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電影爛片橫行,但真不是小鮮肉的錯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24 0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 | 君臨團隊(公眾號:junlin_1980)今年盛夏,電影票房冰封。冰到什麼程度,這張圖會讓你一目了然。

  

  說好的電影盛世,怎麼就突然不行了呢?君臨團隊(ID:junlin_1980)今天為你全方位解讀。答案一:O2O退燒,網路平台票補減少去年的時候,美團貓眼、大眾點評、格瓦拉、時光網、百度糯米、阿里淘票票、騰訊微票兒等七家網票公司為爭奪市場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據公開數據透露,去年賀歲檔期間,大眾點評半數以上的電影場次都可以享受9.9元票價,而光是《天將雄師》一部,貓眼拿出的票補金額就達到了5千萬元。不得不說,好有米!這種網路公司請全國人民看電影的錢,一共燒了有多少呢?據業內估算,在去年440億元的票房總額中,票補至少佔到了30-50億元。就以40億元的中間值來估算,目前中國電影的平均票價是35元,假設9.9元一張票網路公司要補貼25元,則票補帶來的電影票房增額在56億元,這個金額在去年的總票房中佔比12.7%,在總票房增額144億元中則佔了38.9%,將近四成的比例。這樣巨額的票補燒錢當然是不可持續的,於是在今年,美團貓眼和大眾點評合併了,貓眼被出售給光線,時光網被萬達買下,格瓦拉被整合到騰訊微票兒,百度糯米重點轉向外賣,票補大戰隨之落幕。很明顯,如果抹除去年的票補金額,實際上去年的票房增幅將只有30%,遠遠低於實際的48%。當然,由於前年也存在一定的票補現象,所以正常的增幅應該在35%左右。今年同理,如果將票補因素進行調整,上半年的票房增幅也會在35%左右,遠遠高於實際顯示的20%增幅。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知道,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長勢頭實際上並沒有放緩,只是被票補大戰干擾了而已。答案二:爛片如雲,豆瓣評分低到塵埃今年的國產片實在太爛,以至於失去了看電影的慾望。據網友的統計,截至8月份上映的180部國產片中,豆瓣評分在6分以下的爛片佔了90%左右。如果用豆瓣的評分體系來模擬,那麼今年中國電影的評分將會是這麼一種狀況:

  

  爛的簡直是慘絕人寰。為什麼會如此之爛?大多數人將矛頭指向了IP風潮和小鮮肉的橫行。譬如本周上映的電影里,就有盜墓筆記、微微一笑很傾城、夏有喬木雅望天堂等三部IP電影,「韓庚、吳亦凡、鹿晗、井柏然」四大鮮肉來回穿越。這三部電影的豆瓣評分為4.9、5.5、5.3,在國產爛片榜里已屬中上姿色。怒其不爭的國人憤而大罵,似乎有將其與國足列為一等的趨勢,就差那句經典名言脫口而出了:「你才是拍國產片的,你全家都是拍國產片的!」然而罵的是爽,卻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這種現象的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只是因為中國電影人急功近利嗎?恐怕並不是。IP本無罪,好萊塢同樣對此很熱衷,比如各種超級英雄大片、系列作品就基本上佔據了電影市場的大半。小鮮肉也不是問題,韓劇韓影里同樣滿屏都是小鮮肉,仍然精品迭出。任何的工具都是雙刃劍,不能說刀能殺人,刀就是兇手。好萊塢電影市場和中國電影市場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呢?壟斷與自由競爭的代差。在好萊塢,生存狀況是這樣子的:六大製作公司壟斷了大片的生意,中小電影公司生存越來越困難。

  

  即使是六大,也是兩極分化嚴重,迪士尼、福克斯和華納兄弟三家賺的滿腦肥腸,而另外三家都已經漸漸掉隊了。其他的獨立製片公司,像傳奇、夢工廠更因為虧損而紛紛被賣掉。造成這種原因的關鍵,就在於美國電影向來是全球市場賣片的,而通常來說能夠全球通吃的就只有特效大片。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結果:電影投資越大,特效越出色,製作越嚴謹,越能輻射全球獲得高票房。但是大片的成本投入太高,風險很大,於是規模越大的電影公司越能分散風險,而小公司萬一有一部搞砸了,就得虧到破產。於是在這十幾年,我們看到的好萊塢大片一部比一部勁爆,市場蛋糕也越來越集中到最強大的三家電影公司手裡。但在中國,這種形勢剛好反過來。中國的市場規模雖然越來越大,但畢竟不可能跟擁有全球市場的好萊塢相比,因此拼資金和特效是拼不過的,先天就處於劣勢。這夢想只有個別龍頭公司敢去做一下,比如萬達做的鬼吹燈,而另外99%的公司都會聰明的選擇另一條道路。偏巧,市場的高速增長,又給了資本搏一把的空間。於是很多小公司成立了,比如上面提到的三部片,背後的製片公司有兩家是成立在2013年之後的。這是一個典型的處於自由競爭時代的成長型行業。這樣的行業可以參考2010年之前的山寨機時代——是的,你沒有看錯,今天的中國電影業和2006年前後的山寨機行業處於同樣的發展階段。因為每一家都是小作坊,能掙一天是一天,沒有人會關心研發和品牌,那些都太遙遠了,能活下來才是關鍵。所以在這種競爭環境下,必然會出現一種現象——「營銷導向、成本導向、投機導向」,這是自由競爭時代下的普遍生存套路。2006年前後的中國手機業,從業者們最擅長的就是搞怪而劣質的各種小花樣,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那些法拉利手機的外形,轟天炮手機的喇叭,但是永遠沒有人會願意沉下心去搞高投入的研發。這個時代,直到七八年之後才真正過去,當市場不再增長,紅海里的投機者紛紛被驅逐離開,蛋糕集中到強者手裡之後,精品製作就成了唯一的生存法則。中國的電影業,也將走上這條路。——END——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09: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