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為什麼許多民族會沉迷於捏造歷史?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13 04: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鄧文初(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


  

  1.家譜是明代推行宗族制度的發明,其體例與內容是從官方正史中「援引」、「延伸」而來。所以大多數家譜往往都直承上古某某「王系」、「帝系」,似乎大家都是帝皇神胄,正如所有漢族都宣稱自己體內流傳著的是黃帝血膺,而歷史學早已揭示:始祖黃帝乃是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明。

  2.「土客械鬥」背後,是強烈的「族類意識」。「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乃是一切族類戰爭的總根源,現代民族主義戰爭的起源分享的也是這一邏輯,而起源崇拜乃是其靈魂。歷史正是借著祖靈的蠱惑將人類引向革命、引向戰爭、引向災難的深淵。

  3.1940年,巴基斯坦建國要求才正式提出,到1947年,巴基斯坦才正式作為一個國家建立起來。但是,卻出現了一部《巴基斯坦五千年》的著作,因為「5000年的巴基斯坦在一定程度上比46年的巴基斯坦好聽得多」。

  4. 這樣的歷史知識生產正是現代民族國家意識形態生產的系統工程。通過教科書、通過大眾媒體、通過國家控制的一切知識生產領域,這樣的歷史正在大規模複製、流水化作業著,卻美其名曰「國家靈魂」、「民族精神」,謚其號曰「精神核武器」。

  「客家神話」的誕生:從衣冠南渡到保種留萃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

  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故事,大約是用不著複述的,這裡要講的,是福建西部寧化縣的「石壁村」,它是遍布南中國、散落全球各處的客家人聖地,是客家人作為一個「民系」(漢民族分支)的起源神話。

  

  石壁村

  石壁村自然沒有洪洞大槐樹著名,至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個偏處一隅的地名。但隨著沿海開放、大批海外客家華僑回國投資,「尋根問祖」就成為他們的心靈之旅。「石壁村」變成了他們心靈中的聖殿。

  客家人認石壁村為其祖先寄居之地。據他們說,客家人先祖原是中原世家大族,最初是為了逃避黃巢之亂,由華夏中心遷移到華南蠻荒之地,以福建寧化石壁為中心,散枝開葉,遍布華南、華西、南洋諸海島、美洲澳洲歐洲諸大陸,而後開花結果,遍布全球每個角落,人數達6000多萬。

  「衣冠南渡」是客家人歷史中最溫馨的漢字。

  客家詩人黃遵憲用詩「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家。過江入八閩,輾轉來海濱」來描述客家的歷史,歷史學家們則以另一種語言,重建客家人的「南渡傳奇」——中華民族發祥於中原,其周邊是夷狄戎蠻,在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原地區一再遭受周邊游牧民族的侵凌,一些世家大族因此避亂南渡,其中大規模遷移有五次:五胡亂華時的晉室南渡、唐末黃巢之亂時的衣冠南遷、南北宋之間的宗室南播、元蒙入侵時的華族南移,以及明末滿族入關時的避地南來。中原歷經板蕩,而客家人卻保種留萃,守護著華夏的一脈香火。

  

  黃遵憲

  客家人最重「崇先報本」,儘管寄居瘴蠻之地,生存已是十分艱辛,但他們卻始終保存著先祖的譜牒,而譜牒乃是客家人華夏正宗的最好證據。《客屬巫氏聯修族譜》載:「巫氏……乃山西平陽府夏縣人。迄東晉末造,五胡亂華,裔孫巫暹,由夏縣避亂兗州,轉徙入閩之劍津,居焉」;《興寧溫氏族譜》載:「我溫族發源於山西河南,子孫蕃衍……逮東晉五胡亂華,懷愍帝為劉淵所擄……我嶠公為劉琨記室,晉元帝渡江……后嶠出鎮洪都。子孫因家焉」;鍾氏「其族皆處中州」、「世居潁州」、「賴氏居潁川。已更數代」;劉氏「先主次子永公,初封魯王,繼封甘陵王,魏咸熙元年,東遷洛陽,遂家焉。」……

