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處處遇紅燈,中資不受西方歡迎?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8-21 22:47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美國之音

近年來,中國資本席捲全球,來勢洶湧。2015年,中國對外投資超過一萬億美元。但是,面對中資的熱浪,外界對中資的質疑聲也在升高。最近,中國在英國投資核電站和在澳大利亞投資國家電網接連受挫,理由都是「國家安全」。前者引發中國政府指責英國政府傷害兩國互信,後者導致環球時報譏諷西方國家「小心眼」。隨著中國的投資重心從早先的亞非拉轉向歐美,而且越來越多地進入高科技行業,許多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理由拒絕中資,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不安?中國政府和企業的行為,有沒有值得反省的地方?

參加討論的四位嘉賓是:美國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主任戴博先生,他的英文名字是Robert Daly;美國之音記者,社會學家龔小夏女士;普林斯頓社會學博士,轉型問題學者程曉農先生;政論作家,時事分析人士陳破空先生。

戴博表示,美國和中國現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對立越來越突出。美方很清楚中國的很多投資雖然有利於美國,但也保持懷疑態度。中國和美國都有合法的安全考慮,一個國家不放心外資投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並不能說「小心眼」。中國的外資投資現在越來越多地轉向歐美國家和高科技行業,這個趨勢符合中國的發展策略,中國以前在非洲、拉丁美洲的基礎建設主要是為了獲得自然資源、糧食或能源等,而中國希望從製造業轉移到服務業、虛擬產業、知識經濟等。所以現在中國購買的美國公司都是綠色高科技、人工智慧、虛擬科技等。中國的社會條件不自由,教育制度很難培養出創意工業人才,但買下這些公司,中國可以迅速發展相關技術。最後,美國企業在中國的利潤率雖然較高,但多數美國的大型跨國公司都覺得在中國越來越不受歡迎,在技術政策、供應線、非關稅貿易壁壘等方面都逐漸受到排擠。這就說明中國的經濟投資還是非常政治化,限制別的國家的機會。

龔小夏表示,能源、電站這樣的企業與國家安全關係很大,而中國的決策機制不透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係也不明確,讓其他國家不放心是可以理解的。換位思考,中國的關鍵企業都是國家控制,也絕對不會讓其他國家投資控制。中國投資越來越轉向歐美,一個原因是中國在非洲、拉丁美洲的投資遇到了很多問題。中國包下了非洲多數國家的基礎建設,但非洲比中國更不透明,腐敗現象很多,造成了偷工減料等現象,因此從長期來說,中國在非洲投資比在歐美投資要貴。中國現在發現在歐美透明、穩定、民主的制度下投資,實際長期回報會遠遠高於在腐敗落後國家的投資。我曾在美國六個州調查中資企業在美國的投資,發現這些私人企業得到了非常好的待遇。中國可能有一些國企、高科技產業受阻,但中國普通企業來到美國,普遍投資環境都非常好。

陳破空表示,在西方投資的中國公司,多為國營企業或權貴背景,其意圖在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之後,企圖進一步控制世界經濟命脈。另一層意圖,是資金逃亡,變相洗錢。中國投資在西方不受歡迎,不是經濟原因,而是政治原因,源於中國與西方從意識形態到地緣政治的敵對。中國與西方國家,既非盟邦,也非友邦,而是潛在敵。這種敵對關係,並非西方國家的選擇,而是北京的選擇。中國政府在國內大搞反西方宣傳,在國際上大舉挑戰文明世界,讓中國成為反西方、反文明的最大專制堡壘。加之,中國間諜活動猖獗,侵犯知識產權肆無忌憚,直接損害西方國家利益、危及西方國家安全。所有這一切,都加重了西方的疑慮和警惕,對來自中國的投資,加強審查和防範。

程曉農認為,面對中國在西方國家的大規模投資活動,西方國家在本國安全方面的擔心,源自對中國長期戰略意圖的認知,即中國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究竟是友是敵。中國政府並不隱諱它在意識形態上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敵對;那在經濟發展方面,雙方是單純的合作和競爭關係嗎?美國希望與中國合作、競爭,從來就沒有戰勝中國的意圖,只是小心防範中國的軍事擴張引起國際局勢緊張。中國外交部營造的是和平發展的國家形象,而軍方和宣傳部門卻以好戰的姿態強調,中美早晚有一戰。中國事實上一直把美國作為假想敵,要在和平發展中壯大自己、削弱敵人。這樣的國際戰略,可以被稱為合作型冷戰,即通過合作、壯大實力,以敵之器克敵致勝。

程曉農說,對中國來說,美國和西方國家是必須利用的國家,但也是潛在的敵人。西方國家對此保持警惕是很自然的。中國的對外投資戰略是利用西方國家市場開放的制度,盡量擴大中國企業的利益,但是,你的東西我想要,我的地盤不許碰。中國經濟陷入衰退之後,要重振製造業,就需要獲得更多更新的技術,但現在靠外資送技術上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能靠到外國去買企業撈技術,所以中國的對外投資轉向工業化國家。但這種用投資撈技術的戰略能否全面奏效,取決於西方的企業「用技術換市場」的迷信還能維持多久,如果西方企業不再迷信中國的市場,那願意賣給中國企業的多半是過時的技術。中國政府和軍方在通訊、航天等領域所使用的技術,很多是通過情報系統獲取的,比如,通過網路黑客手法直接竊取機密。另一方面,中國還以企業為掩護,從事有軍事目的之活動,海軍當年從烏克蘭買航空母艦空殼就是一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23: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