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腰傷、骨折、跟腱撕裂,運動員的傷痛究竟有多疼?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23 21: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鬼谷藏龍

  編輯:Calo

  里約奧運會進行得如火如荼,為世人展現了一場視聽盛宴。然而體育競技這種事,觀眾看到的是運動員在場上令人振奮的種種表現,真正身處其中的人可就未必這麼舒爽了。且不說運動場上的各種疲勞與傷病,單是看到拳擊運動員被一記老拳正中臉頰,或是體操運動員「Duang」地一下砸在高低杠上,我總是心頭一凜,不禁暗自嘀咕,這些人都不疼嗎? 我看著都覺得疼啊。

  

  在運動中,疼痛總是難免的(誤)。

  圖片來源:giphy.com

  然而隨便刷刷社交網路,運動員帶傷參賽,帶傷訓練早就不是什麼新聞。平時我們自己撕個倒刺都疼得哇哇叫,很難想象運動員還能帶著撕裂的跟腱或骨折的手指繼續運動。

  

  張繼科帶腰傷對戰韓國的鄭榮植,最終3-2戰勝鄭榮植

  圖片來源:www.qianhuaweb.com

  這種事也早就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他們曾經猜測,在高強度的運動后,運動員身體內具有鎮痛效果的腎上腺素和內啡肽大量分泌,使得他們得以忽視周身的疼痛。這種狀態,被中二地稱為「跑者之亢奮」(runner's high)。最早的理論認為,運動員只要運動起來就能緩解疼痛。

  聽著似乎是有幾分道理。要知道,19世紀的高強度耐力跑運動當中,鴉片製劑一度是運動員出門比賽「必備良藥」,這些藥物能幫助運動員抵禦痛楚和疲勞。而內啡肽等神經遞質相當於人體自身產生的鴉片類物質,理所當然擁有鎮痛的效果。

  

  可問題是,你咋知道人家就是不疼呢?嘿嘿,這可難不倒當時的研究者們。在傳統的傷病研究當中,學術界早就發展了一套評估疼痛等級的標準程序,那就是……呃……直接問——簡單來說,研究者會讓被試在0~10之間給自己的疼痛程度打個分,分數越高代表感覺越疼。

  但這時候又有一些科學家表示不服了。他們認為在這種測試中,運動員好勝心那麼強,要是傳出去說自己是個怕疼的孬種的話,面子往哪擱?所以他們沒準會有意無意地虛報自己的評分。

  

  《超能陸戰隊》中機器人大白肚子上顯示的是疼痛級別示意圖

  圖片來源:filmonic.com

  這種質疑也不能說沒有道理,可是該如何驗證呢?1998年,研究人員想到了解決之道。他們採用了兩組實驗來互相佐證。在一組實驗中研究人員讓被試者把手伸進冰水中作為疼痛刺激,採用傳統的疼痛評分;而另一組實驗則讓被試者把手放在一個發燙的環境中,看被試的手可以堅持多久不退縮。他們甚至還找來了籃球、擊劍和田徑等不同領域的運動員,看看運動員不怕疼的傳說是否普遍適用。經過這套冰火兩重天的考驗,他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運動員在比賽當天會特別耐疼,而在不比賽的日子裡則和常人差別不大。這也讓研究者擔心,因為比賽時一些本應引起警覺的損傷,可能就被當時特別耐疼的運動員忽略了。

  這個有意思又有內涵的結果,一下子把一大堆科學家都吸引到了這新奇刺激又抖S的研究中來。為了把我們可憐的被試弄疼又不至於觸犯實驗倫理禁忌,科學家們也算是開了一回腦洞:有玩「冰凍系」的,比如讓被試把手伸進冰水混合物中;有玩「火焰系」的,比如用紅外激光照射被試皮膚;有玩「閃電系」的,比如用電擊器對著被試釋放電脈衝;當然也有比較樸實的物理系,比如直接擠壓被試的手指頭什麼的。總之各種魔法與物理攻擊輪番上陣。據不完全統計,三十年來,至少有500名各種運動員和200多名對照組群眾慘遭「毒手」。

  

  三項全能運動員(陰影)和對照組被試(空白)在受熱致痛方面的感受閾值(左)和耐受力(右)。兩者感受到疼痛的閾值沒有顯著差別,但運動員組的疼痛耐受力顯著高於對照。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在此過程中,有研究發現與一般人相比,運動員對痛的敏感程度(痛覺閾值)似乎並沒有多大變化:一般人覺得疼的他們也都一樣會疼,但是運動員比常人更能忍受疼痛。然而,其他研究在這一點上卻常常有別的結果——有的結果表明運動員的痛覺閾值和疼痛耐受力一樣高於常人,有的卻認為運動員的痛覺閾值其實更低。這樣的不一致也許和不同研究衡量疼痛閾值時使用的方法不統一有關。

  

  圖片來源:giphy.com

  此外,平均而言從事耐力型運動的運動員忍受疼痛的能力適中,但是每個人表現都差不多,而對抗性運動的運動員平均更耐疼但是個體差異很大。科學家們相信,運動員的忍痛能力與他們接受訓練的強度和時間有直接的相關性,因此他們希望藉此開發一些輔助療法,幫助受慢性疼痛困擾的患者減輕痛苦。

  然而至今為止,人類神經系統的複雜性依然讓科學家既著迷又頭疼,無數運動員和吃瓜群眾為科學遭的罪將科學家們帶到了更加撲朔迷離的真相跟前。他們發現,運動員的經歷、心理因素乃至現場的環境都會對疼痛忍耐力產生不小的影響。比如某位夾帶洪荒之力的「泥石流」就曾經生動地向我們展示,運動員在比賽當天也可以很怕疼……

  

  可愛的傅園慧被泳衣彈痛。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就目前的發現而言,從統計上說,運動訓練的確有助於提高人忍受疼痛的能力。但就個例而言,對疼痛的忍耐力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具體到賽場上,有一種理論認為在賽場上運動員高度緊張,神經系統會進入一種緊急狀態,促使人將注意力放到與比賽密切相關的地方從而忽視身體的疼痛(如果這個理論屬實,那或許說明傅園慧在賽場上並不像別人那麼緊張?)。不過,運動員的大腦究竟如何調節他們的痛覺感受,體育訓練又是通過什麼機制影響這種過程,都還有待更多探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8: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