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平戰白起大殺特殺,小神童趙括其實挺冤的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8-15 01:33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新浪博客

白起擔任秦國將領三十多年,攻城七十餘座,未嘗一敗,後人將他位列秦國的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之前,排在戰國四名將之首的位置。不過,白起還有一個不太光彩的名字,那就是他在世時就已經有了的「人屠」的名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的開篇,司馬遷就向我們展示了白起殺人的效率之高:昭王十四年,白起任左更長,擊潰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人;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斬殺敵軍十三萬人;同年,白起在與趙將賈偃的對壘中,將兩萬趙國士兵溺死在河裡;昭王四十三年,白起進攻韓國,斬殺五萬人。這期間,白起還率軍攻入楚國國都郢都,有多少楚人成為白起的刀下之鬼,已無史料記載。

白起的名號在當時成為了死神的代名詞,他率兵走過的地方,寸草不生,連鳥都不敢啼叫一聲。他的面前是秦國一統華夏美好願景,他的背後卻是百萬亡魂的無聲哭訴,白起戰功赫赫,最終卻被昭襄王賜死在杜郵,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切都要從長平之戰說起。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3年),白起率秦軍攻打韓國,佔領野王,切斷了上黨郡(位於今山西東南部)與韓國國都的唯一通道。上黨郡已經成為了秦國的囊中之物。韓王決定,既然上黨郡留不住了,不如做個順水人情送給秦國,請求秦國撤軍。

消息傳到了上黨,太守馮亭卻另有打算:把城獻給趙國。如此一來秦國必然對趙國出兵,這樣一來,韓國進可聯趙抗秦,退可求得自保。

馮亭獻上黨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趙國國君的耳朵里,此時趙國的國君是趙孝成王。孝成王的爺爺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一躍成為可以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孝成王的爸爸趙惠文王雖然沒有武靈王的膽識氣魄,但他知人善用,君臣一心,在藺相如,廉頗,趙奢等忠臣的輔佐下,趙國在與秦國的抗衡中也不落下風。可惜的是,孝成王和兩位先王比起來就差得遠了。像該不該接受上黨郡這麼重要的事,孝成王既不召見藺相如,也沒有詢問廉頗,只叫來了自己的舅爺(惠文王的舅父)趙豹,和自己的叔叔趙勝商量。

趙豹指出接收上黨郡的危險,假如秦趙開戰,勝負難料。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上黨郡十七座城池,不要白不要,就算打起來,他們有白起,我們有廉頗。結果孝成王聽取了趙勝的建議,封馮亭為華陽君,接受上黨郡。

秦昭襄王知道這件事情后勃然大怒,馬上派大將王齕(讀「和」)攻取上黨,上黨郡的百姓紛紛逃入趙國。趙國大將廉頗受命出兵長平(今山西高平)抵擋秦軍。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趙軍初戰損兵折將。廉頗馬上調整策略,轉攻為守,面對秦軍的挑戰,死守長平不出。

這一守,就是三年。長平離趙國近,離秦國遠,趙軍在長平的軍糧堆成了一座高高的米山,秦軍的糧草兵力補給卻快跟不上了。廉頗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和秦軍打起了消耗戰。

廉頗的計謀眼看就要成功了,孝成王卻慫了。孝成王暗地裡派出親信出使秦國和談,結果被秦國國相范雎抓住機會狠狠的宣傳了一番,本來有意出兵援趙的諸國都採取了作壁上觀的態度。

秦國在前方取得不了進展,就在後方動起了手腳。范雎派人花重金到趙國宣傳:第一,廉頗已經準備投降了。第二,秦國所懼怕的其實是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不是廉頗。孝成王本來就對廉頗堅守不戰心懷不滿,再加上這麼多傳言,果然中計。

趙奢是趙國與廉頗齊名的大將,曾經在閼(音「惡」)與大破秦軍。趙括是趙奢的兒子,據說從小聰明絕頂,討論起兵法頭頭是道,連趙奢都辯不贏他。然而趙奢卻認為自己的兒子紙上談兵可以,真正打仗肯定不行。藺相如也曾力勸孝成王不要啟用趙括,孝成王不聽:坊間已經傳開了,秦國怕趙括。就這樣,背負著全趙國人希望的趙括披掛上陣,帶著五十萬大軍走上了死亡之路。

秦國這邊,大將白起已經暗中成為了三軍統帥。趙括剛一上任,就對秦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面對自信滿滿的趙括,秦軍首先示弱,假裝被趙軍打得節節敗退,暗中卻派出兩隊精銳人馬切斷趙軍的糧食補給。勝利的假象令趙括昏了頭腦,在不知秦軍包圍圈已經形成的情況下繼續出擊,結果斷了糧的趙國大軍被秦軍一分為二,首尾不能相顧,趙括只能被迫建起壁壘,等待支援。

得知趙國大軍被困,昭襄王發動全國壯丁出戰長平,全體參戰人員官升一級,並親自趕赴前線阻截趙國援兵。

到了九月,趙軍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困厄至極的趙軍多次對秦軍發起猛攻,卻無功而返。後來,趙括親自披掛,率領精銳部隊突圍,結果兵敗身亡。餘下的四十萬趙兵向秦軍投降。

後人提到趙括,總要提起他紙上談兵的典故,似乎小趙成為了老趙「老子英雄兒混蛋」的典範。人們習慣行的忽視了:趙括貿然出兵其實是無奈之舉,孝成王之所以用趙括代替廉頗就是不滿廉頗的消耗戰,希望趙軍可以主動出擊,在這種情況下,趙括只能硬著頭皮上。其次,在軍隊斷糧四十六天的情況下,趙軍沒有發生大規模叛亂,仍然在趙括的指揮下和秦軍廝殺,說明趙括很得軍心;最後,據記載整場長平之戰趙國耗損了秦國二十萬的兵力,秦軍的大部分傷亡都出現在後半段,說明趙括在率軍做困獸之鬥時有很強的臨場指揮的能力。然而這些優點無法在危難時刻使他力挽狂瀾,他所面對的白起,早在兩軍對壘前,就把他這個熱血的年輕人玩弄在了手掌中。

順著這個邏輯推理下去,原來趙括只是替趙孝成王背了一個天大的鍋。仔細想想,趙括的母親曾經勸阻孝成王啟用趙括,那時的趙老太太是不是已經看出了愚笨的趙王只會逼著自己兒子帶著軍隊去送死呢?縱觀整場長平之戰的敗筆,哪個不是出自趙孝成王呢?在決定接不接受上黨郡的時候,他不召見賢臣,只聽親族的意見;戰爭開始,他且戰且和,不顧勸阻派出使者和談的結果自毀長城;最後,他臨戰易將,用年輕的趙括代替老將廉頗,意欲一步登天擊垮秦國,白白葬送了趙國五十萬大軍的性命。如果說趙括真的犯了什麼錯誤,那就是接到任命的時候,沒有跪在大王面前說:「這仗我真的打不了,還是請廉頗大爺打吧。」

主將趙括戰死,趙國的士兵也沒有好過。白起認為上黨郡的百姓不服秦國,趙國人生性多變,留下來恐怕是禍患,與其縱虎歸山,不如斬草除根。這就有了整個戰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單方面屠殺:四十萬降軍被盡數坑殺。為了散播恐怖氣息,白起只留下了二百餘名趙國未成年人,把他們放回趙國,把亡者體驗過的恐懼轉達給活著的人。

這時候的白起本想著一鼓作氣,直搗邯鄲,滅了趙國。然而秦國的後方卻發生了一件事,使得他不得不班師回朝,這件事,日後也成為了白起自殺的導火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7: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