  自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起,客家人開始系統梳理自己的族類源流,追溯起源。由此,「客家本中原漢族」、「客家是中華民族裡的精華」、客家「是中華民族裡最堅強、最有力的一派」、是「最進化的民族」;客家文化保留著「漢唐真髓」、客家語言乃「中原正音」、客家精神是漢民族開拓探險的海洋精神、客家是中國的猶太人等等接踵而至,美譽有加。尤其是,隨著洪秀全、孫中山、容閎、鄧演達、廖仲愷等等客家政治人物大量湧現,客家人地位一路飆升。隨之而起的,是「客家神話」的誕生。

  「客家神話」的真相:處邊緣而想象來自權勢中心

  但真相總是使人不安,學人們也許不能揭示全部事實,但至少可以揭露大多的虛構。遺傳學家取樣分析92位梅州土著的免疫蛋白球,結果為「南方人種」;語言學家們對客家方言的研究顯示,客家話屬於南方語系,大約是古越語與漢族之間的混血,而以古越語為主。

  至於家譜,歷史學家們早已指出,它是明代推行宗族制度的發明,其體例與內容是從官方正史中「援引」、「延伸」而來。所以大多數家譜往往都直承上古某某「王系」、「帝系」,似乎大家都是帝皇神胄,正如所有漢族都宣稱自己體內流傳著的是黃帝血膺,儘管歷史學早已揭示:始祖黃帝乃是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明。

  其實,從社會史視角看,無論客家是來自中原還是本地出土,是華夏正宗還是古越後裔,在其身處的南方煙瘴之地,他們是弱者:或為流民、或為棚戶、或為賤民、或為種山者、或為租賃戶,總之以無家可歸者居多、以流離失所者為主。他們需要租種土著的土地才能活命,有時也靠打家劫舍以求生存。因為這一弱勢處境,在爭強好勝的南方環境中,便形成自卑、敏感、好衝動、易攻擊的「族性」。處處樹敵往往就處處挨打,處處挨打卻絕不束手投降,雖勢力不如人但心氣絕難服輸,結果就給自己造成一種被社會拒斥的情狀,所謂「自我嵌陷」,自然就無可救贖了。

  

  關於「客家人歷史」的繪畫

  大約這也是所有弱勢群體的共同心態,而其自我解救之道——「弱者的武器」,首先便需要「相信」自己的偉大,需要樹立充分「自信」。其途徑,無非就是起源神話的建構——處邊緣地位而想象自己來自權勢中心,沒有歷史卻借道傳說的古老傳奇,於是,起源神話便誕生了。這,與其說是歷史的敘事,不如說是現實的表述;與其說是歷史追溯,不如說是心理補償——一種具有安慰功能的奶嘴——至於真實與否,那倒是次要的了。

  客家學者羅香林說(也是客家學的創始人),客家的成年禮在1850年,太平天國革命宣告客家民系的出現。天國與客家關係的研究頗為豐富,此處不提。這裡只簡單梳理一下晚近閩粵土客衝突概況,以揭示客家神話的社會背景。

  •    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起義,「多系潮州之三陽及漳、泉人同夥作亂,而鎮平、平遠、三縣之人並未入伙」,牽涉人數達1萬2千。故有人稱這起事是「閩粵分類之所由始也」。

  •    雍正間吳福生起事,以客家人為主,組織1萬餘名閩籍客家,剿滅閩人。

  •    乾隆年間林爽文起義。鳳山縣粵籍民遵義民制,分設六堆,「統計義民八千餘人,屢經打仗殺賊」。義民、亂民即按話系分類,「賊」指客民。

  •    道光六年(1826)閩粵土客械鬥,因失豬引發。

  •    道光二十年(1832)張丙起義后,擋水等地發生械鬥,粵人乘機「分類」,進攻閩庄,閩粵土客互斗。

  •    咸豐四年(1854年)淡水、新華閩粵土客械鬥,因失牛引發。

  •    咸豐四年紅兵起事,土客「分聲械鬥」持續十餘年,死亡達百萬(其中客家人死亡在六十萬左右),清政府派出湘軍將領蔣益禮以大軍壓境、嚴厲鎮壓,並將客家人單獨安置在新設立的赤溪廳,與土著隔離居住,衝突才得以控制(可參看山東大學劉平教授的專著《被遺忘的戰爭》)。

  

