比德國多,蘇聯火炮與坦克的質量和德國差不多,有時候比他好。蘇軍的t34坦克不但便於大量生產,而且更適合實戰,使得德軍聞風喪膽。

  在整個蘇德戰場上,德國投入的兵力因為德國整個國家人口基數的限制不可能超過500萬,而蘇聯由於三倍於德國的人口基數,在開戰後雖然損失了數量極大的軍隊,但是從後方源源不斷的兵力的補充使得蘇軍能夠始終保持所需的數量,在關鍵性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當攻守雙方都筋疲力盡時,來自西伯利亞的蘇軍打破了戰爭的僵持,為蘇軍的勝利贏了關鍵的一役。

  德國軍隊在兩線作戰,在西線要防止英美對歐洲大陸的登陸,相當數量的兵力被配置在大西洋沿線,而在1944年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前這些部隊的大多無所事事,在1943年秋季德國在西歐布置了84個師,大約240萬人。此間在蘇德戰場上的德軍總數為280萬人(含駐芬蘭德軍),而蘇軍的總兵力為550萬人,大約兩倍於德軍。就是在盟軍在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后,仍有大約30萬的德軍駐紮在巴爾幹和北歐。

  和盟軍相比,德國本來就面臨人口不足的問題,而希特勒的分兵駐紮更加加大了有生兵力的缺乏。到了後期不得拆東牆補西牆,東線出現危機就抽調西線的兵力,西線出現危機就抽調東線的兵力,不但與事無補,反而使的作戰兵員筋疲力盡,運輸調動更加複雜,原本脆弱的後勤出現更大的問題。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早就指出在戰爭中運用兵力的將領應把他們的手中的兵力視為一種給予既定的力量,第一,因為他們對決定並無發言權。第二,環境阻止將領作足夠的擴張。所以克勞塞維茨認為在兵力不可能達到絕對的數量優勢的時候,應該運用相對的優勢,即:對於點的正確判斷、對兵力的投入給予正確的方向、為重要利益不惜犧牲不重要利益的決心——也就是是兵力在某一點保持壓倒優勢的集中。

  對於克勞塞維茨指出的彌補兵力不足的這些手段,在集權的納粹制度下是無從談起。納粹將領們手中不但沒有任何主動權,而且他們僅有的兵力,往往也被希特勒由於個人的判斷和許諾而隨意抽調,兵力的數量優勢無從談起。而對於點的正確判斷和集中優勢兵力於一處,又因為希特勒本人的好大喜功和偏執而不能做到。希特勒對於任何的戰略退讓的絕對不能容忍,也給德軍帶來了斯大林格勒、阿拉曼等一系列戰役中的大失敗。

  由此,納粹在二戰中在戰略層面的決策背離了克勞塞維茨所強調的戰略中最重要的一點:保持兵力的集中,除非有迫切的需要,否則絕對不應該分散兵力。而克勞塞維茨所指出在最初階段兵力的廣大雖然是一個優勢,但當雙方筋疲力盡的僵持階段中,如果有相當大的生力軍的出現立即將產生改變戰局的決定性作用的論斷。

215

主題

901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3119
沙發
總裁判 發表於 2016-8-27 01:3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總裁判 於 2016-8-27 01:38 編輯

反面教材,對某些國家的軍事院校來說,學術研究的理性成分大大提高,但是在首長那裡,正如當時的希特勒,並非以軍事眼光看待,而是高舉愛國主義大旗,自信革命意志萬歲。
說真話,毛主席萬歲是假,毛澤東萬碎是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6: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