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共享經濟和新農奴制風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20 05: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福魯哈爾:共享經濟能否創造更可持續、更強勁的增長,要看我們是選擇達爾文主義,還是選擇回歸溫和資本主義。

  

 作家 拉娜•福魯哈爾 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和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一直在向選民兜售各自的美國經濟振興計劃。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提議帶著慣有的認知失調。他宣稱自己是財政刺激政策的擁躉,但他的新成立的經濟顧問委員會卻由似乎是最後倖存的「供給派」組成。供給派是里根時代「涓滴理論」的倡導者。希拉里的計劃更具有思想上的連貫性:這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承諾大舉投資於基礎設施、製造業和清潔能源,希望創造薪資更高的就業機會。但兩位候選人的方案都沒有充分觸及當前勞動力市場上最重要的趨勢——「零工經濟」(gig economy)。

  從知名學者到麥肯錫(McKinsey)的諮詢師們,所有人進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未來10至20年,自由職業者、獨立承包人或者為多個僱主工作的人的數量將會顯著增加。在美國,35%的勞動者正在以這種方式工作。因此,共享經濟——由低技能的零工勞動者和有著「組合」職業的更高端專業人士組成——代表著未來發展方向。問題在於,這種經濟是否會創造更加可持續、更強勁的增長。

  這種新經濟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被較為廣泛提及的達爾文主義。各個社會經濟階層的人們走向「優步化」,藍領和白領工作全都被分散交給報價最低的勞動者。東歐的設計師和印度的放射師已經在採用這種方式,使得服務價格低於較發達國家中的全職同行們。勞動力市場開始變得就像一個封建社會的市場,就像紐約新經濟思維研究所(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所長阿戴爾•特納(Adair Turner)曾經和我說的那樣:「領主每天出現在封建社會的市場中,說道:『我將帶走你、你,還有你』。」勞動者所分到的蛋糕——過去四十年裡在整個發達世界經濟中一直在縮減——繼續縮減。增長停滯和兩極分化的政治持續。

  但還有一種可能性。經過一些關鍵的調整,優步(Uber)等公司使用的平台技術能夠使我們回歸到工業時代前的那種更為溫和的資本主義。

  正如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學者阿倫•孫達拉賈(Arun Sundararajan)在其新書《共享經濟》(The Sharing Economy)中指出的那樣,1900年,美國自我雇傭工人的比例是如今的3倍。在19世紀勞動力大軍中佔據絕大多數比例的農民、工匠和小商販是自我雇傭的,直接進入市場向各種各樣的客戶出售商品和勞動力,而不是為分走絕大部分蛋糕的大企業工作——企業利潤在近幾年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事實證明,零工經濟並非新生事物;個人對個人(P2P)商務只是讓一種舊模式煥發了生機。

  對於下任美國總統來說,關鍵將是設計政策,確保21世紀的共享經濟更有利於企業而非封建主義。這將包括確保勞動力可以獲得更大份額的利潤。政策制定者可以向現有的合作社學習經驗——在這些合作社,勞動者佔有生產資料。目前,這種源於19世紀的企業普遍存在於美國農業領域。Ocean Spray、Welch』s、Land O』Lakes和Sunkist等大品牌均由農民所有,這些農民可以利用規模經濟,確保自己的產品價格高於市場平均水平。

  數字平台讓這種模式有可能推廣至醫療、教育等領域快速增長的人手。在美國,總部位於紐約布朗克斯(Bronx)的合作家庭護理協會(Cooperative Home Care Associates)雇傭了2000人,這些人有高於平均水平的工資以及更為有利的日程標準和福利。一個與優步類似的叫車應用Swift由司機自己運營和所有。紐約最近發行了一隻200萬美元的基金,旨在幫助印刷店、社區咖啡館和高端商品手工店等公司開發數字合作機構。

  擴大此類模式的規模需要政府干預。例如,從現行法律可以看出,企業註冊為有限責任公司比註冊為合作社容易得多。我們需要反思假定個人與大企業實力不對等的勞動法,監管也是如此。人們已經圍繞Airbnb之類平台出錯的法律賠償以及如何將之與酒店類似情況區分開產生了爭議。「攜帶型福利」——許多科技界巨頭支持這一想法——將為美國共享經濟的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使得他們更具創業精神。在人均初創企業數量至少40年來一直在下降的情況下,這一點至關重要。

  針對新興的共享經濟調整規則將會非常耗費時間,而且也會引發政治上的擔憂。但回報可能是巨大的。儘管傳統商品和服務貿易不景氣,但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一項研究顯示,電子商務、視頻流媒體、網路搜索等領域的跨境數字流動在過去十年裡增加了45倍,而且預計在今後5年還會增長9倍。

  此外,在推動跨境數字流動飆升的公司中,小企業和個體業主所佔的比例要高得多。這向人們描繪了一種包容性更強、政治爭議更少的全球化模式。將更多權力交給那些創造它的人可能不僅會促進我們的經濟,而且還能促進我們的政治。

  本文作者著有《製造者與索取者:金融的崛起與美國商業的衰落》(Makers and Takers: The Rise of Finance and the Fall of American Business)一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8: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