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秦始皇秦陵地宮曝光,秦始皇屍體疑遭腐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16 05: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總斑竹 於 2016-8-16 23:49 編輯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從公元前二四六年秦始皇十三歲開始營建,前後三十八年時間動用數十萬人力。

  根據近幾十年的考古調查勘探,發現其陵區總面積達五十六平方公里,主體工程包括地宮、城牆、從葬坑等,整體布局完整,埋藏豐富。

  地宮最為複雜,其營建步驟也最為講究,首先應是排水設施,其次為挖掘墓壙,然後是布置墓室、券砌石頂、墓頂封土和回填排水渠。

  為何最先建設排水設施呢,據秦陵地區地下水文資料顯示,第一層地下水距地表十五米左右,第二層地下水距地表30多米。而最新研究表明秦陵地宮的深度為三十米左右。秦陵地區地下水源豐富,如不解決地下水問題,地宮的土壙工程根本無法完成。

  要隔斷排走地宮周圍的地下水,排水渠應該環繞地宮一周,其深度一定要超過地宮深度,其底部則用不透水的青膏泥密封地下水源。所以說在挖掘秦陵地宮時,首先動工的是排水渠工程,水渠四周圍陵,地宮範圍形成孤島,以利於下一步施工。


  秦陵地宮是豎穴土壙墓,專家利用重力定量技術推算出地宮的開挖範圍為東西一百七十米,南北約一百十四五米,深約三十米,墓室底部東西八十米,南北寬約五十米。如果把這個口大底小的土壙粗略計算,要挖掘土方約五十多萬立方。

  當排水系統把地下水通過暗渠坎兒井不斷排出后,就可以在排水渠以內的範圍正式開挖地宮墓壙了。五十多萬立方的土方量經過墓道和周壁所留台階而運出土壙,工程量是很巨大的。至於墓壙底部的地下水問題,則可用青膏泥填封,其之上再夯土,夯土表面再鋪磚石。


  墓壙挖好之後就是布置墓室了。地宮土壙底部約四千平方米的面積,也是經過精心規劃布置的。

  分區或分室是必然的,首先主室的位置要確定,主室要安排銅棺、石槨、黃腸題湊等,文獻中還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記載,其他一些放置陪葬品的副室或耳室也留有空間,供秦始皇地下享用。

  
  考古專家指出,秦始皇陵在歷代帝王陵中具有獨特位置,弄清其地宮的營建對研究古代帝王建陵思想和中國陵寢文化的發展與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秦陵地宮營建的每一個步驟都是重大的學術科題,都需要不斷地深入研究。隨著今後更細緻的考古勘探與研究,結合物探等最新科技成果,相信對於秦陵地宮的營建之謎一定會得到更科學更確切的結論。

  秦始皇自十三歲即位就開始為他在驪山修建陵墓,統一六國后,又從各地徵發了十萬多人繼續修建,直到他五十歲死去,共修了三十七年。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挖至泉水之下,然後用銅汁澆鑄加固。墓宮中修建了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放滿了奇珍異寶。為了防範盜竊,墓室內設有一觸即發的暗箭。墓室彎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徵著天體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了水銀,象徵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著金制的野雞;墓室內點燃著用鯨魚油製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布置了巨型兵馬俑陣。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了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公元前二一零年,秦始皇暴死於沙丘平台。死後2個月,屍體運回咸陽,舉行喪葬儀式。人葬時,秦二世胡亥下令,將秦始皇的宮女一律殉葬,修造陵墓的工匠也一律殉葬墓中。

  秦始皇陵以其規模宏偉、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每位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對它是否被盜十分關心。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盜匪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的狀態。而此時正是盜墓者掘墳挖墓的大好時機,歷代王朝的陵墓幾乎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

  
  項羽對秦始皇陵的破壞石材來源,則如晉人張華博物志所說,取於渭北諸山。據漢書和水經註記載,秦始皇陵於公元前二零六年被項羽鑿毀。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中說,項羽人咸陽之後,以三十萬人運了三十天還沒有把東西運完。以後,關東盜賊又將銅棺竊去。 后又有牧羊人因尋找遺失的羊,持火把迸人墓穴,不慎失火,將陵墓徹底燒毀, 說大火延續燒了九十天都沒滅。據說,方圓數十里的陵區地面,也隨著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幾米。這樣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載都被當今考古發現所佐證。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坑、陪葬墓幾乎都遇到過被盜和火焚的破壞。 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為了籠絡人心,公元前1一九五年,劉邦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安排二十戶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後,各朝各代的統治者對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護。公元九七零年,曾令臨潼縣保護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陝西巡撫畢沅,還曾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豐富,必然會引起各種人物的覬覦。據記載,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後趙時期統治者石勒和石季龍、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等都盜掘過始皇陵墓地下宮殿可能沒有被盜已出土的兩乘銅車馬位於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宮西墓道的耳室里。有史料記載秦始皇陵地宮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這樣,那墓道旁的隨葬品應該首先遭到破壞。

  鑽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宮四周均有四米厚的宮牆,宮牆還用磚包砌起來,並且找到了若干個通往地宮的甬道,發現甬道中的五花土並沒有人為擾動破壞的跡象。只發現兩個直徑一米,深度不到九米的盜洞,但這兩個盜洞均遠離地宮,尚未進入秦始皇陵地宮之內。此外,秦始皇陵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的事實,更是其未遭到盜掘的有力證據。因為地宮一旦被盜,水銀就會順盜洞揮發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斷,秦始皇陵地宮可能沒有被盜。隨著最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地宮是否被盜掘和焚毀的真相將會大白於天下。

  但也有人認為司馬遷寫史記,距秦始皇人葬僅百餘年。司馬遷史記中有專門篇章論述秦始皇,但對陵墓被毀一事,卻隻字未提,而六百年後的酈道元卻做了詳細記述。這不能不令人生疑。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探察,尤其在秦兵馬俑發現之後。考古工作者在地宮周圍打了兩百多個探洞,只發現了兩個盜洞,一個在陵東北,一個在陵西側,盜洞直徑約 九十厘米,深達九米,但離陵中心還差二百五十米,都沒進入地宮。現在,這兩個盜洞部己被探埋地層之中,表面完全看不出來了。至於封土層,除當年國民黨軍隊留下的幾個戰壕外基本完整。考古工作者還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地下確有大量的水銀和金屬存在。

  根據封土層未被掘動、地宮宮牆無破壞痕迹以及地宮中水銀有規律分佈等情況,可以得出地宮基本完好、末遭嚴重破壞和盜掘的結論。班固、酈道元所說的項羽掘墓、地宮失火之說是不可靠的。據估計,當年項羽盜毀的可能是陵園的附屬建築。如確實如此,始皇陵又將是一座舉世無雙的地下宮殿,對秦始皇屍體能起防腐作用,但由於秦始皇死後屍體已經腐爛,我們不能見到他的面目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1 16: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