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廣場舞是如何演變到今天的?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8-15 01:18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鳳凰周刊

過去我一直對遍布中國街頭的廣場舞運動沒有很好的印象,一是早期的廣場舞放的多是些文革歌曲,讓我聯想起整齊劃一跳忠字舞的年代;二是薄熙來主政重慶期間,以政府力量的推動,把廣場上的「唱紅」變成一場意識形態色彩鮮明的街頭政治。我寫過一篇文章《廣場舞與群體性性格》,主要反思中國人缺乏獨立思考和獨處習慣,對於群體性運動幾乎沒有抵禦能力。

漸漸我的看法發生了一些變化,去年我到昆明去開會,住在滇池邊上,每天早晨就到湖邊喂海鷗,看到很多居民男女老幼都在跳舞唱歌,那種沒有拘束的幸福感強烈地感染了我,而且他們唱的跳的也不都是什麼紅歌紅舞,他們唱的歌曲有帕瓦羅蒂式的、民族唱法的,跳的舞有大秧歌、鍋莊舞,還有邁克爾·傑克遜風格的。

後來到國內很多地方,我發現在哪怕一個很小的城鎮也有類似的景象,那些陶醉在廣場舞中的大媽大姐們,讓我想起我一些朋友們爭執的問題,中國當代是不是逢上了千年未有的一個盛世?這個時代,確實有很多方面的問題多得讓人窒息,我們總能看到拿秤砣砸人的城管、暴力流血的拆遷、被封殺的微博賬號,但另一方面,任何客觀的人都不能不承認,幾十年來,我們國家相對沒有戰亂的和平發展、相對扶持工商的改革開放,給國民帶來的生活條件改善,這些日常的具體生活是和幸福相關的

最近一次徹底讓我對廣場舞有不同的認識,是我有幸結識了幾位投身鄉村發展公益事業的青年志願者,其中兩位女同學都講到一個情況,在農村地區,大學生要去開展工作很困難,特別在有些落後地區,婦女很辛勞,地位還比較低,甚至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卻沒有救濟的途徑。後來她們不約而同地發現,在村裡組織廣場舞,村裡的婦女們比較容易參與,剛開始是一些比較樂觀、開放的婦女參與,後來一些原本比較內向的婦女也參與進來,甚至把她們保守的婆婆們也拉了進來,這種廣場活動漸漸使得社區的文化氛圍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廣場舞讓她們有了張揚自我的途徑,這些鄉村婦女在各個方面表現得更加自信,而且有社區意識了,那些廣場舞跳得熱鬧的村莊,社區的活力被激發出來,無論是公共環境維護還是留守兒童的教育都表現得更好。

就像歐美鄉村的教堂起到的作用,讓社區聯繫在一起,中國的廣場舞運動其實何嘗不是一種社會資本成長的組織形式。

我非常推崇的學者羅伯特·帕特南,他的著作《使民主運轉起來》研究了義大利如何在法西斯統治崩潰后,從公民傳統中重建社會治理,書中提出公民參與網路。認為由於一個地區的人們容易相互熟知,並依靠共同的文化歷史認同,成為一個關係密切的社區,組成緊密的公民參與網路。他還特別發現義大利的北部在民主質量上比南部更高,社會治理更有效,而北部相對於南部有更多的「水平型的社會組織」,以至於信任、友善、樂於合作的公民精神得以發育。遍布全國的廣場舞運動,比文化部推動的孔子學院有更大的影響,而且是自組織的、社區內生的,有點像羅伯特·帕特南講的水平型的社會組織。

近些年來,一些中國大媽跑到紐約、巴黎去跳廣場舞,讓我們有很不好意思的感覺,其實現在我倒覺得,這方面我們可以有一些文化自信。羅伯特·帕特南在《獨自打保齡》一書中,有對美國公民參與熱情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的研究,他敏銳地覺察到,托克維爾當年所描述的熱烈的美國社區生活正在逐漸衰落。

那種喜好結社、喜歡參與有組織的社區生活、關注公共話題、熱心公益的美國人不見了,他觀察到的美國人,似乎不再願意把閑暇時間用在和朋友和鄰居交流、遊玩,而是寧願一個人在家看電視,或者獨自去打保齡球。他從中看到美國民主的潛在危機,社區的瓦解和小人物的無力感呼應著一股非常民粹的力量。

廣場舞本身並不是社會治理方式,但這個時代那些本來被當作邊緣人群的「大姐」「大媽」們,能夠到廣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她們的感受,甚至不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她們超越國界的感染力,和她們舞蹈中形成的社區友善和參與,正是民間社會的一個基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5: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