  咸豐年間土客大械鬥的相關區域

  具體史實僅舉《揭陽縣誌》記載的「九軍之亂」:「九軍之亂」起自清順治二年,持續十數年,是客家人與平洋人(潮方言群、福佬)之間的衝突。縣誌記載:「客賊暴橫欲殺盡平洋人,因其語言不類,平洋各鄉慮其無援,乃聯絡近地互相救應,遠地亦出堵截」。雙方為此集結隊伍,掀起械鬥,相互殘殺。客家人最後攻破揭陽縣城,抓住福佬「釘鎖於天中,以猛火燃迫,至於皮開肉綻。掘坎於地下,以滾湯灌漬,至於體無完膚。多以紙浸油,男燒其陽,女焚其陰,異刑不能闡述」。

  勝利的客家人絕不放過婦女,甚至連死人也不放過。縣誌記載,他們「搶掠婦女,盡驅入山」,「所至破棺碎柱,賊名之曰『辟死鬼』」。……

  起源神話:歷史與捏造歷史

  「土客械鬥」背後,是強烈的「族類意識」。不管是作為外來人還是原來的土著,客家人被那些自認為正宗的粵人、福佬或者漢人加上「非粵種、亦非漢種」的標籤,說「其山地多野蠻的部落、退化的人民」,甚至還在客字旁加上一個反犬,將他們納入獠、蠻、番鬼等等「非我族類」的異類陣營。這樣的歧視在歷史上即「分聲意識」,現代人所謂話系差異、方言分歧。中國國家雖有漢字一統天下,但十里不同音的方言分歧卻是現實,這種「分聲意識」過於強烈時,則將直接導致隔閡、歧視,導致族類衝突,其嚴重性,堪比一場現代戰爭。

  這就是戰爭的起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乃是一切族類戰爭的總根源,現代民族主義戰爭的起源分享的也是這一邏輯,而起源崇拜乃是其靈魂。

  這裡並非要指責客家,而是想揭示歷史與起源神話之間的糾纏。其實不僅客家,也不僅漢族,在一個民族且民粹的時代,起源神話佔據著歷史的主流話語,雖不能說古今一義,但至少是中外皆然。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者》中曾舉過一個例子,說在1932-1933年,「巴基斯坦」一詞才被某些激進的學生「想」了出來,在這之前它根本不存在。到1940年,巴基斯坦建國要求才正式提出,到1947年,巴基斯坦才正式作為一個國家建立起來。但是,卻出現了一部《巴基斯坦五千年》的著作、一部研究印度河流域城市文化的歷史著作。一個剛出世的嬰孩卻宣稱自己有著五千年的歷史,這樣的起源書寫,究竟是政治神話還是歷史著作?!

  

  霍布斯鮑姆

  霍布斯鮑姆說,「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摩亨佐-達羅文化與伊斯蘭堡現任統治之間有什麼聯繫」,但是,「5000年的巴基斯坦在一定程度上比46年的巴基斯坦好聽得多」。

  於是,沒有歷史也必須捏造出歷史來。在這種情況下,就像罌粟是海洛因毒品的原料一樣,對民族主義、種族主義或原教旨主義而言,歷史就是他們的原料。在這些意識形態中,歷史是核心要素。「對今天用種族淵源、宗教信仰、用過去或目前的國家邊界來確定自己地位的人而言,神話和虛構是不可或缺的,他們試圖從一個模糊不清、動蕩不定的世界中找尋某些確定的成分,並宣稱『我能不同於其他民族並優於其他民族』」。這樣的歷史知識生產正是現代民族國家意識形態生產的系統工程。通過教科書、通過大眾媒體、通過國家控制的一切知識生產領域,這樣的歷史正在大規模複製、流水化作業著,卻美其名曰「國家靈魂」、「民族精神」,謚其號曰「精神核武器」。

  起源崇拜乃是歷史的罌粟花!它使人陶醉,也使人瘋狂。歷史正是借著祖靈的蠱惑將人類引向革命、引向戰爭、引向災難的深淵。

  然而,誰能拒絕先祖的召喚呢?尤其是,那些漂泊無根的現代人。

(作者:鄧文初;編輯:鬍子華;文中圖片系編者所加;圖片來自網路。)

215

主題

901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3121
沙發
總裁判 發表於 2016-8-15 05: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21: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